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輸不起”的人,最後輸掉的恰恰會是自己的一生

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

其實,不僅戰爭是這樣,人生亦是如此。

一個“輸不起”的人,最後輸掉的恰恰會是自己的一生

對於每一個來到這個世間的人來說,失敗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即便是運氣再好的“幸運兒”,也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

比如,自己心愛的女孩兒卻愛上了別人,自己以為穩操勝券的事情卻出現了變故,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雖然人人都對失敗避而遠之,但只要活著,就一定會有失敗的時候,因為這是人生的必修課,任何人都無法逃避。

一個“輸不起”的人,最後輸掉的恰恰會是自己的一生

其實,失敗並不可怕,因為這是人生的一種常態,而真正可怕的是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卻“輸不起”。

越是“輸不起”的人,到最後往往輸掉的就越多,從他開始變得“輸不起”的那一天,就已經與成功無緣了,原因有兩個:

第一,“輸不起”會讓人變得心態失衡。

一個人之所以會覺得自己失敗了,是因為自己主觀上覺得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卻沒有得到,本該出現的結果卻沒有出現,而實際上,自己所期待的東西或者結果原本就不是屬於自己的。

比如,一個一心想通過創業來改變命運的人,雖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但最終卻一無所獲,此時難免會心態失衡,開始抱怨社會不公平,抱怨自己沒有“拼爹”的資本。

但客觀地來看,創業本身就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失敗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平常,相反,成功才是偶然。

所以,一旦心態開始失衡,對很多事也就失去了客觀理性的判斷,變得極為主觀和極端,喪失了基本的是非觀念和辨別能力,當然,與成功也就漸行漸遠。

一個“輸不起”的人,最後輸掉的恰恰會是自己的一生

第二,“輸不起”會讓人喪失許多寶貴的資源。

對於想成功的人來說,失敗是必然要經歷的階段,因為成功所需要的經驗、毅力、勇氣、智慧等等這些,都需要在失敗的過程中才能獲得,所以才有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

馬雲如果沒有經歷那些失敗,就不會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超卓的眼光,郭德綱如果沒有當年那些失敗的經歷,就不會有那些讓他爆火的相聲作品的素材來源和後來對人性深刻的感悟。

這就像一個武林高手一樣,如果因為“輸不起”而固步自封,不敢去找比自己厲害的高手去切磋和較量,如何能知道自己的缺陷,如何能補齊自己的短板,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高手呢。

所以,“輸不起”的人不敢再次面對失敗,也就意味著徹底喪失了能讓自己離成功更近的許多寶貴的資源,成功自然也就變成了一種奢望。

一個“輸不起”的人,最後輸掉的恰恰會是自己的一生

但凡能成功的人,必定是一個敢於坦然面對失敗的人,一個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一個真正“輸得起”的人。

而一個人在“輸不起”的同時,也親手堵死了自己所有可能成功的通道,不可能再獲得任何成功的資源,最後輸掉的恰恰是自己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