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十大歷史文化名人都有誰?

泰山歷史上文化名人輩出,曾評選出十大歷史名人。

一、柳下惠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720年,卒於公元前621年。“柳下”(今新泰市宮裡鎮西柳村)是他的食邑,遂姓柳氏。“惠”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為“柳下惠”。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史載,柳下惠博文達理,外和內介,以善於講究禮節著稱。

泰山十大歷史文化名人都有誰?

柳下惠還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歷代廣為傳頌。柳下惠生於孔子之前百餘年,雖然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但在大的地域文化背景上,則有著深厚的關聯。他最早闡述了後來孔子主張的君臣思想,孔子稱柳下惠“言中倫,行中慮”(《論語·微子》),可以說達到了“仁”和“禮”的高度統一,故稱其為“賢者”。柳下惠還曾三次遊說齊魯勸和罷兵,《孟子·萬章下》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可以稱為“百世之師”,所以他有“和聖”之稱。柳下惠死後,葬在柳下村北。由於敬其人,歷代對其墓都妥為保 護。秦王伐齊時,曾下令:“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殺無赦。”由此可見柳下惠在當時的社會名望和尊貴程度。

二、左丘明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肥邑都君莊(今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約生活於公元前502—422年。因世代為左史官,故稱為左丘明。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家。左丘明父親曾任魯國太史,丘明襲父職,任魯國左史官。左丘明為了使孔子學說傳世,編著了《春秋·左氏傳》,為孔子《春秋》作注;晚年失明後,將自己幾十年的見聞口述給子孫,寫成著名史書《國語》。《左傳》《國語》分別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和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是我國曆史經典著作。後人尊左丘明為“史聖”。

三、劉楨(186—217),字公幹,東漢末東平國寧陽(今寧陽縣)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其五言詩頗負盛名。在 “建安文學”中,劉楨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被後世稱為“建安七子”,與曹植並稱“曹劉”。魏文帝曹丕在《論典》中評:“若秩七子,公幹妙絕。”鍾融在《詩品》中稱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聖”。

劉楨五歲能詩,七歲能文,八九歲能誦《論語》《詩經》數萬言。《三國志·二劉傳》說他“穎悟迅捷,所問應聲而對,當其辭氣風烈,莫有所折者”。

劉楨用自己的筆寫出眾多歌頌家鄉風光的好文章。九歲寫出成名作《魯都賦》,以後又作《大暑賦》《黎陽山賦》《清慮賦》《遂志賦》《瓜賦》,都成為《漢全賦》中的千古名篇。

建安二年(197),劉楨隨母、兄逃難到了許昌。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識了漢丞相曹操的兒子曹植。曹操親試了劉楨的詩作,對答了治國之策,當即命劉楨作丞相掾屬。這年他僅11歲。

官渡之戰”後,袁紹兵敗身死,曹丕趁袁家之危納袁紹子袁熙之妻甄氏為妻。一天,一班文士、武將在曹丕府中飲酒,酒酣耳熱之際,曹丕喚甄氏出見。甄氏從後堂緩緩而出,那一雙嫵媚的眸子透著誘人的光亮,婀娜的腰枝如出水的芙蓉,滿身的珠光寶氣更襯托出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在場的一班文人武士都知曹丕是未來的太子,紛紛拜伏於地。獨有劉楨傲立大堂,面露譏諷。曹丕見劉楨站在大廳冷笑,不禁勃然大怒,狂喝:“劉楨!你好大的膽,敢渺視本世子。給我拖下去投入死牢,擇日開斬!”

劉楨被投入大牢後,許昌的太學士紛紛為其請願,劉楨的六位好友也上書曹操為劉楨辯白。曹操愛劉楨之才,致意刑部“以不敬罪”先將其發配北邙山石料場做苦力,煞煞他的傲氣。不久,曹操到石料場巡視,見劉楨腰板挺直,手執釺錘,叮叮噹噹地只管打石,大喝:“大膽劉楨,見孤王為何不跪?難道還敢蔑視本王不成?”劉禎放下錘子,從容地望望曹操,執釺而言:“我常聞丞相教誨,做事當竭誠盡力,楨現為苦力,專研石料,研石精就是對魏王的大敬,否則為大不敬。故不敢輟手中活計。”魏王聽罷進一步問:“石若何?”劉楨朗然答曰:“石,出自荊山之巔,外有五色之章,內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瑩雕不增文,秉氣堅貞,受之自然。顧其理,枉屈紆繞而不得申”。曹操知劉楨是借石自喻,當場放了他。建安二十二年(217),一場瘟疫襲擊全國,奪去了 “文章之聖”劉楨年僅31歲的生命。

四、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郡平陽(今新泰市)人。西晉政治家、軍事家。鹹熙二年(265)被晉武帝司馬炎拜為尚書右僕射、衛將軍、都督,管理荊州軍事。他制訂了伐吳統一國家的長期戰略,並逐步付諸實施;積極推行屯田積糧政策,深得百姓擁護,也壯大了軍事實力,遠近皆來歸降。他不居功,拒絕晉升,曾上奏著名的《讓開府表》。唐朝詩人孟浩然曾賦詩讚曰:“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羊祜還取新甫山、泰山合意,上表晉武帝,改“平陽”為“新泰”。

五、石介(1005--1045) 字守道,一字公操,兗州奉符縣(今岱嶽區徂徠鎮橋溝村)人,世稱徂徠先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泰山五賢之一。石介出身農家,性格耿介剛烈。年輕時家境清貧,入應天府南都學舍求學,師從范仲淹。仁宗天聖八年(1030),石介與歐陽修、蔡襄等同登進士第,歷任將仕郎、秘書省校書郎、鄆州觀察推官、嘉州軍事判官等職,創建了泰山書院,並請孫復任教。後因父母相繼謝世,長期丁憂在家。守喪四年期間,在徂徠山長春嶺下築室講學,開辦了徂徠書院,“以《易》教授魯人”與泰山書院南北呼應。

泰山十大歷史文化名人都有誰?

慶曆二年(1042)石介服除,被召為國子監直講。慶曆三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為相推行新政,石介積極支持,作《慶曆聖德頌》長詩歌頌新政,猛烈抨擊保守派。新政失敗後,石介為保守派所嫉恨,被迫出朝外任,但尚未來得及赴任,即於慶曆五年(1045年)七月在家中憂憤而終,享年41歲。有《徂徠集》二十卷傳世。

六、錢 乙(1035-1117) 字仲陽,宋代東平郡(今東平縣)人,宋代著名兒科醫學家。著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等書,惜已失傳。其弟子閻季忠蒐集錢乙論述、醫案、處方及各種資料,於1119年整理編輯而成《小兒藥證直訣》。該書比歐州最早出版的兒科著作早300年,是世界上現存第一部原本形式保存下來的兒科著作。錢乙對兒科醫學貢獻卓著,後人稱其為“兒科之聖”。

七、梁楷(生卒年不詳),字白梁,東平人,南宋著名畫家。初師於賈師古,有“青過於藍”之譽。擅畫人物、山水、佛道、鬼神,創“減筆”畫法。他狂放不羈、嗜酒、拒官不為,人呼為“梁瘋子”。嘉泰年間(1201—1204)曾任宮廷畫院待詔,後不受金帶,離職而去。現存作品有《太白行吟圖》《潑墨仙人》《布袋和尚》《高僧故事》《秋樹雙鴉》等,存故宮博物院。1967年以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先後決定以中國歷史上的李白、張衡、蔡文姬、梁楷、關漢卿、祖沖之、李清照、魯迅等23位名人,命名外星球上的環形山。足見梁楷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梁楷山”,在水星南緯39.5度、西經183.5度、直徑105公里。

八、王禎(生卒年不詳) 字伯善,元代東平路泰安州人,著名農學家、印刷技術革新家。曾任泰安州教授,元貞元年任宣州旌德縣尹(今安徽旌德),任職六年;元大德四年(1300)調任信州永豐縣(今江西永豐)縣尹。在任期間,他正直愛民,獎勵農業,發展生產。為總結農事經驗,前後用了17年時間撰寫了一部37卷(現存36卷)、約計13.6萬餘字、插圖280餘幅的農學鉅著《農書》,於皇慶二年(1313)刊行,明初收入《永樂大典》。全書集北魏以來農業生產之大成,是我國第一部適用範圍最廣、最為全面的農書,在中外農學史上佔有顯著地位。他還成功地發明了木活字印刷術,於冶煉技術也有發明創新,對元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貢獻甚大。

九、宋燾(1572--1614年) 字岱倪,號繹田,又號青巖。明泰安孝門(今肥城市汶陽鎮宋家孝門村)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泰山五賢之一。幼年父母雙亡,由兄長宋緒田撫養成人。萬曆二十九年(1601)進士,選為庶吉士。改任御史,巡撫江南,兼督學政。

萬曆三十四年(1606)針對劉天緒造反事件,宋燾上疏,建議及時發放庫銀,救濟百姓,停止不合理的稅收,嚴格治軍,並且還斥責了首輔朱賡。

第二年秋,江西參政姜士昌因直言被貶,宋燾為其上疏伸冤,並斥責輔臣李廷機等,致使神宗大怒,被貶為平定州(今山西平定縣)判官。不久罷歸故里,“解綬歸裡之日,囊篋若滌,惟簡冊書笥而已”。

宋燾鄉居期間,效仿宋代孫復、石介之舉,在泰城靈芝街築“青巖居”講學,一時文人學士如王楫(後中進士,官至寧夏巡撫)等多出其門下。同時,宋燾“與東林諸君子相往復”,力挺東林黨人的政治主張。萬曆四十二年(1614)因“背疽發作”而卒,享年43歲,葬於泰安城西上旺村鳳凰嶺下(今粥店辦事處上旺村東、過駕院村西),俗稱翰林墳,1958年被毀,現僅存殘址。

宋燾著有《泰山紀事》三卷,另有《岱下小史》、《州志補遺》和詩集《青巖居草》、《落花全韻》傳世。

十、羅貫中(約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祖籍山東東平羅莊村,後流寓杭州等地。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雜劇作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中說他“編撰小說數十種”。東平當時是元雜劇創作中心之一,羅貫中在東平度過了青少年時期,接受了當時頗具影響的東平府學教育。他天姿聰慧,熟讀經史,閱歷廣泛,頗有謀略,立志圖王。平日裡他“與人寡合”,但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一生著作頗豐,創作了多部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小說,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