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最早是誰提出來的?

潔潔3823


您好,我嘗試回答如下,希望能幫到您。

按照時間順序,有下面這些科學家提出了黑洞(Black Hole)或類似物質(當時沒用Black Hole這個名字)的說法:

1783年,John Michell 約翰·米歇爾(英國),提出可能存在一種“暗天體”(dark body) 或“暗星”(dark star), 其密度很大且非常緊湊, 擁有連光都無法逃逸的巨大引力。就像一個和太陽同等質量的天體,如果半徑只有3公里,那麼這個天體是不可見的,因為光無法逃離天體表面。

1796, Pierre-Simon Laplace拉普拉斯(法國),提出一個“質量如250個太陽,而直徑為地球的發光恆星,由於其引力的作用,將不允許任何光線離開它,於是,宇宙中最大的天體,我們卻看不見”。而且,拉普拉斯依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求得了“黑洞(當時不叫‘黑洞’這個名字)”半徑。拉普拉斯描述的這種天體,表面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任何運動物體如果小於此速度,只能繞星體旋轉而不能到遠方去,因此光線就不能傳到遠方去,遠方得不到它的光線,它就成了完全黑暗的天體(正是我們後來熟知的名字-黑洞)。

1915,Karl Schwarzschild 卡爾·施瓦西(德國),預測黑洞存在的施瓦西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該解算出,如果某天體全部質量都壓縮到很小的“引力半徑”範圍之內,所有物質、能量(包括光線)都被引力囚禁在內,從外界看,這天體就是絕對黑暗的存在,也就是黑洞。

1934年,德國天文學家(Walter Baade)沃爾特·巴德和瑞士天文學家(Fritz Zwicky)弗裡茨·茲威基指出,當一個衰老的大質量恆星核無法再通過熱核反應產生能量時,它有可能會通過重力坍縮的進程坍縮為一箇中子星或黑洞。

1939年,美國物理學者(J. Robert Oppenheimer)奧本海默計算出,一顆質量超過太陽質量3倍(奧本海默極限)而又沒有任何熱核反應的“冷恆星”,一定會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縮成為黑洞,也就是說該恆星已經成為死亡遺骸。

1969年,(John Archibald Wheeler)約翰·惠勒,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在紐約的一次會議上,為了說服場下聽眾,他用“黑洞”這個詞,以描述這些恆星可怕而充滿戲劇性的命運。“黑洞”一詞從此流傳開來。

從上面可以看到,有人先提出來同樣的物質但沒有用黑洞(black hole)這個詞,也有人用了這個詞來描述同樣或類似的物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