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散曲创作的时代特征

传统散曲的精神架构,主要在于抒写避世思想,表达玩世心态。元人散曲对山水、醇酒和隐逸的吟唱,正是散曲的主流。晚清以来,社会动荡,各类文体的创作均呼应时代需求,营造出迥异于前代的文学氛围。于右任的散曲在继承传统散曲精神风貌的同时,融入新生活、新思想,大胆创新,突破藩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思想与艺术上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晚清民国时期曲家之翘楚。

于右任现存散曲近60首,多心系家国,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主题取向。其散曲最重要也是最集中的主题,莫过于抒发爱国情怀,描写战争残酷,歌颂军人精神及呼唤和平。

如创作于1945年的十首[中吕·醉高歌]《闻日本乞降,作中华乐府十首》,从题意可知,是闻日寇乞降而作。在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狂欢之夜,诗人心潮澎湃,老泪纵横,他既叙“芦沟月暗长城坏”、“当年兵火流离”的伤痛,又写今朝“大战方收战果”、“万家爆竹通宵”的喜悦,追往视今,欢欣异常。而其为民族忧、为百姓喜的情怀,的确令人感佩。

当国共内战时,他担忧时局,盼望统一。如[双调·水仙子]《回京机中追忆数十年来故事,因修改前作》、[中吕·醉高歌]《题董寿平山水画册》等曲均流露出这种思想。[大石调·青杏子]《迪化和平大会后作》甚至大声疾呼:“和平万岁,和平万岁,万岁和平!”这些作品,或小令,或组曲,大都直抒胸臆,表情达意诚挚而热烈。

再如,写于1941年的[越调·天净沙]《酒泉道中》:“酒泉酒美泉香,雪山雪白山苍。多少名王名将,几番回想。白头醉卧沙场!”当时,于右任赴西北视察,途经甘肃酒泉。望着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诗人眼前浮现出历代征战河西的名将。此曲前两句采用拆词之法,实写酒泉与雪山之貌。后三句转入想象,苍山白雪,数不清多少帝王骁将醉卧沙场。而今,国难当头,向来以“名儒名将兼名士”自勉的作者,已白发苍苍,却仍渴望征战沙场,爱国深情,可见一斑。

于右任的散曲中还有不少回忆往事及怀友念旧的佳作,如《季鸾弟北京入狱二十五年纪念》《吊经子渊先生》《梦王陆一》《追忆陕西靖国军及围城之役诸事,凄然成咏》等,或梦回往事,或思念故友,真情实感,扣人心弦。其中[中吕·醉高歌]《追忆陕西靖国军及围城之役诸事,凄然成咏》十首,即为此类散曲之代表。此组曲追忆陕西靖国军史事,写靖国军当时的艰难处境与历史转折,悼念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将士,既有“山河百战人民病”的实录,又认识到“革命成功尚远”的严酷现实,并殷切地“呼唤中华运转”,爱国深情溢于言表。

[双调·拨不断]《题太炎遗像》一曲,属怀友之作,用情良深,读来令人凄然落泪:“自《民呼》,及《民吁》,当年共作神州主。垂老请囚戏本初,伤时掷笔哭渔父。到此时,先生知否?”这首散曲写于章太炎病逝两年后。1909年,《民吁报》被迫停刊,于右任东渡日本,遇太炎先生,先生笑云:“我亦神州旧主,能不助君!”遂支持于右任重新办报。此曲开头三句所叙正是此事。当年提笔当剑,驰骋神州,而今却阴阳两隔,“到此时,先生知否”,哀痛之情表露无余。

另外,于右任还有一些抒写闲情的小曲,如[中吕·醉高歌]《北温泉山前眺望》云:“当年落日停桡,一浴荒池破庙。重来小坐江天好,绿水青山白鸟。”故地重游,风景如画,闲情逸趣横出。[正宫·塞鸿秋]《温泉望缙云山》写道:“相思岩上相思寺,相思树结相思子。相思鸟惯双双睡,相思竹自年年翠。似羡白云飞,敢坐劳人计。更临风欲唤高僧起。”

此曲前四句围绕“相思”二字状景寄情,别有一种雅趣。“似羡白云飞,敢坐劳人计”,由景及情,由他及我,曲境顿开;而“临风欲唤高僧起”,曲终人独立,高僧即我,我即高僧。全曲情随境转,闲情之外,别有寄托。

于右任主张向元代曲家学习,他的散曲创作也深受元人散曲精神风貌之影响。如[南商调·黄莺儿]《示冀野、庚由》即言:“酸斋苦斋,甜斋丑斋,那权威个个真灵在。”明确提倡学习贯云石、鲜于必仁、徐再思和钟嗣成等优秀元曲家,既转益多师又能准确把握元散曲的精神实质,故其散曲虽风格多样而能始终体现时代风貌。《题罗锦堂〈中国散曲史〉》其一道:“关马之兴地运移,北人一曲自雄奇。琼筵客与朝阳凤,铁板铜琶两大师。”称赏关汉卿、马致远散曲有雄奇之风。其实,于右任本人的散曲也多“铁板铜琶”之音,情深而气雄。诸如“孝能忠,忠能勇,山河血战争为用”(《慰屏轩》),“八年血战,不为名将,泪洒关西”(《梦中有作》),“名儒名将兼名士,时代光明始创”(《追忆陕西靖国军及围城之役诸事,凄然成咏》其五)等。

于右任的散曲以雄奇为主,也不乏清新淡远的闲适之作,《温泉望缙云山》《北温泉山前眺望》等即属此类。需要指出的是,于右任的散曲虽然效法元人,但并没有一味拟古,语言上甚至趋向白话化、口语化,这与其散曲内容和宣传功用有关,也与其“诗体解放”的主张一致。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