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電商巨頭的亞馬遜為何在中國生存得如此艱難?

據媒體訓練營日前報道,亞馬遜將在本週宣佈退出中國,確切時間待定,今後亞馬遜在中國僅保留Kindle、跨境貿易兩塊業務,其他業務將全部裁撤。這一消息一時之間受到不少人的關注,也有媒體為此向亞馬遜官方求證,據瞭解,有內部人士回應稱,“否認亞馬遜將退出中國,並強調亞馬遜是一個龐大和擁有諸多業務的公司”。

但據路透社報道,亞馬遜通知中國賣家,從7月18日起將不再運營中國國內市場業務並停止向客戶提供服務;有意繼續從事海外銷售業務的賣家可入住海外購。同時,亞馬遜官方表示,亞馬遜始終對中國市場有著長期承諾。在現有的良好業務基礎上,將繼續投入並大力推動包括亞馬遜海外購、亞馬遜全球商店、Kindle和亞馬遜雲計算等各項業務在中國的穩健發展。

亞馬遜退出中國市場這一消息看似意料之外,但縱觀近幾年亞馬遜在國內市場的發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為全球電商巨頭的亞馬遜為何在中國生存得如此艱難?


亞馬遜中國的前身是卓越網,在2004年被亞馬遜公司以7500萬美元所收購,隨後亞馬遜公司以一種溫和的方式來改造卓越網,在2007年改名為“卓越亞馬遜”,2011年再次更名為“亞馬遜中國”。

儘管亞馬遜在海外已然是全球電商霸主,但作為外企進入中國後,它的發展卻一直不溫不火。尤其是隨著中國本土電商的快速發展,如淘寶、京東、蘇寧易購、唯品會、網易考拉等電商,他們作為中國本土的產物,通過各種渠道投入了大量的宣傳,由此為大眾所熟知,獲得了快速的成長,而亞馬遜由於難以適應中國市場的運作規律,未能將自身本土化,因此相比淘寶等電商來說,它的競爭力很弱,其生存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小。

作為一家外資公司,儘管亞馬遜公司擁有強大的資本支持,但不能融入中國市場,依然會被市場所淘汰。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電商市場風起雲湧,像淘寶、京東這樣的大公司還是穩坐電商巨頭的寶座,但還有不少人看著這塊大蛋糕,也蠢蠢欲動。各種各樣的電商開始出現,如網易的網易考拉、網易嚴選以及噹噹、小紅書、拼多多等,在這樣的局面下,亞馬遜似乎毫無危機感,既沒有擴大宣傳也未組織創新,反而以一種“佛系”姿態來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電商市場,這種“養老式”的運作方式相當於慢性自殺。所以,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亞馬遜中國被遺忘似乎是一種合乎情理的事情。


作為全球電商巨頭的亞馬遜為何在中國生存得如此艱難?


根據Analysys易觀發佈的 《2018年第4季度中國網絡零售B2C市場交易份額》,其中亞馬遜在2018年第4季度的交易份額僅佔到了0.6%,不足1%,而其曾在中國一度佔有15%的市場份額。相比之下,天貓佔據61.5%,京東佔據了24.2%,差距如此明顯,可見目前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據易觀發佈的數據顯示,天貓、京東等平臺近幾年的成交額巔峰都是在雙11購物節,據瞭解,2018年,天貓作為雙11的開創者,在這一天的成交額又刷新了記錄,達到了2135億元,同比增長 26.95,其物流訂單量超過了10億件。而京東在這一天的下單金額達到了1598億元,同比去年增長約25.7%。

而亞馬遜在雙11當天雖然其海外購的銷售額、銷量及訂單量同比去年均實現了百分比雙位數增長,保稅倉當天銷量同比也實現了100%增長。根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這份2018年雙11戰報盤點,可以看到亞馬遜雖然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還是無法與天貓、京東相比的。

作為全球電商巨頭的亞馬遜為何在中國生存得如此艱難?


亞馬遜作為國際電商巨頭,卻在中國碰了釘子,是為什麼呢?其創始人貝索斯曾總結了三點原因:

首先,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的運作不夠激進,做事很“溫和”,這在中國競爭愈來愈激烈的電商行業內是行不通的;其次,亞馬遜作為外資企業,本土化不夠充分,沒有結合中國人的網購習慣;最後,亞馬遜中國作為分公司卻沒有決策權,不被信任,受到美國總部的壓制,這對於其自身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鳳凰網財經針對亞馬遜不再運營中國國內市場這一事件,表示亞馬遜不是不夠努力,只是中國對手太強大。但根據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以及消費者的網購體驗來看,中國的對手強大是其中一點緣由,但它自身的確沒有足夠努力。

一來,進入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卻不解決問題,其決策人對中國團隊不信任,一味按照自己的固有模式進行發展。二來,其網頁端體驗多年未更新,app體驗也很差,不少網友吐槽界面使用感差。另外,對比淘寶的在線聯繫,亞馬遜上與客服聯繫只能通過郵件,這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是難以適應的,因此其平臺用戶體驗的確是可謂一般。

所以說,亞馬遜不再運營中國國內市場業務與其自身的運營模式有著莫大的關係,不過目前來看,亞馬遜在中國市場上的優勢或許就是Kindle和海外購了,或許放大自身的優勢,砍掉與其他平臺相同的業務,是現在亞馬遜在中國最後的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