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理解“心痛”,允許“無感”,但別“叫好”!

“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電影《愛在黃昏日落時》裡的這句臺詞一語成讖。

已有800多年曆史的巴黎聖母院,突燃大火,幾乎焚燒殆盡。在這一天的巴黎聖母院附近,數百人跪在地上合唱《聖母頌》祈禱,為它啜泣。

巴黎聖母院集宗教、文化和藝術於一身,內藏有大量的13—17世紀的藝術珍品,代表著法國文明的輝煌成就,也記錄著法國的歷史。

看著標誌性塔尖倒塌的一瞬間,不免讓人唏噓。

可令人震驚的是,國人紛紛表達惋惜的同時,竟然還有一大批聲音在為這場大火叫好:巴黎聖母院是法國的,法國當年燒了我們的瑰寶園林——圓明園,所以,巴黎聖母院燒得好,是因果報應、罪有應得!

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理解“心痛”,允許“無感”,但別“叫好”!

時間好像倒回到美國911雙子大樓遭遇恐怖襲擊的時候,叫好的人太多了。明明是恐怖分子對無辜之人實施的惡性事件,卻因為身份的差異,讓一些人有了幸災樂禍的反應。

這次,還有人引用了雨果筆下的圓明園的故事來嘲諷此次起火事件: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歐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他們共同“分享”了圓明園這座東方寶庫,還認為自己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當年的圓明園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只留下一個圓明園遺址,這是歷史,應該被銘記。列強在那個時代犯下的罪惡不容辯駁。

但是將歷史的恥辱與仇恨放在今天的巴黎聖母院,未免太過狹隘。

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理解“心痛”,允許“無感”,但別“叫好”!

每一件文物,每一處遺蹟,都是我們人類和文明母體的一條臍帶。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文物是沒有錯的。當它們被損毀,被侮辱,或蒙受誤解,都是我們與文明的一次失聯。

每一件文化遺產的滅失,都意味著人類文明失去了一部分,這是世界文化的損失。

因為某些歷史情結而將仇恨發洩在無辜上,是可憐的,也是可悲的。

那些拍案叫好、煽動民族情緒、鼓吹報應不爽的人,請問,燒掉對方的文明,就是一種正義的報應嗎?

請問,文明本身,又有什麼罪過?

請問,創造文明的那些人,憑什麼就該為罪惡買單?

這是善對惡的聲討,是美對醜的貶斥。這是文明的創造者,對文明的毀滅者的憤怒!

雨果說,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雨果是理智、善良、充滿正義的,他拋棄了狹隘的民族情結,擁有人類情懷,所以才能寫下讓全世界瘋狂神往、讓整個法國驕傲自豪的《巴黎聖母院》。

也正因此,我們仇恨列強,卻親近雨果。

用文明的眼光看待文明,從藝術的角度欣賞藝術,文明與藝術本身,與罪惡無關。

為文明的被毀而惋惜,這是我們對文明、對藝術的尊重。文 章 來 源:小人物K

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理解“心痛”,允許“無感”,但別“叫好”!

當然,也有很多國人對此“無感”。

他們也許並沒有去過巴黎聖母院,沒有被它攝人心魄的壯美打動過,也沒有關注過相關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很難感同身受。

即使知道這座建築歷史悠久、價值寶貴,但實在距離太過遙遠、陌生。於是他們沒什麼感覺,或者略感可惜,這沒什麼好指摘的。

理解一部分人的“心痛”,允許一部分人的“無感”,但是請不要不合時宜地“叫好”!

沒必要拿圓明園被毀和巴黎聖母院被毀做類比,真的沒必要,這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文明的破壞與掠奪、是歷史的恥辱;後者是文明的災難,是歷史的無奈。

我們當然推崇愛國的精神和自覺,但是家國情懷不是在這種時候展現的,不要做那種“踩在別人的廢墟上揮動愛國大旗”的事。

不學外語,不是愛國。

過度追捧國外產品、閉眼尬吹國貨,不是愛國。

為國外的災難喝彩,不是愛國。

一點風吹草動就要跟愛國主義掛鉤,也不是愛國。

動輒就把911恐襲、巴黎聖母院起火之類的事件,定義為天道輪迴,覺得出了幾百年前的一口惡氣,這是一種狹隘的不人道的心態。

而愛國主義、民族情感不應該成為這群暴民掩飾自己狹隘與暴戾的遮羞布。

愛國的我們,應該自信,也應該客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