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的五愛市場是如何起家的?

蘭曉玉


最早的五愛街在真正的五愛街上,也就是陸軍總院對過不遠處的一條小馬路上!這條小馬路就叫五愛街!

當初正是下崗高潮期,瀋陽工廠紛份轉制,成批的下崗,沒辦法,很多下崗職工都擺起了地攤,那時還沒有城管,只有收稅的,夜市和早市!那時候我們還是屁孩,經常去五愛街逛遊,記得清清楚楚,道邊放著床子,上邊掛著衣服。當初都去廣州和溫州上貨!

這五愛街上,當初的小商小販也是五愛市場最早做買賣的!後來不知是誰投資建了五愛市場,雖然沒有在五愛街建,但起點於五愛街所以至今一直延續著“五愛''兩字!

現在的五愛市場和過去發生了天大的變化,老住戶不是轉租就是把床子賣了,而且後來五愛市場賣貨的真正的當地人少了,幾乎都是外地人了,下崗那批做買賣的早己不幹了。因為有的己經步入了老年和退休了!該歇歇了!



我是小臉貓


在上個世紀70年代,瀋陽老城的城門,城牆已經都不存在了,現在的扶近門,懷遠門,都是後來重修的。

在大西門(懷遠門)以南外,西順城路以東,存在著一個物資交流公司,主要銷售瀋陽市全民和集體企業的集壓物資。

在80年代,開始有人在物資交流公司的門外銷售襯褲,褲衩,後來,市場在不斷擴大,經營品種也不斷增加,工商稅務開始介入管理,市場也從從西順城路一直擴大,並最終遷移到南部的五愛街,也就是陸軍總院以北,第二中學門口的馬路兩旁,是名副其實的馬路市場。

後來,五愛市場搬遷到風雨壇地區,再後來,就是現在的五愛市場,當然已經不在原來的五愛街上了,但仍然保留了五愛的名字。


瀋陽楊藝


瀋陽的五愛街服裝城,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五愛市場,既是瀋陽人心中的一個標籤,也是一座地標。雖然現階段它收到物聯網電商的衝擊較大,但它仍然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服裝貿易集散地之一。

五愛服裝城從1997年4月28日開業至今,已經21年了。它的創始人是一名廣東汕頭女商人高佩璇。高佩璇1975年赴港,與父兄一起做紡織、絲綢生意。1993年,來到瀋陽,成為五愛街服裝城的投資人。


五愛服裝城起家的時候非常艱難,當時有好幾個投資人,都覺得這個項目“必死”,紛紛撤了,只有高佩璇還堅持。當時瀋陽的冬天零下三十度,外面飄著鵝毛大雪,而五愛市場的商戶都是在露天大棚裡賣貨。經過了4年的融資、協調、周旋,五愛市場的商場大樓才終於建成交付,商戶們也不用再挨凍了。從此無愛服裝批發集散地也終於從“市場”變成了“服裝城”。


要說鑄就五愛市場繁榮的,不僅僅是高佩璇一個人,還離不開無愛所有商戶的奮鬥。五愛街服裝城的南、東、北三面有總長度400米的U型通道,每天凌晨兩點,打消貨物編織袋就已經在這條通道上堆成了小山。當時五愛市場的商戶們,從廣州、杭州等服裝前沿地區“上貨”,它們成為五愛市場的搶手貨。清晨5時,服裝城開業的鈴聲一響,36個進城通道一起打開,貨物、業主、從業人員、從各地來五愛上貨的客商一起湧進服裝城,客商挑貨、店主點數……


20多年來,從無愛走出去的商人、企業家有1萬多個……很多企業家回憶起來,當年在無愛做買賣時吃得苦,成為他們後開開創事業的歷練。當時瀋陽的商戶去廣州上貨,為了省錢,都是買硬座,瀋陽到廣州四十多個小時,坐得腰都直不起來,實在困得不行就趴在硬座底下睡一覺。夏天穿了粉色裙子去上貨,到廣州裙子滾成了黑色。


無愛從最開始的“山寨”“盜版”,到現在不斷推出和經營自主品牌,這其中也有一些曲折。 1997年,五愛街退棚進廳。當時的服裝城誰家有好的版型,整個市場就一窩蜂地模仿。有的商販“山寨”了一家廣州服裝品牌的褲子,可很快被廠家發現,要負賠償責任。這件事給很多商戶上了一課,必須發展自有品牌。

1997年,五愛街服裝城的成交額達到48億元。2013年以來的5年間,年平均銷售額達到200億元以上,約佔整個瀋陽五愛市場銷售總額的56%。


遼瀋晚報


瀋陽五愛最早是在瀋河區正陽街馬路市場,後到西順城物質交流館,再後來到二中五愛街,最後搬到現在位置,是一代代五愛人打拼出來的,是最早走向市場經濟的瀋陽人


瀋陽商界


五愛,老倒子的樂園


侯博14


地灘唄!五愛街的地灘每週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