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在父母身邊好,還是在爺爺奶奶身邊好?

犯二小孔


您好,感謝您的邀請!我是高級育嬰師、母嬰KOL福林媽咪,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孩子自然是在父母身邊好。

首先是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愛,要知道孩子只有擁有足夠的愛,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建立又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養成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所以若是孩子在父母身邊,就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就有利於安全感的建立。

其次是對孩子性格的培養。

性格的培養主要是來源於後天環境的影響,雖說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但是在長大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有所影響,尤其是父母的引導對孩子的性格有很關鍵的作用。而在爺爺奶奶身邊,對於性格的培養就會有許多不確切的因素。

最後是對孩子行為習慣的教育。

行為習慣一定意義上也可以稱之為教養,父母在這個方面一定要對孩子多加教育。爺爺奶奶會對孩子寵愛過度,導致孩子的教養出現問題,而父母一定程度上來說會更有分寸一些,孩子的行為習慣也會得到更好的教育。

終上所述,孩子還是在父母身邊最好,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時間多陪伴孩子,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福林媽咪,每天為您推薦落地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福林媽咪


我的回答:在父母身邊好。

我來闡述我的觀點。

希望看到我回答的人,能得到提醒!

我的建議:

如果是父母特別的忙,建議父母和爺奶同住一段時間,尤其孩子特別小的時候,白天爺爺奶奶可以幫著照顧孩子,晚上一定要父母親自帶孩子!孩子大些了,上幼兒園以後,父母可以和爺爺奶奶分開住。

我的建議:不管什麼樣的條件,一定和孩子在一起!一定不要跟孩子分開!!!尤其0-3歲其間!

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也深陷其中!

有一定的發言權。

我們結婚不久開始創業,很忙碌。

我的公婆也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都是知識分子,在孩子8個月的時候,看我們特別忙,希望能幫助我們帶孩子。我當時很感動也很感謝!

孩子奶奶爺爺和我們在一座城市裡,開車半小時的距離。

我是非常相信公婆,也相信他們會把孩子帶好,也相信他們非常愛孩子。

我們工作忙時,一週或半個月不定時看一次孩子。不在一起住。

孩子一天天長大,會走,會跑。

但是可但是!等孩子兩歲半的時候還不會說話,基本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說話了,而我的孩子還不會說話,我當時就有點著急了。

可聽很多人說,有的孩子說話就是晚,不用著急這個事兒!自然就會說話!

但是孩子到3歲半的時候還不會說話,我是非常的著急了。

而且孩子愛看電視,離電視非常的近,爺爺奶奶也不管,他們覺得孩子挺安靜挺好的!

我己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因為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不看你!就是盯著電視!尤其愛看廣告!

因為孩子說話的問題,我和孩子的奶奶第一次發生了分歧!

我認為應該試著“逼”孩子說話,例如:孩子要東西的時候,說:要,拿,再給孩子,而不是一個眼神過去了就給東西!

而隔輩人根本不用孩子表達,就是100%的滿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得不到語言的鍛鍊。

孩子的爺爺奶奶認為孩子說話是自然形成的,自己教育出兩個大學生,小時候也沒教過說話啊!

我說奶奶爺爺年輕時生活環境都是大院,鄰里關係都親密,孩子可以去各家玩耍。

經過一次“爭論”後,我們和孩子的奶奶爺爺都反思了!爺爺奶奶家6樓,他們下樓的機率也不多!

最後達成共識,孩子奶奶爺爺負責孩子吃飯問題,我負責教育問題。我決定搬到公婆家住,為了孩子暫時放棄事業!

我的事業就是陪孩子!關於培養、訓練、教育孩子的書籍開始大量學習!

吃完早飯就帶孩子去公園去找孩子玩!同齡的孩子大多上幼兒園了。只能找小一點的孩子玩。

同齡孩子都說話了,孩子還不能上小小班,幼兒園不收我的孩子!我真是欲哭無淚!

我和幼兒園園長商量,博得同情!幼兒園小朋友10:00出來吃雪糕,在院裡玩半小時。我就交一份錢,為了讓我的孩子和同齡孩子一起吃雪糕一起玩一會。幼兒園小朋友回幼兒園,我們回家,我給孩子唸書(補我沒做過的功課!)

孩子午睡後還是帶孩子出去玩,什麼地方孩子多我就去那!週六日去圖書館,書店!

晚上,我就學著書本上教育孩子的方法,自制互動遊戲,讓孩子多眼神交流!

蒼天不負有心人!

半年全家總動員!

我的公婆也有意識地多和孩子說話,最後孩子奶奶教孩子“水”說“水”。我的孩子說的第一個字是水!!!

孩子近4歲開始說話,表達也不太好。我決定搬回自己家,上午去幼兒園,下午參加感覺統合訓練。這樣又過了一年。

孩子5歲時基本和同齡人表達差不多了!

孩子6歲時正常上學了!

現在孩子己經上大學了!

我也是在訓練孩子說話期間發現自己長出了白頭髮!一夜愁白頭!發生在我身上!

我當時後悔!懊悔!痛悔!感恩上天給我機會悔過!

教育孩子、陪伴孩子錯過了真就是錯了!

我的真實故事希望給有緣人、有心人一些借鑑!既然自己生孩子了就要自己養孩子,不要推卸責任,您會付出代價!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您。

祝福所有家庭幸福安康!🌹


悅姐空間


肯定是在父母身邊好,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象個寶,自己的孩子,父母知道怎樣教育,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呢,對孩子過分寵愛,不肯吃飯就追著喂,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做,把他們慣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惰性子,孩子要什麼都會滿足他們,要看電視、手機就讓他們看,特別是老年人帶孩子不大安全,我五歲的孫女就差點讓我帶丟了,在一個大啇場裡,孩子皮跑的快,又不聽話,我追不上她,就走失了,當時我嚇死了,感覺天都要踏下來了,好在孫女聰明,記住她媽媽平時教她的,走丟了就找當地的工作人員,告訴工作人員媽媽的電話號碼,叫工作人員幫助打電話給媽媽,這樣孩子才找到了。所以我覺的孩子在爸爸媽媽身邊是最好的,我女兒是一個懶媽媽,很多事情都讓她的孩子自己動手,洗臉洗腳,穿衣吃飯,全讓五歲的孩子自己來,掃地拖地,洗碗也讓孩子學會做,玩具玩了要孩子自己收拾,我有時看不下去了去幫孩子,我女兒會制止我說:媽,讓她自己來,不能慣著她。要想孩子有自信、自立自強的能力,年輕的爸爸媽媽就自己帶孩子吧。


曉曉7018043432568


對於這個問題,幾乎沒有什麼可以爭論的,一般而言,孩子跟在父母身邊,肯定是比交給爺爺奶奶照看會更合適一些,對孩子的心智、情感的發展更有益處。

老人帶孩子容易出現哪些問題?

很多老人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往往會遵循五不原則:不缺覺、不生病受傷、不餓著、不凍著、不鬧事。老人照顧孩子,普遍對孩子比較嬌寵,往往容易衍生出各種問題,給孩子慣出不少毛病。

一、溺愛孩子,喜歡幫孩子代勞,忽視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

元寶一歲之前是媽媽帶的,已經開始慢慢的有了自主練習一些基本技能的意識,比如抓勺子吃飯、拿杯子喝水,但畢竟是小寶寶,對於這些技能的掌握非常生疏,動作慢,容易把食物撒的到處都是,奶奶接手以後,看不下去,直接搶過來餵給孩子吃,導致孩子失去了繼續練習的興趣,等著老人來喂就好了。

二、老人的精力體力不能滿足養育的要求

2-6歲的學齡前兒童,正是發展運動能力的時候,到處跑,上躥下跳,老人一方面擔心孩子受傷,另一方面自己又跟不上孩子的速度,乾脆限制孩子的運動,經常把孩子拴在家裡,要麼就訓斥孩子的運動行為,讓我非常惱火。

三、老人在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更容易妥協

元寶的奶奶特別喜歡吃各種糖果,爺爺則很喜歡看電視劇,老人帶著元寶的時候,只要不出去玩,孩子就經常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看電視,如果看到奶奶在吃糖,元寶也會要,不給的話耍賴大哭,奶奶哪裡熬得住孩子這麼哭鬧,只能拿給孩子吃,任我們說多少次,這種情況也難以得到改觀。

四、老人不懂得如何發展孩子的各種能力

孩子生長髮育的不同階段,會有各種能力的發展動力和需求,語言、攀爬、協調能力、大運動、精細動作、社交、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會在不同的時期得到訓練和成長,孩子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敏感期更是非常關鍵,需要家長把握各個時期的特點和孩子的興趣,及時進行訓練刺激。老人對這些方面是沒有什麼概念的,和孩子說話不多,翻來覆去也就那麼幾句,沒有太多的意識刺激孩子的語言、溝通的潛力,也不會考慮各種身體機能的訓練,本著安全、健壯、不受傷的原則帶孩子,會錯過很多訓練的最佳時機。

五、老人無法替代父母來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3歲以內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媽媽的愛、關懷和陪伴,3歲以內缺少母親陪伴的孩子,情感連接不足,長大以後會存在安全感缺失、尋找母愛替代、感情淡薄等問題。

六、老人帶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性格品行的問題

3-6歲的孩子,是性格、品行、習慣、價值觀、行為規範、規則意識養成的重要階段,如果沒有父母在身邊言傳身教、做出及時的指引和糾正,孩子很大概率會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甚至可能影響未來的人生道路。

父母帶孩子的好處有哪些?

父母自己帶孩子,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一、有利於親子感情的鞏固和發展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能夠更及時的獲得父母的關愛、安撫、鼓勵和指導,親子依戀的情感能夠得到及時的滿足,朝夕相處之下,親子關係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即便是子女成年之後,也往往會更依戀家庭。

二、有利於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和情感健康發展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不容易覺得孤單,情感更豐富,也會更有責任感。

三、有利於發展孩子的各種綜合能力

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往往更容易接受新的育兒觀念,嘗試各種育兒方法,給予孩子更多的鍛鍊機會,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綜合能力更容易得到充分的鍛鍊。

四、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會更有原則,態度更堅定,在習慣的培養方面,也會抓的更緊。

五、有利於孩子培養健康的人格

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讓孩子能夠時刻感受到家庭的溫馨、父母的恩愛,對孩子的人格健康發展有著莫大的裨益。

當然,這所有的前提必須建立在父母關愛孩子,關心孩子的成長,投入時間、精力學習育兒知識並付諸實踐的前提下,如果父母只顧著忙於工作、玩手機,不去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那麼你想達成上面這些目標,也是很難的。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未經本人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元寶爸爸聊育兒


孩子當然是在父母身邊好。

我從來不主張孩子隔代撫養,更不主張孩子離開父母養育。

自己的孩子自己帶,這是每一對父母應該盡到的責任。實際上,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是對父母自身人格的重塑和完善。

當然,如果暫時條件不允許,爺爺奶奶又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意識,以及非常強大的人格魅力和格局,孩子留在爺爺奶奶身邊撫養也是可以的。比如《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中撫養明蘭長大的祖母,見識和格局就是頂級的,對明蘭的培養也是盛於明蘭的父輩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祖輩,那麼父輩辛苦一點,自己帶自己帶孩子,是最好的。

我看了一圈其他回答,都已經說得很詳細了,我這裡就不再贅述!

綜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於孩子的扶養人,一定要慎重選擇!


宸媽碎碎念


如果可以選擇,當然是和父母在一起比較好。

現代的社會生存壓力很大,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老人來帶,更有甚者是和孩子兩地分離,讓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這中間存在的問題,很多人都關注過,或者經歷過。尤其是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所以如果可以選擇,我相信孩子們也是願意和父母在一起的。



選擇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原因有三:

①孩子和父母一起,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最親的人,無論怎麼樣,只要和父母在一起,就是最快樂和幸福的。孩子有什麼高興的事或者煩惱的事,都可以給父母講分享,父母也能根據情況進行引導和鼓勵,及時參與和了解孩子的成長。孩子在父母的身邊長大,感受著父母的愛,心理是健康的,快樂的。


②孩子和父母在一起,能夠促進親子關係的良好發展。很多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雖然也很想念父母,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對父母的感情壓在了心底,不善於表達。和父母的關係也不算親近。畢竟長時間不接觸,有的還會有牴觸心理。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可以在工作之餘,陪孩子玩耍,看書,做遊戲等,這些行為都能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

③孩子和父母在一起,能夠在父母的監督下養成好的習慣。因為表妹長期在外面工作,基本是一個月回來一次,家裡的兩個女兒,大的才上三年級,小的還在幼兒園,這兩個孩子每天就在奶奶家和姥姥家輪流住著。老人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在意,孩子想幹嘛就幹嘛,結果孩子迷上了打遊戲,小小年紀就帶上了眼鏡。作為父母的責任,就是要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學習習慣。良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壞的習慣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既然選擇成為父母,就要擔負起做父母的責任,孩子需要父母的愛。就像英語中的family的含義:f代表爸爸father,a代表和and,m代表媽媽mather,i代表我I,l代表愛love,y代表你們you。合起來就是,爸爸和媽媽,我愛你們!我們要在一起。

“感謝閱文,我是小風車媽咪。歡迎關注,我將和你一起探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觀點。”


小風車媽咪


首先你要清楚一點在爺爺奶奶身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父母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才在爺爺奶奶身邊的。越是普通家庭,孩子的照顧越是由爺爺奶奶照顧,因為大部分孩子父母都在工作。

還有一種就是父母自己帶孩子,會比較辛苦,除非有錢,不用出外打拼,可能有更多的時間陪在孩子身邊,這都是所有父母嚮往的,但是往往事與願違,沒有倆全辦法。

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照顧寶寶更好一些,因為親情可不是你們生下孩子就存在的,也是需要維持和加深親情的,帶在孩子身邊時間越長,孩子越依賴你。這樣才能更好的和孩子溝通。

現在有不少父母出外打工,孩子有爺爺奶奶照顧,要是下班回來就能見到還好說,要是遠地方打工,平時見不到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和你的感情就慢慢疏遠,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社會事件發生了。

到底在誰身邊好,沒有明確答案,因為人的家庭不一樣,沒辦法做到自己想的那樣,只能妥協與社會,沒有辦法!

未來孩子離不開早教教育,給你推薦一款早教APP【貓小帥學漢字】是一款以冒險故事閱讀來帶動4~8歲小朋友學習漢字的軟件。冒險故事好多哦,可培養小朋友的初期閱讀能力呢。漢字課程選用的是一年級教材和幼兒常用字,通過“看、認、讀、練”環節,循序漸進學習,強化記憶,快速掌握漢字。


明末哥


感謝邀請

從感情上來說,孩子在父母身邊是最好的,孩子天性就是無條件的愛自己的父母,父母是任何人無法取代的,再好的生活,再好的條件,都不能取代父母平淡的陪伴。在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的孩子卻都是由老人來帶的,因為年輕人要上班,我國還沒有給母親三年產假的條件,在和諧的家庭裡,老人帶孩子,父母下班後接過孩子,親近孩子,填補一天缺席的遺憾也是很好的帶娃方式,中國從古到今繁衍生息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不能看別人怎樣。什麼婆媳關係啦,老人沒文化啦,這些問題都是在老人和父母的平淡生活中慢慢磨合,可以在互相寬容,彼此尊重前提下逐漸適應彼此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這個耐心,婆媳勢不兩立,那就個人過個人的日子,孩子怎麼好怎麼來吧!


山裡的紅花1966


一般來說,孩子跟著父母比較好。

1.從情感上來說,孩子天然地更愛父母,願意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母親。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過,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就那麼幾年,一旦錯過了,想彌補也是無法逆轉的。

媒體報道過很多,父母離別孩子外出繼續打工,而孩子依依不捨,哭著喊著不要父母走的情況。說明孩子喜歡跟在父母身邊。

2.爺爺奶奶畢竟跟孩子隔著一輩,隔輩親是親,但在教育孩子的事上,祖輩的經驗跟現在飛速發展的社會,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最常見的就是祖輩容易溺愛孩子,將孩子養成“巨嬰”。

當然,若父母不靠譜,而爺爺奶奶經驗豐富且善於學習,那麼跟著爺爺奶奶也是明智的選擇。


漂凌的天空


當然是在父母身邊好啦,世界上最好的愛就是來自父母的陪伴,任何人都給不了。首先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年輕人與老一輩人的社會觀念不同。長時間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思想上會比較落後,跟不上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這樣會使孩子思維停滯,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這樣的孩子會與別的孩子產生隔閡,無法融入到群體中,甚至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還有就是一般爺爺奶奶都比較寵孩子,不是有句話說是隔輩親嗎。他們總認為孩子吃飽穿暖就行,而不會去注重孩子的教育,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稍微一點不如意就發脾氣,爺爺奶奶最後一般都會妥協。長期這樣,對孩子的性格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最後一點,爺爺奶奶在孩子的學習上也沒有爸爸媽媽上心,有的老人都沒上過學,更別說幫助孩子了。所以呢,為了孩子,做父母的還是儘量自己去帶孩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