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麼要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皇帝?

鄭禕晗


眾所周知,光緒皇帝和慈禧是在兩天時間內先繼去世的,光緒皇帝的死因是否跟慈禧有關我們不得而知,慈禧還在光緒死後選了三歲的溥儀繼位。

當時很多大臣都反對慈禧的做法,由於清朝末年皇帝大多是幼年登基,女人當權,這對國家的管理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有人提議立一位成年皇帝,慈禧聽後勃然大怒,堅決不同意。

為什麼慈禧對這麼排斥讓成年人當接班人呢?慈禧已經掌握大權多年,不想讓自己的權利就這麼被剝奪,立成年的皇帝會威脅到自己,儘管慈禧在光緒死後第二天也去世了,但這可能都是慈禧意料之外的事情。

再著,光緒無後,只能從血親中選一人,溥儀是光緒的親弟弟載灃的兒子,是光緒的親侄子,再合適不過。當時太監告訴光緒這一消息的時候,光緒皇帝也是很滿意的。





歷史在我心中223


背景:戊戌變法使得光緒和慈禧之間的關係徹底破裂。

1、初意欲溥儁

此後慈禧其實一直想立她弟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的兒子愛新覺羅·溥儁為儲君而廢黜光緒,以此將權力永遠掌控在葉赫氏手中,但是此舉遭到了滿朝文武及外國使臣的舉家反對,沒辦法啊大家都反對,此時年老多衰時日不久,她也只能作罷。

2、後便宜溥儀

其實此時溥儀的弟弟載灃是比較合適的人選,奈何慈禧認為如果載灃為帝,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則無法像她一樣優秀的把持朝政,那麼選誰呢,三歲的溥儀落入了年老色衰的慈禧眼中,溥儀—自己喜愛的大臣榮祿外孫也是載灃之子,以此不僅名正言順而且以隆裕垂簾聽政,同時由載灃入攝政王也可平衡二者,葉赫氏亦可永葆萬世太平無憂。

謀之拙見,寥寥數語,歡迎討論。




我走路敲拉風


儘管慈禧黑點極多,但是就立溥儀這一點來說,沒什麼太大毛病,於公於私都是很符合宗法的。

溥儀的父親是載灃,也就是醇親王。但他不是醇親王一代目,他的父親醇賢親王才是初代醇王。老醇王是道光帝的皇七子,咸豐帝的七弟,是地地道道的皇子。

而在咸豐的獨子同治去世以後,承繼大統的就變成了醇王的兒子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這個原因也非常簡單,因為排行老四實際上卻是長子(道光的前三個兒子全部夭折)的咸豐帝這一支絕後以後,就必須從近支親貴裡面找人承繼大統。而他的五弟惇親王已經出繼為別人的兒子,這一支不能算;六弟恭王只有一個獨子,也不能出繼;自然而然的,就只有老七家的孩子可以來繼承皇位了。

同樣的道理,沒有子嗣的光緒駕崩以後,他的親弟弟載灃的兒子給他做兒子、給大清做皇帝是非常合適的。這既保證了血統的純粹,也滿足了慈禧的私心。

無論是載湉還是溥儀,都是小孩子,這對於葉赫那拉太后(慈禧和隆裕)來說都是好事,因為這樣她們就可以輕鬆地控制住皇帝,以掌握大權。

另外,載湉不僅僅是咸豐的親侄子,還是慈禧的親外甥(其母是慈禧的妹妹)。至於溥儀,其外祖父榮祿據說和慈禧有不明不白的關係,其母甚至都有人懷疑是慈禧的私生女。這樣一層關係,使得選擇溥儀變得更加合理了。



青言論史


這個有那麼一部分是受當時的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更大一部分則是為了服眾。

你想啊,光緒崩了,慈禧不能完全不念舊情,畢竟這事確實也關乎著祖國的千秋大業,我們都知道溥儀是光緒弟弟的孩子,慈禧選擇讓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就是為了能服眾。

那後來,溥儀為什麼又退位了呢?當時的清廷可以說已經是搖搖欲墜了,宣統二年,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最後是以失敗告終,後來革命黨的汪精衛等人又籌劃著要暗殺載豐,最後也沒有成功,於是就揹負入獄。溥儀的皇帝之位本就是一個虛位,“被”退位其實也是遲早的事,畢竟根本就沒什麼實權。

那時南北戰爭爆發,華南的許多省份都宣佈脫離清朝掛下袁世凱便脅迫溥儀退位,開出了許多極具誘惑的條件,最後通過南北合議,達成了對待清廷的一致條款。溥儀的一生算是比較悲慘的,他擁有所謂的江山,但卻沒有掌控的權利,只是一個空殼而已,此時他手下的人也跟自己的命運一樣不受控制,可以說是潦倒一生,但絕對不是窮困。

說那麼多再回歸到問題本身,慈禧才是清末年間的實際統治者,她的一生也是飽受爭議的一生,至少在現在看來是這樣的。慈禧的手下不知道有多少的冤魂,她的“天下”不知道有多少蒼生在怒視著她,作為那個時代一個強權的女性,慈禧雖然一個人撐著風雨飄搖的晚清走過了風風雨雨,但她短淺的目光和她的委曲求全最終還是把中國送上了一條不歸路,中國近代的落後歸根結底就是慈禧造成的。

慈禧統治的時期總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同治、光緒和宣統,這三個皇帝能上位都是慈禧決定的。同治是慈禧的兒子,幼年就順利登基;同治死後並沒有孩子,慈禧就是在這個時候正式掌權的,她又選擇了還沒成年的光緒登基,當然,光緒登基也只是虛位而已,維新變法失敗後,慈禧直接把光緒囚禁起來了,最後連光緒的死都變成一團歷史疑雲;第三個才是我們現在要說的溥儀,慈禧選擇讓年僅三歲的溥儀登基是為了讓她自己能當上太皇太后,但可笑的是,她還沒有熬到溥儀登基就已經駕鶴西去了。

總結:從三個皇帝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共同點,就是慈禧選皇帝只考慮年齡,只要能垂簾聽政就可以,說不好聽就是自私自利,也正是因為她的自私讓中華民族在近代歷史進程中飽受屈辱,毫不客氣地說,慈禧是中國史上一個大罪人。


HK林佳佳


因為選擇的不是溥儀,而是溥儀的父親載灃,晚清動盪的局勢下榮祿已經不能被使用,滿重臣之中有能力的人已經很少,並且能夠信任的人更少,所以選擇一個年齡很小的皇帝,利用他的父親成為攝政王來形成對朝廷的管理是一個選擇。


不過從辛丑條約失敗後,清朝內部的所有的向心力都已經支離破碎,最終瓦解只是時間問題,所以選擇溥儀實質上是害了這個孩子,這個人在捲入歷史的洪流中,最終以帝王之身出現又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離世可以說是歷史最大的諷刺,但也恰恰形成了一個相對體面和妥善的結局,起碼不像法國國王和俄國沙皇那樣結果。


真的很博通專欄


光緒皇帝的父親是咸豐的弟弟醇親王,他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慈禧卻派人將光緒迫害了。

溥儀的父親是載灃也就是承襲了醇親王的爵位,他的母親是慈禧心腹榮祿的女兒,後來作為慈禧的養女養在宮中 的,而且溥儀的奶奶還是慈禧的妹妹,這樣的關係,慈禧才選擇了溥儀。

兩個皇帝下場都挺慘,所以說慈禧逮著自己妹妹家坑了兩回。


小樓醉觀雲


清末之事,實在不忍提及,給我們的留下的恥辱太多了。

慈禧這個人,有兩大“能事”,她一生並未被封后,卻有著超越皇后的地位和權勢:她沒有像武則天那樣稱帝,卻把數個皇帝輕鬆玩弄於股掌之間。

慈禧臨死前立了年僅三歲的溥儀(宣統皇帝)這樣一個孩子做皇帝,難道是因為清朝沒人了嗎?《國聞備乘》中有過記載,創造漢陽兵工廠的老臣張之洞曾給她建議:“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徑立載灃”張之洞的意思很明確了,你立載灃吧(就是溥儀的爹),載灃當年才26歲,正當壯年,這樣對國家社稷才最有利。

我們現在看來,張之洞確實說的沒毛病,同治皇帝6歲即位,光緒皇帝4歲即位,兩人都是“低齡生”啊,你現在又整個三歲的玩呢?這個國家已經風雨飄搖了,再整個孩子當皇帝,還怎麼穩住江山社稷?

然而慈禧還是力排眾議,堅持立三歲的溥儀,為什麼呢?因為她已經習慣了獨斷專行,她的權利慾太強了,而且垂簾聽政的日子確實很美好,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三歲的孩子也太好控制。她都垂簾聽政將近半個世紀了,控制了兩位清朝皇帝,在這個位子上已經坐上癮了!這是其一。

其二呢,最合適的人選光緒的兄弟——載灃,他不好控制,萬一再像光緒那樣不聽話,攛掇下邊鬧個什麼“變法”,再變了“老佛爺“的天,得不償失,都沒地後悔去。

所以站在慈禧角度,想要繼續垂簾聽政,必須立一個任由她隨意擺佈的弱勢傀儡皇帝,以前的是同治,光緒,現在終於輪到了他——三歲的宣統溥儀。


清末,中國遭受了外敵無盡的羞辱,珍惜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吧,砥礪前行,不忘初心!加油!


譽隆路


先梳理一下清末幾位皇帝的關係吧,清朝第八位皇帝道光於1850年去世,傳位於第四子咸豐皇帝奕詝(zhu),第六子為恭親王奕訢,第七子為醇親王奕譞。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皇后為晚清實際掌權人慈禧,1861年31歲的咸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醇親王發動“辛酉政變”,消滅了八位顧命大臣,其子載淳繼位後,慈禧改元同治,意為兩宮太后臨朝同治之意,從此開啟了慈禧太后長達五十年把持朝政的局面,同治十三年,19歲的載淳皇帝駕崩,由於同治皇帝沒有子嗣,失去兒子的慈禧太后只能從咸豐皇帝的侄子裡挑選一個,為了自己繼續把持朝政,慈禧親點醇親王奕譞次子四歲的載湉即位,是為光緒皇帝,除了考慮到載湉年幼,便於控制,還有就是載湉生母為慈禧太后親妹妹,血緣關係比較近,事實也如此,光緒皇帝一生都活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後經過戊戌變法的動盪,被慈禧太后幽禁於中南海瀛臺,從此光緒皇帝徹底失去了權力,直到去世。至於光緒皇帝死後,慈禧要立溥儀為皇帝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光緒皇帝沒有子嗣,只能從侄子裡挑選,溥儀年幼,立為皇帝便於自己控制,好繼續垂簾聽政。

二:溥儀生母為慈禧心腹重臣榮祿的女兒瓜爾佳蘭氏,慈禧非常喜歡,從小被收養在宮中,後嫁於載灃,和自己比較親近。

三:溥儀生父載灃優柔寡斷、懦弱無能,對自己沒有威脅。

不管怎樣,晚清三位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大權旁落,此時的清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風雨飄搖,迴天無力了。








博古論今00


道德三皇五帝, 功名夏候商周......開書!跟我一起聽評書。

首先來回答您的問題,為什麼慈禧為什麼要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皇帝?

首先來說,慈禧和光緒這對母子。雖然說慈禧是光緒的後媽,可是其實在光緒親政之後,慈禧呢就放開了讓光緒幹,意思是你整吧,但是有個前提千萬別過分,注意一下咱們這個國家經不起大規模的折騰了,而且你要是折騰也不能折騰到我頭上來,你要是敢折騰到老孃我的頭上,我就是跟你沒完,但是慈禧想了想八成不會的,所以沒做啥防備。

您說巧不巧,這個光緒放到現在一定是一個創業積極分子,喜歡創新,喜歡改革,而且他知道必須要改革,這個國家如果不改革一定就完蛋了,尤其是那個老女人。

有人勸過光緒要注意方式方法,光緒也知道不能操之過急。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來了,誰啊?大忽悠康有為,梁啟超等。

呼啦啦一大幫人,這頓說,把光緒說的,幹!就這麼一個字,一定幹!

無奈啊!光緒偏偏不信這個邪,與其說聽信了康有為等人畫的大餅,不如說早都想收拾這個爛攤子,收拾一下這個所謂的“母親”了吧!

但是凡事就是這樣,功利心太強,欲速則不達,光緒要是慢慢來,不一定不行!但是快刀上,再加上身邊這幾位,結果呢往往適得其反,光緒盲目對當時國情複雜的中國進行改革,導致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慈禧說:“我TM說啥來著,你折騰我不管,你別惹我,你偏不!是不是不相信我這個老孃們的能力和手腕啊?”挽起袖子,抄起菜刀的慈禧,盛怒之下把可憐的光緒幽禁在瀛臺。

對於這件事情,很多人都把責任怪罪到了慈禧和光緒兩個人的身上,其實您這麼想想可能也是一個道理,當然我說的對與不對,您不必掛懷!我個人認為這是清末皇帝派和慈禧派政治鬥爭的結果。

慈禧做事真絕,人家有人家的打算,直接給光緒絕後了,光緒有一個非常喜愛的女人叫做珍妃,兩人十分恩愛如膠似漆,甜的齁嗓子,恩愛有加!

珍妃懷孕了有孩子了,被慈禧讓人給流了,慈禧甚至都想把這個光緒做了!後來要不是列強的干涉,她早就立溥俊為新皇帝了。光緒沒後這是一個問題了昂,敲擊黑板!

可以知道慈禧是不打算讓這個光緒和他的後代在執政了,那麼就要尋思光緒之後誰來做新皇帝了呢?

首先,慈禧晚上關好門,就琢磨!首先首先我認為一定得是一個小孩,而且這個孩子還要和自己有一定的血緣關係。

要是找個孩子當皇帝的話,對於自己政權那就是一個鞏固啊,我能繼續管理,插手!好主意,慈禧開心的不得了,這是自己想出來的第一個想法。

第二點就是這個戊戌變法,百日維新了,對於慈禧害怕啊!想起來後脖子都冒冷氣,這對於慈禧來說是一場噩夢,一定不能再有這個事情發生了!一定要避免!

慈禧綜合了兩個方面綜合了一下,嗯!很好,小皇帝必須要小,最後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這樣就不怕張三,李四,王五,趙六煽動了,而且我也能把持這個孩子,我的政權還能鞏固。退一步講,萬一自己掛了,年幼的皇帝不能做出決定,一切都還得聽自己培植起來的勢力。

好了,我們的宣統皇帝優勢是不已經出來了!

第一個首先這個宣統和光緒沒關係,乾乾淨淨的,第二個,歲數足夠小,溥儀太小了,還不知道皇帝是個什麼東西呢?屁啊!人家就知道奶好喝,皇帝對他沒概念。


梧桐評書茶館


首先傅儀是醇親王載灃的兒子,而醇親王載灃是光緒皇帝親弟弟,慈禧太后的妹妹是光緒的親生母親,同時也是載灃的嫡母,當然也是傅儀的親奶奶了,從皇位繼承法上算屬於最近支的皇族了,光緒沒有子嗣,所以光緒走了之後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只有光緒的弟弟載灃和載灃的兒子傅儀了,然而在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的封建教條下當然是後者更有優勢,雖然光緒沒有兒子,但是古代封建皇族一直有過繼子嗣的案例,所以慈禧就安排年僅三歲的傅儀過繼給同治做兒子,同時兼挑光緒的子嗣,一人挑兩房。還有就是載灃年齡大雖然可以掌舵風雨飄搖的清王朝,但是慈禧擔心,民間現在一直傳言光緒是慈禧該死的,慈禧沒讓載灃上位也是有這方面的因素,如果載灃上位,自己的親侄女隆裕太后位置就尷尬了,葉赫那拉家族的勢力也會受到打擊,退一步講讓傅儀當皇帝載灃攝政,隆裕垂簾聽政可以平衡兩邊的勢力,不至於後院起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