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視臺:北京交大專題報道第一集播出

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北京市教工委策劃組織、北京電視臺製作的高校思想政治系列報道《春風化雨 不負韶華》,歷經三個月的採訪錄製,近日在北京電視臺重點欄目播出。其中1-4集專題介紹北京交通大學。9月10日,北京電視臺播出第一集《頂天立地做科研 培育大情懷人才》。視頻內容如下: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來關注教育方面的消息。北京交通大學是一所擁有輝煌歷史的高等學府。在121載櫛風沐雨發展歷程中,見證並矢志投身於我國交通運輸事業日新月異的發展。近年來,學校始終瞄準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推動了我國軌道交通行業發展一個又一個重大歷史進程。

從今天開始,北京您早欄目推出高校思想政治系列報道《春風化雨不負韶華》,今天播出第一集,《頂天立地做科研培育大情懷人才》。

在北京交通大學的電氣樓外,立著十多根綠色的金屬樁,被稱為零排放純電動汽車的能量之源。這是國家能源主動配電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姜久春教授課題組在校內做的純電動汽車充電示範。憑藉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成功經驗,姜久春團隊又馬不停蹄地展開了在軌道交通新能源動力系統領域的技術攻關。目前,城市軌道交通多以電網供電為動力,由電線牽著鼻子跑,而新能源軌道交通鋰電池儲能系統相當於給軌道列車裝上動力,讓它可以離網離線運行。

姜久春:“把這個電池用到軌道交通上,就產生了一些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說能夠節能降耗,能夠提高它的可靠性安全性。我們如果用電池來取代接觸網的話,我們的輕軌的能耗可以降低30%。”

北京交通大學歷經三十多年科研實踐,在軌道交通運行控制領域走出了一條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現場實驗到應用示範與產業化的創新發展之路。而這些成果的取得也正是得益於政產學研用這樣一套接地氣的協同創新模式。在教學上強調與實際應用的結合,把現場一線科研問題的解決方法提煉成教學案例,既傳授給學生專業的技術知識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

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殷翔宇:“我感覺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確實貫徹了知行的校訓,理論和實踐結合得非常緊。經常會深入到鐵路現場,在現場處理一些複雜的工程問題,我們在工程中去實踐自己學到的一些理論。”

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朱博楓:“博士生主要是看重高校一方面理論對博士生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出國這方面對博士生的支持。學校提供了相應的師資引進的計劃,鼓勵我們之前交大畢業的學子出國之後再回到母校為母校做出進一步的貢獻。”

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我們沒有盲點,參與國際競爭,我們有勝算,支持國家戰略,我們有把握,引領創新發展,我們有信心。如今,鐵路綿延數萬裡,上可至世界屋脊,下可過江越海。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鐵路6次大提速實現重載運輸,到21世紀青藏鐵路建設、客運專線建設,百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十餘萬北交大人秉承愛路保國的優良傳統,長期奮鬥在鐵路和祖國建設的各條戰線。在我國鐵路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每一個階段,在無數亟待解決的難題面前,幾代北交大人做了大量的儲備和研究工作。

科研要有前瞻性,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有了新技術,形成新產業,才能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引領地位。在一項又一項新技術新成果面前,北京交通大學的學子們為此驕傲努力前行。

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龍瑩婷:“因為工程類學校覺得能夠把自己學會的東西能夠和實踐結合,去解決一些具體的事情,為大家帶來好處和便利,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讓我驕傲的。”

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張煒健

:“交大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使我們得以全面發展,我們交大的校訓的是知行,知就是要知民族大義,知國家所需,行就是要腳踏實地的去做事,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藍曉霞:“學生也是立德樹人的主體,通過輔導員的隊伍建設,在選配、晉升、待遇、培養等方面予以四個適度傾斜。通過這些舉措,使我們的學生能夠提高思想政治素質,也是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有家國情懷的優秀人才。”

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曹國永:“2012年學校第十次黨代會上,我們就規劃了學校的發展藍圖,第一步就是到2020年要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第二步,到2030年,我們國家的優勢特色學科要躋身世界一流的行列。第三步就是到2050年把學校初步建設成為特色鮮明、世界一流的大學。我們對學校雙一流的建設充滿信心。”

北京交通大學思源樓的北面,枝繁葉茂的百年國槐蔭庇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者“知行”二字,為學校校訓。這大概是全國高校中最簡潔的一則校訓了,一目瞭然卻又意味深長,它凝聚了北京交通大學百年來的辦學理念,也蘊含著對代代北交大人為學為人的要求和期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