周天子為什麼會烹煮齊哀公?

史小二記


公元前868年,西周第九位天子周夷王(姬燮)將姜子牙玄孫、齊國第五位國君齊哀公(呂不辰)烹殺之,通俗地講,就是活活煮死。

烹殺,在周朝其實是一種禮刑,但更是一種酷刑。這種刑罰主要是為有身份的貴族而定製的,一般人根本無法“享用”。禮在何處呢?根據周禮的規定,有身份的人出死後應保存全屍,不能流血,於是烹殺之刑誕生。

齊哀公被烹殺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在大鍋中盛滿清水,然後將人投入鍋中開始旺火加熱,罪人並不會立刻死亡,而是被溫度逐漸升高的沸水燙死,其慘狀可想而知。齊哀公就是這樣被周夷王殺掉的,項羽當年也差點把劉邦的父親烹殺。

話說回來,這周夷王到底與齊哀公有什麼樣的深仇大恨,以至於齊哀公要被烹殺?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齊國日益壯大,引起其它諸侯國的嫉恨,於是獻讒言給周夷王,周夷王一怒之下的“傑作”,目的是以儆效尤。

周夷王烹殺齊哀公的前因後果

自從渭水河畔相遇之後,姜子牙就成為了周文王的得力助手。周文王死後,姜子牙輔助周武王將商紂王逼入了朝歌鹿臺的大火之中,建立了周王朝。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等人作為開國功臣被分封到各地成為諸侯。

姜子牙在分封地建立了齊國,其女兒邑姜是周武王姬發的王妃,與武王育有二子,長子就是周成王,次子為唐叔虞。因此,姜子牙不但是周朝重臣,而且還是周成王外公,也算是皇親國戚。

與齊國相鄰的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國,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從封地的大小便可看出外臣與宗室的區別,齊國始封地方圓不足百里,而魯國足足有方圓三百里的國土。姜子牙在封地實行霸道武政,齊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周武王去世後,成王年幼,紂王兒子武庚煽動其它東夷部落叛亂,周公授權姜子牙:各諸侯國有不服周朝的,皆可征討。最終周公安心的征討武庚,並獲得勝利。在此征討期間,姜子牙的齊國領土迅速擴大,他還將孫子姜隱封在了鄣國。

公元前1017年,139歲的姜子牙去世,其長子齊丁公繼位。此時的齊國擴張步伐逐漸減緩,因為周圍皆是姬姓宗室的諸侯國,這個雷池是萬萬不能越的。除了魯國外,還有周武王弟弟康叔封的衛國,姜姓的紀國,及後來周厲王之子鄭桓公的鄭國等。

姜子牙的子孫大概用了百年的時間,基本佔領了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的大片領土,幾乎是大半個山東半島。齊國三面環海,只能朝西面擴張。到了姜子牙玄孫齊哀公呂不辰時,齊國兵戎整肅,成為與魯、晉、燕等國平齊的諸侯。

齊國的發展壯大,讓周圍的臨近諸侯如坐針氈。齊國的近鄰魯國、鄭國、衛國紛紛慫恿紀國向周夷王告狀,紀國位於齊國東邊,也不算一個小諸侯。但與魯國、鄭國、衛國相比,顯然身份太低,這三國皆為周室宗親的封地,在周天子跟前說話很有分量。

但紀國為了自身的安全發展,只能處在眾強之間委曲求全,而滅掉紀國是齊國擴張的必由之路。在這種情況下,紀國在魯國、鄭國、魏國的支持下,向周夷王告狀,告齊國不遵周禮,四處向近鄰兵戈相見,威脅到周天子和宗室的統治。

最致命的一擊是說齊哀公根本沒有把周夷王放在眼裡,處處藐視周夷王的威嚴。在眾諸侯的慫恿之下,周夷王決定好好懲治一下齊哀公,給其他的諸侯點顏色看看。於是,周夷王於公元前868年,將齊哀公呂不辰約到周朝都城鎬京,活活煮死。

在周朝長達八百年的歷史中,齊哀公呂不辰是唯一一個被周天子烹殺了的諸侯國君。周夷王為了扭轉周朝的頹勢與遏制齊國的發展,還是下了狠手的。魯、鄭、衛、紀四國由此與齊國結下深仇大恨,齊哀公死後,齊國內鬥了近百年。

公元前691年,紀國分裂。紀侯之弟紀季投降齊國,做齊國的附庸。公元前690年,齊國軍隊攻破紀國都城。紀侯將剩下的國土交給紀季,出國逃亡,紀國滅亡。紀國的紀候為自己的讒言,付出了滅國的代價。


野史也是史


周天子為什麼會烹煮齊哀公,史書上的記載是: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史記·齊太公世家》)。也就是說齊哀公被周天子誅殺的直接原因是紀侯在天子面前說了不少齊哀公的壞話,周天了一生氣就將齊哀公給烹殺了。透過歷史的塵埃,我們看到周天了殺齊哀公的原因是齊國越來越強大了,威脅到了周天子的權威。

齊國是周朝建立後成立的第一批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赫赫有名的姜子牙姜太公,而齊哀公是齊國的第五任國君了。周公旦制訂了一系列的禮樂制度,就是要各諸侯國各安天命,做好自己拱衛周王室的本分就行了。不過姜太公表明上尊周禮,實際上卻在推行霸道,在其它諸侯國老老實實做臣子時,齊國卻在不斷的擴張。

姜太公做了一件事,可以表明他治齊得力,絕對不是溫文爾雅的說教,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順我者生,逆我者死。滅了商朝後,姜太公並沒有留在中央,而是車不停軸的跑到自己封地搞建設,名為協助王室擊滅商朝餘孽。當時山東有名士華士,他公然說不臣服天子,不結交諸侯,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不樂哉?姜太公三次派人召華士出山效力,華士不允,姜太公安排人將華士殺死。並明告萬民,不服號令者死,從召令者生,由於齊國大治。

周公旦聽聞姜太公要殺名士華士,專門下命不要殺,結果周王室的命令還沒有傳到,華士就死於姜太公的屠刀之下。姬旦質疑姜太公,殺賢人而治國為之奈何?姜太公的解釋是國家需要順民,人人如華士這樣自由自在,不服國家管理,那麼我作為國君統治誰去?殺一個華士,則人民都不會學華士 ,聽我號令,我才能令行禁止,才能國家昌盛。齊國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先後吞併了山東省的許多商朝諸侯國,到第五代齊哀公時,周圍只剩周朝冊封的諸侯國了。

齊哀公就是因為侵佔了姬姓諸侯國以及先賢前聖諸侯的領地,故遭到紀侯的彈劾,最終周天子召他到鎬京,趁機將他烹殺,以示各諸侯務必各安本份,不要想著擴張。其實齊哀公如果不去周王室都城,也不至於被烹殺;楚國國君滅國無數,他就從不去朝拜天子,等周天子昭五來征伐他,戰而可勝,還設計將周天子沉入江中淹死,可謂明智之舉。周昭王的兒子周夷王接受父親的教訓,他就沒有親征齊國,而是把齊哀侯召到都城來,再處死。後來齊國強盛了,紀被滅,魯國也被蠶食,齊恆公代天子行政令,也算是為齊哀公報仇了。


大秦鐵鷹劍士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周天子把齊哀公煮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史記》上並沒有具體說是什麼原因,只說紀國的紀煬侯向周天子嚼耳根說壞話,然後齊哀公就被煮了。到底紀侯說了什麼,沒人知道。但我認為,周天子要殺齊哀公絕對不會是因為紀國的挑撥,而是周天子心中早就有了殺機,然後借紀煬侯的這陣耳風順勢殺了齊哀公。

周天子與齊哀公有仇

西周到了周昭王的時候已經是“王道微缺”,周穆王即位後“王道衰微”,而到了周夷王時期則是“諸侯或不朝,相伐”。由此可見,周夷王時期不來朝拜的諸侯相當多,並非只有齊哀公一人,為什麼周夷王要拿他開刀呢?有人說齊國威脅到周朝天下,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先來看下方的地圖。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齊國的封地相當偏僻,離鎬京也很遠,雖然齊國一直在擴充地盤,但是齊國的征伐之權其實是有限制的,“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這就是周成王賜給齊國征伐之權時的要求,從地圖上看,齊國也沒有越權。所以周夷王時期,如果說齊國會威脅到周王室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周夷王殺齊哀公,並非他不來朝拜,也不是齊哀公要造反,而是周夷王與齊哀公有仇,或者說與齊國有仇!是什麼仇呢?我們不妨看一下週夷王的上一任天子——周孝王!

周孝王是周夷王的叔公,周夷王的父親周懿王死後本應把皇位傳給周夷王的,但是周孝王卻搶了他的天子這位。西周是“嫡長繼承製”,周孝王也是整個西周唯一打破這個制度的人,是什麼原因要搶侄孫的天子之位,《史記》中沒有交待,只是短短几個字“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

雖然史料上沒有說周孝王因為什麼原因要奪位,但我們可以推測出一個事實,那就是周孝王想做天子,必須要得到眾諸侯的支持,否則他就成不了事。在諸侯國中,齊國實力很強,因此齊國說話也很有分量,而從周孝王成為天子的結果來看,齊國在當時肯定是支持周孝王的。

後來周孝王去世,周夷王登基,他心裡憋屈啊!本來父親去世自己就應該是天子,偏偏這時候殺出一位叔公來,所以他要發洩心中的怒火!當年支持周孝王的諸侯中,姬姓諸侯他是不敢碰的,因為是同宗,而齊國是外姓諸侯,自然就把怨氣都撒到齊國身上了。

齊哀公被煮了,扔進大鼎裡煮了。有人說齊哀公是被油炸,不是水煮,在這裡我澄清一下,西周時期食用油非常珍貴,用油炸人不太現實,所以應該是被水煮。大家覺得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莊公四年,紀侯大去其國。短短的一句話,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國家的滅亡。其實一個國家滅亡,壓根兒就沒必要寫這麼多字啊!《春秋》可是惜字如金的,為什麼一定要說紀侯大去其國呢?完全可以寫個:紀亡。

看來,就連春秋大義的作者,也認為紀侯是該殺,就算滅國了也毫不心疼。說起齊滅紀,就要說幾百年前的一樁公案。

話說周夷王三年,紀侯非常不厚道的去周天子那裡,把齊哀公告了密,結果周天子大怒,下令發兵捉拿齊哀公。捉住齊哀公之後,周天子更是下令將之烹殺,也就是丟鍋裡活活煮死。

這是多大仇多大恨吶!史書上關於這件事,並無詳細記載,那麼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一下,為什麼周天子會選擇烹殺齊哀公?

殺死一個人的方法有很多,砍頭腰斬下毒都是簡單有效的方法,一旦用上烹殺,那就一定是罪大惡極的!齊哀公乃是姜子牙的後人,按理說功臣之後應該給個免死金牌的。事實上,歷任周天子對齊國也是非常尊敬,齊哀公犯了什麼事,能讓天子如此動怒?

除了謀反,我想不到其他原因了。也就是說,紀侯很有可能誣告齊哀公謀反!彼時的周天子雖然還有天下共主的地位,可是依然江河日下,諸多諸侯國已經很難調遣。周夷王對這種情況還是有一些瞭解的,他怎能不急?

恰好此時紀侯把齊哀公給告了,周天子覺得這是個立威的好機會,於是當著眾人的面,將齊哀公給烹殺。烹殺齊哀公還不過癮,在之後的裡面,更是直接插手齊國內政。

2009年,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一件青銅器,名叫引簋。上面的銘文很有意思:引,餘既命女更乃祖,冢司齊師。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小引子,周天子我認命你繼承你祖宗的榮光,統領齊國的軍隊。這件任命狀的背景,就是發生在烹殺齊哀公之後,可見此事對於齊國影響之大。

齊哀公死後,齊國和紀國算是結下了樑子。終於在兩百年後,齊國出兵滅掉了紀國,大仇得報。可是,齊國為什麼能憋200多年呢?這特麼也太能忍了吧!事實上,齊哀公死後,齊國陷入動盪,根本無力與紀國對抗,憋了200年的大招,只圖一擊制敵。

對於齊國滅掉紀國這件事,漢武帝給了非常高的評價: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換句話說,漢武帝為齊滅紀這件事點了十個贊。


祗樹


問題提的很好。易經記載了一句爻辭,很令人費解,今本易經說的是血去惕出,帛本易經記載的是血去湯出。不論是惕出還是湯出,都不影響“血去”。血去是個啥事?據我目測,血去是咱們農村老年人唸叨的事情,例如不親了,出五服了,血緣關係遠了,等等諸如此類的,關係到宗法觀念方面的話語。既然這樣,那麼就出現彼此之間進行征伐的事情,翻翻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大事就知道了,居然有人總結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大事就兩件,祀與戎。這分明是智障,對優秀的血緣文化(天下一家親)的詛咒。扯遠了,回到血去。說完了血去,還得說結果。湯出是殺伐之事。惕出是警戒之備。無論是惕出還是湯出,均不能擺脫戰事。那麼,沒有硝煙的戰火是什麼樣的火呢?是焚燒鍋爐的火。商紂王自焚謝天是一種爐火,周夷王煮殺齊哀公謝帝是一種爐火,後世還有幾處爐火幾乎達到了純青。湯出必有斃命之人,惕出必有殺伐遷國之虞。大哉,易經。小哉,春秋。


兆昌416


周朝歷史沒太多瞭解,試著答一下吧。


齊哀公是齊國第5代國君,東漢學者宋忠評價他“哀公荒淫田遊,國史作還詩以刺之也。”不太像個好東西。

周夷王是西周第9代國王,也是個歷史記錄不多的人,在位16年。第3年幹了烹齊哀公這件事情。那時西周已經開始衰落,但對各個諸侯國還是有影響力的。

周夷王的曾祖父就是那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周穆王,統一四夷,西征崑崙,是一代雄主。但穆王之後周王朝開始由盛轉衰,不少諸侯不來朝貢,互相之間採用戰爭方式解決糾紛,周天子的地位逐漸降低。

周夷王估計是想恢復祖先的榮譽,於是就拿齊哀公立威,在都城召集各路諸侯,當面把齊哀公給活烹了。

之前是紀國國君給周夷王打的小報告,紀國就徹底把齊國得罪了,百年之後,齊國齊襄公滅了紀國,報了大仇,也留下了“九世之仇”的典故。


齊哀公的後代應該不受影響。周夷王烹了齊哀公之後,立他的弟弟姜靜為齊國國君,是齊胡公。之後哀公的同母弟弟姜山殺了胡公自立為國君,是齊獻公。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