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官”(原创)

闲谈“官”(原创)

闲谈“官”

官者,管也。官有官仪。官仪是官的样子。《聊斋志异》中有篇《夜叉国》,外邦问中原去的人“什么叫官”,答曰:“出则舆焉,入则高坐,堂上一呼,堂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很形象。眼下少见了,但与此相仿佛的“仪”还能见得到,只是更为“时尚、现代”而已!

官有官话。官话是没用的套话,千百次重复的旧话,“放之四海皆为准,放之四海皆无用”的废话,谁也听不明白又不能不听的糊涂话。

官有官腔。声音拉长,频率放慢,再加上“啊”、“唔”之类。

官步、官话、官腔、官仪,概言之,叫官派。当然,有“官派”得是官才行。你没官的身份,也“官派”试试,人家准说你不伦不类。

理论上讲官品越大,则其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愈大,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者也。乡长大人当“先斯乡之忧而忧,后斯乡之乐而乐”;位居“庙堂”者更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以大禹为造福黎民百姓免于洪荒,三过家门而不入。林则徐为铲除鸦片流毒而不惜“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吉鸿昌的饭碗上书“当官即不能发财”。因为他们心无杂念,以其德能或其胆识造福一方、恩被乡里。此类人物做父母官则百姓之福也。倘若做官只是为了高高在上满足于自己的私欲,则小官可使几户离散,再大点使本地方庶民怨声载道,大官则祸国殃民,国家暗天无日矣!秦桧、严嵩、和珅之流,他们心中哪有放“村老野夫”的地方呢?老百姓又怎能期望他们“善心”、“良心”发现呢?他们又有什么威可言,又有什么文可守呢?

闲谈“官”(原创)

没有人自甘弱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成为超越别人的强者。李鸿章圆通变达心术,却也有箴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当官”。不明白李中堂是站在什么角度上得出此结论的。

《礼记·礼运》也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它反映社会生活中人的权利和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之间某种相适应的一种关系。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板桥先生清瘦的身躯中砰然跳动着一颗“忧民”之心!

《官箴》一书是居官格言,开头即揭示“清、慎、勤”三字,作为当官的法则。清康熙皇帝对此箴言十分赞赏,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百官,以为训示,足见此箴言在古代的影响。

官之缺少责任感,也就失去了对官的敬畏。明代郭允礼《官箴》中尝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一将无谋,累及千军”、“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说的都是他应担负的责任,而不是享受。明白责任的重大,则其行也小心谨慎,其言也深虑守信,其心也诚惶诚恐。败兵之责先是长官,罚之愈甚,则谁还敢“找关系”、“走门子”?充当首位“吃螃蟹”者?

试看今日之学校班主任,这个“主任”责任可谓多矣,所辖班级的某生出点问题,学校领导即可指唾其面!家长更是把其作为第一监护人。而学生的安全、成绩更是让每一位班主任每时每刻“胆战心惊”!反观此主任之主任专项薪水则300-500元人民币而已,什么概念呢?就是一个50人的班级每位学生每天2、3毛钱之“辛苦费”。此“官”多以有毅力而责任心强者充当;而贪图享受者、怕劳累者必将避退三舍,何求哉?

老百姓若只看见小偷吃饭而不见小偷挨打,则会兴起一堆“小偷”,大有“一人的道鸡犬升天”之势。大家若是看到官员的费力劳神,殚思竭虑,方可体谅做官之难、之险,自然就会产生其敬、其畏、其信,就会“敬其人,信其言”。倘若把“官”当成是“投资”,先收一小官以此为根据地,边享受,边钻营,以期步步高升,时时处处享用,世上多了此类“享受者”而少了“责任者”;多了“硕鼠”,少了“黑猫警长”则是民之不幸,国之不祥!革除那些“庸官”,查办那些“贪官”,留下的“人民公仆”,才是真正的“好官”。“当官即不许发财” 今天,将这句话用在广大领导干部身上,也同样贴切。

闲谈“官”(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