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脱贫攻坚主角错位现象

核心提示: 驻村干部与村干部,都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二者齐心,双方协力,各自站好位置,守好阵地,才能把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打好。

时下,我省10476支驻村工作队,35600多名驻村帮扶干部,正全力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这些驻村工作队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帮扶干部,每周“五天四夜”驻扎村里,和贫困群众一起生产劳作,跟村干部结下情谊,也深受群众的认可、信赖和尊重。

近日,本刊记者在基层调研中发现,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驻村帮扶干部在村级工作中作用日益凸显的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了驻村干部当起村干部“保姆”的倾向。

警惕脱贫攻坚主角错位现象

驻村干部包办了村干部的活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参与拟订脱贫规划计划。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不走的工作队”等。

“指导”“参与”“帮助”,这几个关键词规定了驻村干部的角色定位。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驻村干部“越俎代庖”,对村上工作大包大揽;有的甚至越过村干部,自行安排村级事务。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这种包办代替现象比较常见。

一位县扶贫办主任坦言:“当前贫困村大多面临着脱贫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考核繁复等困难。遇到村干部文化水平低,能力不足的情况,只能让驻村干部顶在前面。”

从入户做统计、搞调研,到产业规划、项目资金引进,到最后制表填表,对接各个考核组、调查组的检查,甚至是帮村民跑腿办事……全是驻村工作队在干,而村干部缩在后头。有驻村干部对此有些无奈。

“村干部能力越弱,就越要通过驻村干部来补强。但驻村干部能力越强,村支书的依赖心理就越重,能力就会慢慢退化。一旦驻村工作队撤离,村支书很可能没有能力继续统筹全村发展。”陕西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石英说。

调研中,陕北某贫困县的一位第一书记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说,从脱贫攻坚开始,驻村干部就成了村上绝大部分工作的直接推动者。时间久了,村上的各项任务,仿佛全成了驻村队员和帮扶单位的事。

有了驻村干部,一些村干部的担子明显减轻了,甚至实际工作量还没有脱贫攻坚之前多。几年下来,少数村干部对驻村干部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

“工作队说搞啥就搞啥,人家都是上级领导,门道比咱多。再说,我们年纪大了,电脑上这些资料、表格玩不转,很多工作用不着我们操心。”一些村支书说,“我们村干部现在最大的作用,就是帮着调解调解村里的矛盾。”

不愿挑担子,工作来了自动“后撤”,成了一些村干部的小心思。他们认为驻村干部干工作又快又好,就应该让他们多干一些。自己能帮就帮,帮不了也无可厚非。

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的威信“此消彼长”

在脱贫攻坚的硬仗里,不少村子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改造,农业项目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多都依托驻村工作队的谋划和帮扶单位的资源。

而驻村干部在村上无宗族裙带,办事公道,更容易让老百姓信服。诸多因素交织起来,让一些村民,对驻村干部的满意度提升,对村干部的满意度却在下降。

一位驻村干部说,“有时为了确定一个低保对象,村干部要照顾的裙带关系被卡掉,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翻脸的事也会发生。”

角色难定位,也是不少驻村干部的困惑。因为吃住在村,脱贫攻坚任务还很繁重,为了不把关系搞僵,动到村干部“奶酪”的事,有的驻村干部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多掺和。

还有个别村支书,因为群众不找自己办事而有失落感,认为威望被驻村干部冲淡,期待驻村干部早日撤离。

“因为我们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所以群众对我们很信任,大事小事都来找。”调研中,一些驻村干部高兴的同时,也有一些隐忧,“驻村干部社会资源多,办事容易、效率高,老百姓爱拿我们与村干部做比较,不免会影响到村干部在村里的威信。”

也有不少村支书表示了对未来的担忧,这几年驻村干部把老百姓惯坏了,大事小情都有人帮着跑前忙后,驻村干部能办成的很多事,村干部都办不了,“他们以后走了,我们怎么去应付?”

记者了解到,因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不团结,也发生过召回驻村干部,或调整村“两委”班子的情况。

“驻村干部不是村里的主角,我们迟早都要撤出,可以出主意、做参谋,但风头盖过村干部,不利于村子未来的发展,必须要树立好村‘两委’班子在老百姓心里的主心骨作用。”也有驻村干部对此作出深层思考。

驻村干部走了,村干部能否接得住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搭建等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农村建设事关长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

而农村发展的接力棒,村干部能不能接得住、接得好?调研中,很多驻村干部给出的答案,是拿不准的。

有驻村干部担心,脱贫攻坚工作结束,工作队撤出后,村干部直接面对市场、抵抗风险的能力弱。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不能及时对村里的产业做出反应、调整,会让村民遭受损失,甚至返贫。

调研中发现,尽管各级党委为了配强村“两委”班子下了不少功夫,但村干部能力参差不齐。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严重,加之村干部待遇低,导致了村级后备力量储备不足。有的村支书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低,甚至是由驻村干部来维持村上运转的。

有的驻村干部坦言,村干部的能力水平偏低,不是短期就能培育起来的。在脱贫攻坚任务这么紧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自己多干一点,也没有时间和力气再教村干部怎么去做。

甚至有驻村干部说,“就算我们驻村工作队撤了,还有乡镇包村干部顶着,不必过于担心。”

“现在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高,对我们的能力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也没有办法一下就跟上时代,希望能多给我们学习的机会。”采访中,不少村干部表达了能力恐慌。

直接“给鱼”,确实来得快,来的简单。但如果一直“给鱼”,而不教怎么钓鱼,基层班子很难实现“能力脱贫”。部分驻村干部注重短期效应、大包大揽,事实上形成了“输血式帮扶”,不利于农村的长期发展。

一名来自省直机关的第一书记表示,驻村几年来,他对村干部多了很多理解。为了给村上发展产业,自己几乎要把县里各部门门槛踏平了,才争取到项目资金,拿到审批手续。

他认为,怨不得村干部办不成事,很多时候就算村干部有干劲儿,经过几次“挫伤”,也会灰心。

专家认为,驻村干部具有对村干部传帮带的责任,要多一些耐心,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履行“指导”“参与”“帮助”职责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村干部手把手的教方法,要留下一个好班子、一套好机制、一派好风气,锻造真正能接得住接力棒的村“两委”班子。(李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