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北京交大:知國家所需 行遠自邇

今天,《光明日報》“砥礪奮進的五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刊”刊發了北京交通大學專版。五年來,學校的發展激動人心,一起看看吧。

厲害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北京交大:知國家所需 行遠自邇

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 學思踐悟

把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扛在肩上

——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曹國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是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人民滿意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證。北京交通大學具有重視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學校黨委堅持黨的領導,認真貫徹落實思政工作會精神,全面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紮根中國大地培養一流人才,解決交通重大問題,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堅強保證。

厲害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北京交大:知國家所需 行遠自邇

第一,解決好“誰來抓”的問題,切實增強責任擔當。

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關鍵在黨,關鍵在人。一是學校黨委必須把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牢牢“扛在肩上”。進一步加強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發揮好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領導核心作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後,學校黨委以會議精神為新標杆全面審視學校工作,好的繼續堅持,短板儘快補齊,問題儘快整改,並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特別是今年1月以來,學校黨委制定實施落實思政工作會精神的任務分解方案,確定了40項工作任務和15項近期重點抓好的主要工作。上學期,學校黨委召開了全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方案落實工作推進會,協調督促推進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二是著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務工作隊伍建設。學校黨委進一步建立健全培養培訓、激勵考核等工作機制,推動思政和黨務工作隊伍職務職級“雙線晉升”,成立由校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學校黨建和思政工作職稱評審小組,認真落實思政和黨務幹部職稱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

第二,解決好“抓什麼”的問題,突出“兩個主體”,即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在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一是成立黨委教師工作部,進一步加強黨對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師德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的領導。二是在開展經常性的思想教育基礎上,創新舉辦青年教師暑期學校。該暑期學校已連續舉辦五年,實現了對千名青年教師教育培訓的全覆蓋,成為加強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平臺和特色品牌。三是加強教師黨支部建設。學校黨委出臺了關於加強教師黨支部建設的實施意見,特別強調加強教師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動員支持鼓勵一批學術骨幹擔任黨支部書記。四是把好教師師德關、學術關,強調在職稱評審、推先評優和人才引進等工作中,突出對人選政治傾向和師德表現的考察,實施師德一票否決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北京交通大學具有比較紮實的工作基礎,下一步重點圍繞“四個正確認識”,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一是更加註重實踐育人,統籌好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實踐育人方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二是更加註重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著力培養學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三是在推進對困難學生精準幫扶的同時,發揮資助的育人功能,推動資助工作、育人工作和就業工作一體化建設。

第三,解決好“怎樣抓”的問題,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

強化問題導向,在解決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板上下功夫。一是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學校黨委多措並舉推進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授課質量;另一方面,通過領導幹部上講臺、聘任兼職教授等多種方式匯聚高水平教學資源,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帶頭講授思政課。二是發揮好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學校黨委堅持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制定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強化精神文化的引領作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知行”校訓,總結凝練並以學校120週年校慶為契機向師生校友集中發佈交大精神。以學校章程為統領,推進制度的立改廢,著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努力營造實事求是、嚴謹治學、勇於創新的育人環境。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大學生版《長征組歌》、原創話劇《茅以升》等成為享譽全國高校的特色品牌。三是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充分發揮網絡特別是新媒體的育人功能,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方式,形成線上線下正能量“集群效應”,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搭建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新平臺,上學期由北京交通大學主要發起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宣傳工作研究分會成立,並通過舉辦高校宣傳工作創新發展高層論壇,共同匯聚高校、媒體和其他組織的有效合力,推動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創新發展。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北京交通大學的足跡

知國家所需 行遠自邇

——《光明日報》記者 李玉蘭 通訊員 袁芳

北京交通大學的校訓——“知行”,大概是全國高校中最簡潔的了,一目瞭然,意味深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強調“知行合一”,並對知行辯證關係進行了深刻的理論闡述。

五年來,伴隨著我國軌道交通事業的飛速發展,北京交通大學師生秉承“知行”校訓,為我國建設綜合運輸體系特別是加快發展軌道交通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與實踐。

厲害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北京交大:知國家所需 行遠自邇

打造城市軌道交通金字招牌

今年九月底,北京地鐵燕房線開始試車,這條線路上的地鐵將實現“無人駕駛”。燕房線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第一條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系統(FAO)線路,這是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全自動運行系統(FAO)源於北京交通大學自主研發的基於通信的列車運行控制系統(CBTC)。六年前,匯聚三代北交大人智慧和心血的CBTC系統打破了國外壟斷,讓地鐵擁有了“中國腦”。如今,該系統已憑藉優異表現佔據全國1/3的新線市場,每年可為國家節省外匯10多億元。今年,更為高級的全自動運行系統(FAO)又應運而生,它的運用將極大地提升我國軌道交通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這就是北京交大人所踐行的“知行”觀,那就是“知”要“知民族大義、知國家所需”,“行”要“行遠自邇”,既腳踏實地,又堅定不移。

瞄準軌道交通發展的前沿問題,北京交通大學師生持續技術攻關,取得了許多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在服務高鐵建設中,北京交通大學發揮學科優勢,專業涵蓋了包括高速列車共性基礎技術、運行控制技術、運輸組織等多項鐵路系統關鍵技術領域。據統計,五年來,該校在交通運輸領域,承擔各類高水平重大科研項目100餘項。

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說:“大學是我國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做好支撐與服務是其首要任務,實現從支撐到引領的跨越應成為大學的奮鬥目標。只有在服務上定位於引領行業的發展,為行業未來發展做好技術儲備,才能成為自主創新、造福社會的中堅力量,才能在行業技術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課堂搬進高鐵 在重大工程中培育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創新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最主要方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行業特色大學必須把立德樹人、培養創新人才作為根本任務,與國家重大需求對接通過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來建功立業,並培養能解決現實問題的拔尖創新人才。

上世紀60年代初,北交大就曾提出“全國的鐵路網是我們實踐的課堂”,廣大師生遍及全國鐵路現場,積極開展現場教學,並結合生產實際進行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

近幾年,這種實踐教學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在產學研合作方面,推進與企業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實踐,培養具有潛質的工程創新人才。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京滬高鐵開通前夕,作為唯一受邀高校,北交大600多名師生就曾把課堂搬進時速300公里的京滬高鐵車廂,來自5個學院並直接參與京滬高鐵科研項目的教師為大學生做現場授課。這既是一堂實踐課,又是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大學生們直觀感受中國高鐵的發展,更好地認識高鐵建設,體會高鐵精神,進而將自己的人生選擇和國家重大工程結合起來。

“我們當年上學時很多科研項目就是在火車上進行,一個車廂都是我們團隊的老師和同學。”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國家能源主動配電網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姜久春回憶,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還是碩士研究生的他參與了汪希時教授主持的“列車超速防護系統”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那段經歷對我來說非常重要。30多個人共同做一個項目,不僅培養了團隊精神,而且讓我們這些年輕人在實踐中明確了自己的興趣和科研方向。”如今,他率領國內首個開展新能源軌道交通研究的團隊——國家能源主動配電網技術研發中心,承擔和參與了國內90%的軌道交通新能源動力系統的研究項目。

鍾章隊教授作為國內首位研究GSM—R鐵路無線通信的專家,在服務青藏鐵路、大秦重載運輸、高速鐵路等重大工程中,帶出了一支國內外知名的軌道交通專業通信科學研究團隊。“我的目標是,將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只要是軌道交通通信和控制科學方面有了技術需求、技術難題,需求方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團隊的成員。”鍾章隊說。

類似這樣的優秀團隊在北京交通大學還有很多。在一個個項目和優秀的團隊中,一大批優秀的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起來。

愛路報國 知識產權要自主

賈利民所在團隊參與設計了中國高速列車相關核心裝備體系的頂層技術指標、技術架構,確立了高速列車、牽引供電、運行控制、運輸組織、安全保障等關鍵系統技術創新的研發技術路線,並參與確定了中國高鐵的一系列技術指標。正是在這些頂層設計和指標的指引下,我國研發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RH380系列高速列車。

我國90%以上軌道車輛轉向架結構在線運用可靠性評估由孫守光教授科研團隊完成,團隊創建了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評估技術體系,為軌道車輛安全運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亮教授率領團隊創立了“列車—無縫線路—無砟軌道—下部基礎空間耦合分析理論”,解決了高速鐵路大號碼道岔無縫化、長大橋樑及高架站上鋪設無縫線路等重大科學難題,形成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無縫線路理論及技術體系。雖然無法統計出投身中國高鐵事業的北京交大畢業生的確切人數,但順著中國軌道交通網絡,到哪裡都能看到北京交通大學校友的身影,這是現實,也是交大人的自豪。

回顧過往每一步堅實的足跡,北京交通大學肩負的歷史使命已從肇建之初的“收回路權”發展成如今的“奪取知識產權”,貫穿其中始終不變的是學校師生“知行合一”“愛路報國,引領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生追求和豪邁情懷。

我看北京交通大學這五年

從跟跑、並跑到領跑

——北京交大校友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郜春海

近五年,北交大緊緊抓住我國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的機遇,在中國製造2025和“一帶一路”倡議等的指引下,積極投身到服務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中去,有效地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向世界科技強國邁進。

五年間,學校搭建了“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臺,開闢了“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牽頭攻克了一系列軌道交通核心技術難題,並引領軌道交通新一代技術的發展,使我國躋身國際一流水平之列。

厲害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北京交大:知國家所需 行遠自邇

母校積極踐行社會服務職能,積極投身國家戰略和發展建設。依託行業和學科優勢,全力服務“高鐵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與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交通大學聯合建設中俄交通學院,這是中國軌道交通第一個“走出去”的境外辦學機構;還先後建設了中俄、中英、中美高鐵研究中心3個國際合作研究機構;2016年,牽頭主辦的中國-東盟軌道交通教育培訓高峰論壇暨成果展亮相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學校承擔了國內外超過萬人次的高鐵資格類培訓,為坦贊鐵路、肯尼亞鐵路培養留學生,為印度、蒙古和泰國等東盟國家以及非洲共26個國家開展高鐵儲備人才培訓。

校園環境也更加富有“國際範兒”。大學生版《長征組歌》在人民大會堂和國安劇院演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原創話劇《茅以升》成功入選“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贏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高水平運動隊在國家級及以上各類比賽中獲得百餘個冠軍。以上種種非一日之功,都是母校在人才培養、思想教育和素質教育方面深耕細作的成果。

厲害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北京交大:知國家所需 行遠自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