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誕生記:不稱職的員工,可能是安置錯了的人才


《流浪地球》誕生記:不稱職的員工,可能是安置錯了的人才


老人們常說:夏酷暑,冬嚴寒,春也不死吾心,心所向,將所成。

這句話放在劉慈欣身上,很貼切。由於熱愛閱讀,劉慈欣理想化地決定自己的未來要當個一名作家,因為崇拜科幻作家克拉克,他走向了科幻作家之路。

而理想和現實的交錯,讓劉慈欣變成了一位並不稱職的員工,在電力系統工作的他,利用工作和業務時間完成寫作,進而實現了自己的職業轉型,成為全世界頂尖的科幻作家。從此,我國的電力系統也失去了一位高級工程師。

01


故事的開始,還要從文革開始講起。

劉慈欣出生在“文革”期間,河南羅山的一個小農村。批鬥大會每天都在上演,貧窮飢餓伴隨著每一個人。

7歲的一個夜晚,羅山老家的小池塘邊上,擠滿了男女老少,光著腳的小夥伴,還帶著腳上沒有痊癒的凍瘡。他們望著天空,不久,漆黑的夜幕下滑過一顆小星星,霎時,喝彩聲此起彼伏。“那是1970年4月1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了。”


《流浪地球》誕生記:不稱職的員工,可能是安置錯了的人才



那顆小星星怎麼也不會想到的是:它劃破的不僅僅是沉寂的夜空,更在一個少年懵懂的內心劃開了一個口子,埋下了科幻的種子。

那些當時劉慈欣還不懂的星空,貧窮,文革,苦難……成就了他早年的人生,也成就了他心中的星星之火。

02


劉慈欣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礦工,沒有什麼高的文化,勤懇、老實、善良、憨厚的他,在陽泉的井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他每天早出晚歸,在礦廠拼命幹活,也很少和少年劉慈欣交流。劉慈欣父親一心想著,自己在礦廠退下來之後,就可以自己的兒子可以頂上崗位。儘管辛苦,但畢竟那是一個鐵飯碗,劉慈欣未來娶妻生娃是完全沒問題的。

時間來到了1981年,那會兒改革開放沒多久,劉慈欣高中畢業,人生的十字路口就在眼前,要麼子承父業,要麼去上大學。

礦井工作,是一份連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工作,劉慈欣本能的抗拒,但上大學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最後他還是決定去上大學。

而劉慈欣的父親,一開始非常反對,但最後也選擇了妥協,他拿出了一大筆自己的積蓄,決定支持兒子上大學。

80年代的大學,沒有電腦,沒有手機,連社團活動都零零星星。求學求知的劉慈欣,和大學的圖書館談了一場四年的戀愛,這四年,劉慈欣就是在一堆書籍中度過的。

人們都說,只有真正努力過的人,才會明白天賦的重要。可能是時機已來,劉慈欣的天賦在某個電閃雷鳴的夜晚,被打開了。

他迎來自己科幻人生中的第一道光——一道球形閃電。那道不足兩秒鐘,直徑幾十釐米的電光,像一把利刃一樣,深深地在劉慈欣的心上劃開了一道口子,從此他的心被打開了,過往那些童年的科幻碎片也暴露無遺。幾年後,他寫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步作品:《球狀閃電》。

不過很可惜的是,但當時被出版商接納的“科幻”,是暢想未來、讚美未來的題材,而非太空、外星人、世界末日等科學幻想,劉慈欣所有的早期科幻作品,基本都沒有被出版。

他自知其如蚍蜉一般渺小,人生如星空般變幻莫測。

03


大學快樂又充實的時光過得很快,畢業了之後,劉慈欣被分配到太行山腳下的娘子關發電廠。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電廠,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電廠,保障著華北和北京等地區的用電。而這類工作,在八十年代也是人們眼中的“香餑餑”,和當下對比,他無異於入職華為阿里。


《流浪地球》誕生記:不稱職的員工,可能是安置錯了的人才



劉慈欣也躊躇滿志地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但工作沒多久,他就發現在這裡,最普遍的就是:人們沒日沒夜的打麻將。

劉慈欣也慢慢成為了打麻將大軍中的一員,沒日沒夜,隨波逐流。直到有一次,他將自己一個月的工資,800塊都全部扔在了麻將桌上。

這件事對劉慈欣的打擊是巨大的,不僅因為輸錢,更是因為荒廢時間產生的罪惡感,劉慈欣暗自決定要做改變。

自此,這個普通的改變,將改變普通。

他望著滿地黑黢黢的煤渣,冒著濃煙的煙囪,一望無邊的黃土丘陵,整天圍著麻將桌的同事,他決定撿起丟失多年的筆頭,戒掉麻將,繼續寫科幻。

在當時的娘子關發電廠裡很少有人知道,“劉工”業餘是個科幻作家。電廠的同事們對他當年的創作並不十分感冒。畢竟稿費低微,手裡抱著讓人羨慕的鐵飯碗,並沒有誰會眼紅業餘寫作的劉慈欣。

1987年,劉慈欣結婚。

到了1997年,劉慈欣已經寫了不少短篇小說,《流浪地球》也在醞釀當中,但他依然沒有拿的出手的作品發表。

這十年間,他就默默的走進了科幻的世界,現實的世界發生的很多事,似乎都和劉慈欣沒有什麼關係,依然風平浪靜。

當《流浪地球》逐漸已經完稿,但還是有人告訴他:“科幻市場太小,很多雜誌都沒有這個板塊,別執拗了!”

劉慈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那種孤獨就是哪怕你有星辰大海,別人不僅看不到,甚至也不理解,還丟下了一堆奚落。

他也開始懷疑人生了,也懷疑自己,或許渺小的人就該過好小日子,而不要去奢望什麼星辰大海。

於是,他開始放緩寫作。

這個時候的劉慈欣,開始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本職工作上去了,閒暇的時間,他也是在忙著寫論文、評職稱、搞技術研究,完成從小劉到劉工的打怪升級。在水電站內部,他甚至還獲得了優秀工程師的稱號。


《流浪地球》誕生記:不稱職的員工,可能是安置錯了的人才



04


其實,孤獨是一件好事。

孤獨久了的劉慈欣開始明白,所謂的成就感就是從失敗走向失敗,而熱情不減。

1998年,法國世界盃如火如荼。他決定重新開始寫作,然後把稿子投稿至《科幻世界》雜誌,獲得了很多反饋,有讚美的,也有批評的,但因為有了雜誌讀者們的反饋,劉慈欣對自己的寫作也做了很大的調整。

在一次次磨鍊中,他的筆鋒越來越老辣犀利,行文越來越流暢,思想也越來越宏大。

在接下來的好幾年,劉慈欣開始陸續斬獲“銀河獎”,這是中國科幻界的最高獎項。

05


劉慈欣的父親,從小就用一種樸實的價值觀教育少年劉慈欣:“如果很多事情無法做到完美的話,那麼盡力就好了,剩下的交給老天。”

老天對劉慈欣無疑是慷慨的,給了劉慈欣一雙能看到宇宙萬物的眼睛。剛買新電腦不久的劉慈欣,在一個晴朗的夜晚,遙望著天空,在電腦上新建了一個文檔,並打下了四個字:《地球往事》。

過去的都是風景,留下的才是人生,他開始應付電廠的工作,一心一意悶頭寫作。他並不知道這樣做對還是不對,讀者會不會喜歡,他更沒有想到自己的作品會不會火,他就是想寫下一些東西。

任何偉大的作品,無不都摻雜著一些純粹的偏執。

2006年,《地球往事》開始連載,2007年,網絡上《地球往事》連載完畢,瞬間在網上炸開了。但是因為“文革”題材,一直沒法出版。

2008年1月,《地球往事》第一部才得以正式出版發行,書名被改成《三體》。

終於,劉慈欣做到了,那些別人眼中的天真,都是我以夢為馬的狂奔!

06


劉慈欣有一次在採訪中說:

“像電力系統這種工作,你必須按時去上班,堅守崗位,那麼堅守崗位的時候,你就可以在那裡寫作了,(我)相當一部分作品,都是在這個崗位上寫的。因為在崗位上寫作,你有一種佔便宜的感覺。”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09年。

娘子關發電廠按照的國家“節能減排”相關政策進行關停,建於1964年、高100米的“標誌性建築”鋼筋混凝土大煙囪被拆除,娘子關老電廠結束了其區域保電供電歷史的使命。

電廠搬遷,員工面臨分流安置。競爭突然變得激烈起來,原本安穩的日子像是被隕石重重撞擊了一下。

“上大壓小”消息傳開後,企業裡面氛圍馬上不同了。新建的大發電廠,只能容納400人,而企業有2000人,劉慈欣可能就成為那被淘汰的一千六百分之一。生存競爭的色彩在此時變得濃厚,也讓《三體》的結局都變得陰鬱。

娘子關發電廠的前世今生,興盛衰敗,伴隨了整個劉慈欣此時期的創作,似乎也印證著一句話:不稱職的員工,可能只是安置錯了的人才。

07


在電廠關閉、減員前後直到因為《三體》聲明鵲起的這幾年裡,他或許在因為工作問題而懊惱,或許是因為寫書的收入養不起家而感到拮据。

但脆弱的人才會四處遊說自己的不幸,堅強的人只會不動聲色的越加強大。

2015年,拿滿國內獎項的《三體》,又拿到了含金量極高的雨果獎。劉慈欣出名了。

《三體》也成為了全世界最暢銷的科幻作品之一。


《流浪地球》誕生記:不稱職的員工,可能是安置錯了的人才



而他的作品《流浪地球》,也被改編成為電影,在19年的春節假期內上映,票房已經破了30億。

當年,劉慈欣在娘子關發電廠,利用業餘時間寫作的事情也一併被曝光。對此,國資委還對劉慈欣上班“摸魚”的情況做了一次回應。


《流浪地球》誕生記:不稱職的員工,可能是安置錯了的人才



時代、企業、個人總是以某種隱秘的關係關聯著,被一種奇妙的催化劑相互催化著。所有劉慈欣經歷的過往,在以後回憶起來,無非都是一種成全。

從迷茫,到心血來潮,到失去鬥志,到人們口中的“幼稚”和“噁心”,到反思,到堅持,再到“中國科幻第一人”,從關心自己吃飽穿暖到放眼人類命運,回首每一個過往,都是歲月無形的饋贈。正如他偶像克拉克在墓誌銘上所說的那句:我雖然成長很慢,但是從未停止成長!

在他讀完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的那個夜晚,他望著銀河,一切就開始不一樣了,他第一次對宇宙的宏大與神秘產生了敬畏感,這是一種宗教般的感覺。

如果他曾遇到過康德,那麼他一定能夠懂那句:“這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我一想起來就心生敬畏, 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