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音樂創作特別多,為什麼感覺現在少了?

濤哥搞笑分享


您好,還是有很多優秀音樂創作的,如趙雷、李榮浩等歌手的作品。並不是優秀音樂創作變少了,而是如今創作型歌手不如偶像歌手受歡迎,音樂創作敵不過高顏值罷了。

很多年前,娛樂圈就有“實力派”與“偶像派”的區別。放到現在指的就是創作歌手和偶像歌手。十多年前,人們對於歌手的第一要求就是有成熟的音樂作品。這也是衡量一個歌手業務水平的關鍵。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判斷歌手水平的標準產生了改變,一個群體出現在人們眼前,那就是流量明星。

流量明星是怎麼出現的呢?近幾年來,伴隨經濟發展,人們開始愈發重視外貌,也就是所謂的顏值。大大小小的整容醫院、美容產品,形形色色的拍照、美顏軟件等等等等,無一不在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關注顏值的時代。這時流量明星出現了,他們以練習生身份出道,沒有成熟作品,不過他們複合粉絲對顏值的要求。

這樣的一種審美觀點的時代,就像是流量明星的溫床,任其肆意生長。與此同時真正擁有作品有才華的人,往往會被流量掩蓋光芒。這也是為什麼部分老影視藝術家說自己沒有戲拍的原因。

實力、功底、資歷並不是現在市場需求的主流,只有擁有“高顏值”的小鮮肉才能讓大部分的觀眾滿意。

綜上所述,不是沒有好的音樂創作出現,而是大眾的審美觀點影響了市場需求。大部分資本方更願意運營偶像明星,擁有才華和好作品的年輕人,不容易被曝光,因此容易被埋沒。

我是扒圈百曉生,關注我獲取更多優質娛樂資訊,求關注呀!


扒圈百曉生


我是80後,我簡單說下我所知道的一些音樂創作型歌手…

周杰倫,周董,眾所周知,他是一個作曲家。保守估計至少作了兩百六十多首的曲:這其中有幫人寫的,也有自己唱的。網上流傳吳宗憲讓周杰倫十天之內寫50首曲的故事,雖然他本人並沒有親自承認,不過對於這麼有才華的他來說,如果去閉關修煉,應該難不了他!他曲的旋律非常美妙,風格多變,包括傳統中國風,(千里之外),(菊花臺),(青花瓷)…;古典流行(蝸牛),(算什麼男人),(黑色幽默)…;民謠(回到過去),(彩虹),(等你下課)…;R&B+說唱(聽媽媽的話)…;實在太多了!我就隨便說了一些,突然覺得周杰倫的牛逼真的不是蓋的,全都是用數據和實力說話,很想說他在華語音樂中是神一樣的存在!十多年前應該是他創作的巔峰,感覺這幾年少了一點新專輯,並不是他“江郎才盡”了,而是他對自己的作品有很高的要求,要麼不出,一出必屬精品!

謝霆鋒作曲,比較好聽的有(因為愛所以愛),(黃種人),(愛最大),(一擊即中)…;還有很多,近幾年他又做《鋒味》,又搞公司(PO朝霆),又拍電影,《線人》這部戲還令他獲得了金像獎男主角!所以這些年都很少聽到他發行新專輯的消息!最近看到他出席《我們的樂隊》,太棒了,希望有更多的作品奉獻給大家!

林俊杰,JJ是我很欣賞的一位歌手!他幾乎就是在娛樂圈沒有任何緋聞,只專心唱歌,非常難得!他的創作才能也是數一數二:其中(小酒窩),(江南),(黑夜問白天),(她說),(可惜沒如果)…等等;都非常的抒情動聽,聽他的音樂,好像每首歌都有個故事的樣子,也是很感人!他的作品差不多每年都有,真的是很有天分又很努力的帥鍋,感覺他很完美!

像李宗盛大哥,也是華語樂壇的一位大咖。創作了許許多多的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飄洋過海來看你),(我是一隻小小鳥),(明明白白我的心),(為你我受冷風吹)…;這些經典的曲子都是出自他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有好多歌他都是詞曲一手包辦:他寫的詞就像是一雙能看到凡人心底最深處的眼睛,太接近生活,太TM有人生領悟了![呲牙]時光流轉,雖然現在他很少登臺表演,但他的音樂帶給我們太多的憶記和情懷了,謝謝您李大哥!

還有較早逝世的黃家駒,(光輝歲月),(海闊天空),(不再猶豫),(喜歡你),(冷雨夜)…;有人說家駒是beyond樂隊的靈魂,這個絕對沒有異議!其實我最佩服他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為什麼這樣說呢?看過黃家駒資料的人都知道,他並沒有系統性的學習過聲樂,就憑著一把吉它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練習,不斷的寫作…如果他現在還活著,我敢斷言也沒有其他樂隊什麼事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其實還有好多優秀的音樂創作人:例如李榮浩,汪峰,王力宏,羅大佑,陶喆,薛之謙,梁博等等等等;各位網友如果還想和我分享一些另外的故事,請關注並私信我,謝謝你們的觀看!








芬響者


因為現在數字音樂取代了過去的CD和卡帶,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下載和在線聽音樂成了主流,而傳統的卡帶和CD唱片已經完全被取代,所以也造成唱片工業的急劇衰退,因此也讓傳統歌手紛紛轉行,所以創作自然而然就少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唱片工業得到空前發展,兩岸三地也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流行音樂歌手和製作人,因為市場容量大,每個歌手的專輯都會取得不錯的成績。當時所有的演員基本都會演而優則唱,包括當年的“四大天王”歌唱事業也是其最終要的領域。只有歌紅了才能帶動其他事業的發展,所以藝人都非常重視歌唱事業的發展,可以這麼說當年你能想到的明星幾乎都出過專輯。

八十年的音樂快速發展

八十年是流行音樂的爬坡階段,唱片工業高速發展,銷售形式主要是以卡帶為主,這種卡帶售價比較便宜,所以通常都能取得很好的銷量,像是當年的王傑、童安格多者都能取得上億張卡帶銷售。

在這個階段,港臺地區流行音樂由民謠風開始朝流行音樂轉型,大量旋律優美,歌詞簡單明瞭的歌曲盛行起來,也出現了一批非常具有特色的歌手,這些歌手在商業包裝下,擁有大批歌迷。

而那個時候電視文化還不是特別普及,年輕人的主要娛樂方式就是聽錄音機,所以帶動了歌手專輯的大賣。

九十年代達到高峰

到了九十年代唱片工業開始達到高峰,音樂銷售類型也有過去的卡帶向CD轉化,CD採用刻錄形式,音質壓縮率低,所以能夠帶給樂迷更好的享受,而此時內地的流行音樂也開始盛行,誕生了一大批一曲而紅的歌手,包括謝東、李春波、陳琳等等一大批歌手,這些歌手中很多人都是靠著一首歌就連續紅了很多年,足見當年歌壇的昌盛。

而港臺地區包括“四大天王”、“四小天王”、“四大歌后”、“滾石九天王”等等各種形式的歌手稱號,也反映出那時候風格多樣,百花齊放的盛景。

九十年代後期唱片工業的衰落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唱片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大量歌迷開始使用更大存儲量、攜帶方面的mp3,直接在網上下載音樂,加之當時版權意識的不足,造成唱片工業迅速衰落,很多小的唱片公司紛紛倒閉,只有那些傳統的,跨國公司依靠雄厚的資金和高人氣的歌手才能勉強維持。

而這個時候很多唱片領域的人才都紛紛轉型,包括很多歌手都開始朝電視、電影領域發展,因為電視機的普及讓電視劇成為明星們提高曝光度更好的方式,所以很多明星的重點都是電視劇。

21世界娛樂形式的多樣化讓唱片工業徹底瓦解

進入21世紀後,網絡文化及手機的進一步普及,讓人們的娛樂方式更加多樣,包括形勢多樣的綜藝、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社交等等,人們對於音樂的依賴不再那麼強烈,而手機的普及更讓人們很少去購買唱片,當然一些傳統的音樂發燒友除外。這也讓很多大型有實力的娛樂集團紛紛剝離了唱片生意,而歌手們也大都轉型要麼演戲,要麼參加音樂綜藝節目,而真正踏下心來做專輯的越來越少,這也等於宣佈了傳統唱片工業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簡單瞭解唱片工業的一個發展里程,其實任何藝術形式都會與市場掛鉤的,市場繁榮時必然人才輩出,當市場淘汰它時,自然創作者就會越來越少,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市場決定的。


單純色


我們漢民族本來對音樂就不太重視,長期以來我們盛產書法家,文學家,就是沒有音樂家,或者說我們缺乏音樂基因,可能相對來說我們就是一個嚴肅的甚至木納民族。五十六個民族其他民族聚會吃喝完畢後都是載歌載舞 ,玩起音樂來了,只有漢族吃喝完了開始聊天吹牛了,這樣音樂是搞不好的!

歷史上精英主流長期把音樂當作損害意志的靡靡之音。只有詩詞在文化上才有重要地位。所以華語樂壇一直都有重量級的詞人,但作曲人就弱的多。

十多前年前,音樂的春天來了 ,作詞作曲各方面都是大師輩出,所以那個時代音樂創作一下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音樂已經不是簡單的娛樂而已。大家突然發覺,原來音樂可以這麼有高度、有力量,打動人。突然間整個時代都變成是一個亢奮的時代,或者叫光芒萬丈的時代。

但是音樂是沒法制造的,它是一個很個人化的東西。它沒法制造,它只能長出來。你也不知道什麼樣的土地裡,生長出這樣一種音樂/文化,你就只能等。如果它真的能長出來,那當然是根植在土壤裡的東西,它就會比較有生命力,跟那些在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

近幾年的音樂創作走進瓶頸關卡,如今的音樂創作不僅僅是對於人氣以及熱度的要求,更大程度上是對於版權以及原創歌手的培養,只要在這兩方面得到了關注以及做出了成績,就能成為音樂創作領域的龍頭。

今後的音樂創作如何度過了難忘的學習與進步、探索與感恩之旅,未來我們所以音樂參與者共同努力,立足中國,融入世界。才能讓我們的音樂縱橫四海,乘著互聯網大時代的東風,終於揚帆入海,破浪遠航。”





李典戲說三國


在看當今的這個時代,網絡發到很多網紅都是通過網絡一夜爆紅,當然很多歌手也抓住這個機會推廣自己的歌曲,還有現在中國的老百姓他們的欣賞水平不是很高,簡單,通俗,易傳唱的歌受到了廣大聽眾的喜歡,簡單來說就是“口水歌”,所以有些原創歌手為了想一夜爆紅,就流水線式的生產很多口水歌,讓人聽一兩遍就會唱的這類歌曲,沒辦法為了順應市場商業化,所以當今沒有什麼好聽的作品出來,還是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那是的經典代表作讓人念念不忘

鄧麗君,張學友,劉德華,蔡琴等等這些具有年代代表的歌手們的歌到現在還是經典,所以一首原創歌曲要有好的創意和內涵,還有向大家傳遞的是什麼訊息,這樣的歌才是好的音樂作品

再者,我們現在來到了一個淺表性的時代。大家似乎更願意生活在簡單裡,不願意理解複雜的,有歷史淵源的,有個性的東西。

某些文化也在引導人們的思維簡單化,只要活在當下就好。

在這種氛圍下,深刻性的東西不被社會所接受,被排斥,被淘汰,被屏蔽。於是,人的意識越來越低質,越來越幼稚。也越來越接受不了深刻的東西。一些新新人,在深刻的東西面前茫然。出現了淺薄和深刻之間的代溝。我們的作曲家也只好大量製造淺薄性的樂曲,滿足新新人的需要。


汪汪仙貝


時代在發展,音樂也在往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十多年前做音樂還是比較艱辛的,首先你創作一首曲子出來,你要錄歌,錄完之後你還要找唱片公司才能發行。才能被人所聽到,所以那時候出來的歌都是比較金典的,高質量的。

在看現在,獨立音樂人太多了,歌曲的形式太多了,無論是誰你只要自己創作一首歌出來之後,就能通過音樂平臺發佈出來然後讓人們所聽到。

所以不是音樂的創作少了,而是太多了,多到你習以為常了,物以稀為貴嘛,所以才會有音樂創作少了的感覺,而且現在歌曲的質量也不敢恭維,所以好的音樂更加可貴了。你覺得呢?


迷路於迷霧


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主張的是金錢至上和快餐文化。

目前是短視頻的時代,靠的就是能在最短的時間抓住人的眼球,從而一炮而紅,幾個和絃換來換去,再上搞些為了押韻硬湊出來再汙一點的歌詞。就能夠快速圈粉撈錢,至於作品的品質還有多少人去關注?

再有就是娛樂圈一直是流量為王,沒有資本捧真正有實力的人很難得到曝光。沉下來認真寫歌的人太難火了。而且也沒有人願意靜下心發掘優秀的原創歌手。

另外現在的音樂榜單都是大型音樂公司公關的結果,與音樂本身的質量並沒有多大的關係,所以大家聽的歌曲實質上沒有太多內涵。


風輕Dylan


用一二十年前的眼光很難想象現如今大家可以隨意的在各種平臺上發表自己的作品。雖然人人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大家聽到的音樂作品越來越多,即便是作品的風格千變萬化傳唱範圍廣但是也如同流星般的一瞬而逝。為什麼會這樣,難道真的沒有好的作品了嗎?

以前的歌手唱歌基本功紮實情感豐沛,一開口就能把人帶入作品中是一種美的享受。而現在技巧性東西大於情感。打開電視各類音樂類節目層出不窮,當然不排除有好的作品。但是流水線般的嗓音讓人審美疲勞,唱完一首歌觀眾對於這首歌的自己記憶也隨著最後一個音符戛然而止。

作品更新速度太快。正所謂一曲未罷一首又起如同積木般的層層疊加。這首剛剛火起來沒多久很快就被另外一首取代,容易造成聽眾的記憶混雜審美錯亂。歌曲的生命力可想而知不會久遠。

大眾接受度屬於慢熱型。老歌作詞樸實而有寓意,旋律也朗朗上口容易讓人記住。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也是大浪淘沙般的存活下來。對於一部分人群來說歌曲承載著一種精神,很容易觸動人內心的某種記憶。現在的歌曲雖然曲風多變但是很難讓人產生共鳴。誇張一點說歌曲讓人聽起來有種不適,甚至有點聒噪。

創作者的浮躁。以前的創作者比如黃霑的《滄海一聲笑》,羅大佑的《童年》,李宗盛《凡人歌》等等這些歌詞和曲子哪首不是經過一而再再而三修改和打磨?創作者為了一個音符一句話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現在到處都是打著藝術的旗號圈錢。像《小雞小雞》類似如同嚼蠟的口水歌越來越多。創作者一味地追求利益缺少耐心缺少精雕細磨,聽眾也很難靜下心享受這種如同聒噪的聲音。

回憶十幾年前記憶中的旋律像生了根一樣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很難再爆紅一首大街小巷都會播放的歌曲。當然現如今人們娛樂的多樣化不似以往那麼單一,聽眾對於創作者也有了更加嚴格的審美標準。雖然老歌是經典但是我們也希望能夠多出一些像毛不易這樣唱作俱佳的優秀音樂人。人總要朝前看不能總回首過去希望我們很快再次聽到造就未來的經典歌曲。


何日君再唱何日君再來


請問題主對“好的創作歌手”定義是什麼?

如果你說的是創作能力強的創作歌手,那麼好的創作歌手簡直多的是,又不是隻有像這幾個人那樣才能算好的創作歌手。

李榮浩算是這幾個人之後還算火的創作歌手裡能力比較傑出的一個了,除此之外郭頂、宮閣、許鈞、西樓、蘇紫旭、竇靖童、宋念宇、雷雨心、蘇運瑩、霍尊、祁紫檀、梁博、王詩安、鄭興都是年齡在35歲以下才能出眾但因為個人風格和市場環境的限制而不火的創作歌手了,當然也有35歲以上的不知名或出道太晚的,比如丁世光、常石磊、戴荃等,還有值得注意的樂隊、組合比如茄子蛋、草東沒有派對、MrMiss,如果你不一定要年輕的樂隊,還有萬能青年旅店、葬屍湖、杭蓋樂隊。這些音樂人風格涉及流行、民族、R&B、電音、金屬、搖滾、爵士、迷幻、氛圍、民謠等等,發掘一下都夠聽好久了。

上面這些創作歌手有的都入圍金曲獎了,題主知道嗎?為什麼要盯著主流榜單看?當下的榜單數據造價嚴重、被資本操縱,有什麼看的必要。而那些好的歌手不出現在榜單,不妨礙他們作品水準遠高於榜單上大部分作品。

現在缺失的是榜單、媒體的公信力,而不是好音樂。

當下的華語樂壇,主流市場流量橫行,獨立小眾百花齊放,執迷於大火的作品只會讓眼界越來越窄



世界娛樂心


簡單一句話總結就是時代變了,創作不賺錢了

過去創作音樂,唱得好容易火,唱不好賣給別人也不少回報,所以更多的音樂人願意去創作,而像方文山林夕這樣的頂級製作人也層出不窮。

可是現如今一首原創爆紅概率遠不如拼湊抄襲的網絡神曲,試問同樣的結果和目的,前者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打磨,後者只需要幾個晚上,你會怎麼選?

很遺憾這是歌壇的悲哀,也是我們時代的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