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士燮為什麼不參加十八路諸侯?如果派兵的話能出多少士兵?

烏陵與土明


187年,朝廷任命士燮為交趾太守。

士家從此開始經略嶺南。

190年,收到袁紹討賊檄文的各路諸侯會盟於河內郡(今河南武陟縣),共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

雖然此時董卓被嚇的不輕,但袁紹卻遲遲不進兵,為何?

因為目前趕來的都是附近州縣的諸侯,已經回信說正在路上的隊伍還沒來。其中就有士燮的兵馬。

袁紹有心想利用這次會盟當盟主的機會,提高自己爭霸天下的籌碼。

這一等就是數月,孫堅、曹操、劉備這幾位早等不及了。紛紛領兵出戰,結果都打了敗仗。

雙方又相持了一年,討伐董卓最終以董卓焚燬洛陽遷都長安,孫堅得了玉璽,心懷鬼胎的諸侯們不歡而散。

九年後,官渡之戰。曹操正在和袁紹大軍隔河對峙。

忽有一日,許昌守軍來報,打南邊殺來一支部隊,聲稱是打嶺南前來會盟袁紹的。

曹操大驚,忙要安排人馬防守。

還沒等曹操調集好人馬,程昱卻來報警報解除。

原來程昱見這些士兵衣衫襤褸,好像行軍數年一般,就遣使前往細問。

問後才知這群士兵是奉士燮之命,打嶺南出發趕來會盟袁紹討伐董卓的。

可恨由於路途遙遠,又有群山阻擱,部隊行軍又不同於個人旅行,隊列、糧草、輜重都是難題。

這群可憐的士兵由於路途遙遠,又有群山阻擱,整整走了九年。

一萬士卒只剩下不足六千。

領頭的大將士孿一聽曹操現在是漢朝丞相,袁紹成了反賊,本來還絕的這劇情太反轉了。

可等他面見了獻帝,終於確認了情況。

既然來都來了,就別轉頭無功而返了。

索性這幫人就加入了曹操,為漢獻帝防禦袁紹,並在官渡戰場立下不少戰功。



難得浮生閒半日




而交州,實際上就是今天的廣西廣東越南北部一帶,那麼現在回到問題,士燮為什麼不加入袁紹的十八路諸侯呢?我認為是有以下原因的:

遠離中原,無意參戰

就像我上面說的一樣,士燮主管的地方主要是今天的廣西廣東一帶,而當時的十八路諸侯主要是討伐董卓。那董卓在哪?在河南河北一帶啊。即使是我們今天從廣東去河南河北有高鐵也要7.8個小時,何況是當時呢?起碼也要一兩個月吧,這樣的遠征無疑是勞民傷財的一件事。再者,去這樣遠的地方作戰,即使打贏了也很難獲得很多的油水,那就沒有必要去了。



封閉自守,無意爭霸

在對外政策上,士燮採取的策略和劉表類似,採取了擁兵自重的正確政策,儘量避免發生大的衝突,以免造成老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在經濟上,士燮有效利用了當地溫暖溼潤的氣候,推行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農業生產得到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對於遠離中原,而且在當時不受重視,被譽為“南蠻之地”的兩廣地區來說,北有南嶺阻隔,自身實力較若,與外界交流困難,無意爭霸。



交州兵弱,於事無補

上文也提到,南蠻之地,整體發展程度不高,士兵較弱,野蠻,裝備差,所以可能士燮有心出征,袁紹等北方士族也會看不起交州之兵。

距離遙遠,交通閉塞

還有一種可能是當時距離遙遠,中間隔著眾多山區山脈,信使南北往來數月都不在話下,因此士燮可能當時根本不知道北方討董之事。



所以,交州士燮沒有加入十八路諸侯,即使加入,以當時交州發展,也不過是出兵數千,而且極有可能是裝備不良的數千兵馬,畢竟精兵肯定要留守交州。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理由,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士老闆這邊,首先,路途太遠了,從河北到廣州預計最快需要半年能把音信傳達到位。這窮山惡水間,還有不少土匪,還有不少山大王,還有本地土豪,為數不多的兵,為數不多的漢人,安土守邊就不錯了,假如真起來湊這個熱鬧,估計士老闆辦公室頃刻間也要被當地土豪盜匪給幹了。

再說了,中原王朝是誰,和他說實話關係不大,他需要做的,是把土皇帝當好,當穩當了,應該做趙佗第二。參與中原混戰,一點便宜也撈不到,不參加中原混戰,一點損失都沒有。

因此,那些討伐董卓的諸侯,或是想著逐鹿中原,或是想著混水摸魚,對於士老闆一個管著一群土匪混蛋山大王的刺史大人而言,不參與,不支持,不反對,不表態,就是最好的態度,最有利的選擇。


今夜聊史


信息不對稱,從事發到收到信息差不多很長時間了,從準備過程到地點又要很長時間。古代交通落後 信息情報不能快速傳遞 事情往往會有極大的變化。後勤保障問題也會非常的突出,秦滅六國也是一步一步的打 由近到遠。古代所有的戰爭都在圍繞一個問題隨軍征戰的軍糧,我們只是在此評論體會不到將領的抉擇多部門多情況的協同保障。畢竟主席曾經提出:政治合格 軍事過硬 作風優良 記錄嚴明 保障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