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怎樣理解其含義?

豫東一農夫


讀萬卷書,不入行萬里路;

這句話還有後半句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我們都知道,讀書可以增長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讀書我們還可以獲得成功,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多讀書我們才有更多的理論知識!

但是,我們既要多讀書,也要多到外面去走走,多去學習社會的知識,因為社會才是我們最後的大學!

有的人,走出社會就會如魚得水,而有的人,走出社會就會處處碰壁,處處吃虧!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對這個社會的不瞭解!要麼習慣了當“乖孩子”,出到社會處處吃虧,要麼習慣了當“壞孩子”,走到哪,處處都碰壁!

我們不僅要多學校的讀書,我們還要多讀社會的書,什麼叫社會的書?就是為人處世!

世態炎涼,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有的人,每每遇到一些不好的事,總喜歡跟別人抱怨,殊不知,別人還想多插你一刀呢!

在這個世界上,知心的朋友少之又少,當涉及到利益的時候,平常跟你很好的朋友突然間翻臉的都有!很多人,正因為不會做人,所以在一些事兒上面常常吃虧,俗話說:“做事得先做人!”因為不會做人的人,是永遠也做不成大事的。剛開始跟你做事的人也會離你而去!這就是人心!不得人心,永遠也走不遠,不得人心,永遠也不成事!

但話又說回來,又有幾個能夠做到這種人心向齊的呢?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一定是做大事的人!





農村的文學愛好者


「彷而徨之」聊文化

私以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更應該是“先行萬里路,再讀萬卷書”。

最近有句很火的話:年少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許多時候我們不能理解書中所蘊含的深意和哲學,因為我們缺少與之匹配的經歷,也可以說是缺少閱讀它應有的資格。我們淺嘗輒止地享受文字帶來的片刻歡愉,過後又是揮之即去的空虛。

當我們擁有了足夠的閱歷,書本背後秘密房間的大門才會開啟,裡面的知識和智慧將引領我們來到雙腳無法企及的高度。文學如是,科學亦如是。沒有人不適合讀書,他們只是還沒有找到這把開啟密室的鑰匙。

行萬里路,總有一個地方讓你停止漂泊;讀萬卷書,總有一顆星辰值得歸宿。





彷而徨之


實際上這是個很有深意的問題!鄧小平有一句名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時感覺是讀書沒有用,讀書的人不如實幹的人。但是到現在,已經過去好多年。才知道後面原下文: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首先,讀書是基礎,也就是理論,如果沒有讀書做為基礎,那麼行萬里路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本,沒有理論做基礎,何來悟?有了理論,那麼行萬里路就是實踐,通過切實的感受來檢驗學到的知識,在行萬里路的過程中會覽物之情,賞景之明,當然更是閱人無數,三人行必有我師,肯定會有高人指路,最後自己悟出來的也是真正的學問。所以說,閱人無數名師指路全因行萬里路而起。這句話就是這麼理解,一定先有讀萬卷書,開卷有益,再去行萬里路!


引弓射天狼


書是理論與探討路是眼界與實踐。毛主席在教導年輕人的時候經常說:“我們既要讀有字的書但同時又要讀無字的書”。那麼毛主席為什麼要這樣強調呢?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領袖和導師,對事物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非常愛讀書的人,可以說他是讀了一輩子的書,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但他又非常重視社會實踐,反對教條主義,注重調查工作。他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中權。他曾寫過多篇著名的調研報告。這說明他非常注重社會實踐。書或者說理論它來源於社會實踐也或者說它高於社會實踐,但同時它也有它的侷限性。易傳裡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就是說理論語言的片面不能全面真實的反應現實背景。所以說社會實踐不是你書本里的東西,或者說在書本里有些東西你學不到的,必須進行社會實踐增加社會閱歷。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對外外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以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與能力。書讀多了的人或者說書讀死了的人往往有些人都很教條,不靈活。老百姓叫“書呆子”,有些書生氣,什麼事愛較真兒不知道變通。一般也很侷限。而有些沒怎麼讀過書的人呢他走南闖北經的多也見的廣了這種人呢、他往往格局和視野開闊更大了。甚至有些人的成就還挺大。這就是所謂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表明了書本的侷限和社會的廣大。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講,我們不能單單的讀萬卷書、我們更要行萬里路。既要讀書還要行走理論聯繫實際、應用於實際。書讀的再多都要走向於實踐服務於實踐。如果說書是讀了也讀了不少可是理論聯繫不上實踐,或者說空有理論而沒實踐這都是不行的。反過來說有實踐沒理論也不行,所以兩手都要抓,兩手都得硬。多讀讀書學習,也多出去走走看看,這樣就有了新的視野和新的思想。視野決定高度,高度決定態度,態度決定命運。所以說:“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


開悟易經


以一個知名歷史典故來說,紙上談兵就能直接概括這句話。

書上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也能看到從未去過的遠方,可知識最終需要用於實踐,遠方也不能一直只是嚮往。

趙括在紙上學到一肚子兵法,可一到關鍵就拉稀導致全軍覆沒,還不就是因為沒有實戰經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理論,最實用的理論可能也就屬於這一句。

所以說,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


撲街說


讀萬卷書,表明了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修身的重要性。而行萬里路則強調增長見識、拓展視野和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善讀書、多讀書、讀萬卷書是獲取理論、知識、技能的重要途徑,而只有理論結合實際,用它來應用於實踐,才能達到改造客觀世界之目的。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因些,兩者關係互為條件,相互共同作用,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僅強調某一方面的重要性是偏頗、不可取的。


叢林說看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同樣意思的話還有很多,如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如 百聞不如一見 等等;都在強調一個意思,就是別人的經驗、見解都沒有你自己親身體驗來的真切。

這是為什呢?

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學識、經歷、性格都不同,同樣的一件事或者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如果只聽別人的經驗和意見,就如同瞎子摸象一樣,得到的見解可能都會有所偏頗。

所以古人又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也是這個道理。

只有自己親身去觀察、參與、體會,才能有人或物有直觀、深切的認識;那就只好行萬里路去接觸、參與、體驗了。

凝練成一句話就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


混沌減壓機


紙上得來終覺淺!一朵花,你在書上了鮮無數遍,還不如一次親自去看看、摸摸、嗅嗅真的那樣的一朵瞭解深刻;對一個事件,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有第一手資料,自己也感受最深,體會最細;沒有當過知青的城鎮知識青年,即使憑空編一個知青小說,也絕對打動不了讀者;要成一個工程師,只讀書也是不行的,得多動手實踐......"要知道梨的味道,得親口嘗一嘗。"毛主席的教導是真理!這也是我的理解。


枝葉302


有句古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若能走遍祖國的大好山河,那寫文章豈不是信手拈來?

走更多的地方,見識更多的風土人情,美景之外,便是各地民俗,差距。切身投身於自然之中,領略風格各異的精彩歷程!


文古知心


萬卷書是知識是基礎,知識是認知這個世界的基礎,萬里路是實踐,是檢驗知識的手段,是通過實際行動結合基礎的知識達成更新知識的認知和掌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