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的拍拍貸

作者 蘇黎

站在十字路口的拍拍貸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如果僅從成立時間來看,拍拍貸於2007年6月正式成立,當屬中國第一家P2P公司。儘管關於 “第一”的頭銜業內尚有爭論,比如宜信公司雖是2006年成立,當屬“第一”,但宜人貸是2012年才正式上線。不管爭辯如何,有一點總歸是確定的,拍拍貸是中國老牌的P2P公司。成立十年後,於2017年正式登陸美國紐交所。

三月中旬,拍拍貸發佈2018年財報,全年實現淨利潤24.695億元,同比上漲128%。從盈利指標上來說,拍拍貸交出的答卷看似讓人滿意。

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當P2P在中國生根發芽十餘年,當監管政策不斷收緊、市場環境急劇變化時,這些老牌P2P公司也扛不住了。且不說老大哥宜人貸的淨利潤已經連續四個季度同比下滑,如果仔細拆分年報看似亮眼的拍拍貸各項數據,其增長背後的邏輯也得打上一個問號。更別說面對樂信、360金融等來勢洶洶的後起之秀,拍拍貸要如何轉型?未來的路又在何方?


財報疑雲:借款人數與撮合額雙降

營收與淨利緣何反增?


回顧2018年,在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要求P2P平臺“雙降”(降從業機構數量和降業務規模)背景下,行業整體活躍度和交易規模均有所下滑,拍拍貸也未能倖免。

財報數據顯示,儘管截至2018年底拍拍貸平臺累計註冊用戶數已逼近8900萬人,累計借款用戶數也達1444萬人,但就當期表現而言,呈現出“減員”與“縮量”態勢。2018年全年,拍拍貸單一借款成交人數為680.6萬人,同比縮減22%;全年撮合額為614.98億元,同比下降6.2%。

值得關注的是,在拍拍貸去年680.6萬人的單一借款成交人中,其中四季度達到303.7萬人,佔比高達44.6%。這意味著,去年前三季度拍拍貸的單一借款成交人數增長乏力,最後一個季度為全年貢獻了近半借款人。但從收入角度來看,去年四季度單一借款人雖接近半壁江山,收入佔比卻較弱。

細分來看,拍拍貸去年四季度創造的營收、淨利潤、撮合貸款服務費和貸後服務費分別為12.192億元、7.746億元、8.374億元和2.499億元,而2018年全年這四項指標分別為42.876億元、24.695億元、29.192億元和9.228億元。換言之,拍拍貸去年Q4的營收、淨利潤、撮合貸款服務費和貸後服務費在全年佔比分別為28.4%、31.4%、28.7%、27.1%,與借款人近半佔比的貢獻度相差甚遠。

“最後一季度太厲害了,借款人佔了45%,但是業績佔比較弱,這不符合一般的邏輯。”一名會計行業人士分析指出。

除了四季度業績貢獻度值得關注,另一個問題是,無論是從借款人來看,還是貸款撮合額,拍拍貸去年四季度和全年均呈現下降趨勢,但為何營收和淨利潤卻不減反增呢?這與新的會計準則產生的“虛胖”收入有關。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於 2014 年 5 月28 日發佈了新收入準則《與客戶之間的合同產生的收入》(IFRS 15 和 ASC 606)。對於採用 US GAAP 的上市企業,ASC 606 自2017年12月15日之後開始的年度期間(包括在此期間內的中期)生效。

相比於過去的ASC 605準則,ASC 606主要影響公司分期收費產品的收入確認時間。根據之前的收入確認準則,公司在月度服務費收到之後才會確認收入,但根據ASC 606準則,公司在完成合同義務之後即可確認收入。簡言之,確認收入的時間點提前了。

與行業通行做法保持一致,拍拍貸自2018年初起開始採用ASC 606會計準則。

拍拍貸財報顯示,2018全年營收42.876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有5.111億元來自ASC 606帶來的營收增長;撮合貸款服務費29.192億元,同比增長2.7%,但也有3.427億元為ASC 606產生的收入;貸後服務費9.228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有1.252億元來自ASC 606產生的收入。一言以蔽之,這幾項收入的增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會計準則貢獻的。

採取新會計準則會,可能會讓當期數據較為亮眼,但究竟是“虛胖”,還是能真正延續高增長態勢,仍待後續觀察。


轉型之路:後起之秀兇猛趕超

轉型助貸能走多遠?


儘管從數據上來看,拍拍貸2018年全年淨利潤超過24億元,但橫向對比來看,其利潤增速卻被幾家後輩公司遠甩一大截。

據新浪財經不完全統計,小贏科技去年淨利潤8.83億元,同比增長160%;360金融上市後首份財報顯示,2018財年淨利潤11.9億元,同比大漲624%;樂信淨利潤突破20億元,同比飆漲723%。從淨利潤增速來說,這幾家公司均遠超過拍拍貸的128%。

站在十字路口的拍拍貸


值得注意的是,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下,拍拍貸也在謀求轉型。梳理拍拍貸2018年財報,不難發現其助貸業務在第四季度增長兇猛。其中,通過撮合機構資金合作方促成的借款金額佔總撮合額的比例,從2018年第三季度的14.3%上升至第四季度的20.4%。

“得益於機構融資的快速增長,2018年第四季度借款撮合額由第三季度的人民幣148

億元增長到人民幣176億元,增長率為19.2%。展望2019年,我們有信心通過與機構夥伴的合作進一步實現業務模式的多元化。” 拍拍貸聯席CEO章峰介紹指出。

所謂助貸,目前業內暫無統一定義,但其實質是指為放貸機構的貸款業務提供支持和幫助。就互聯網金融行業而言,大多是指銀行、信託等持牌金融機構,通過P2P平臺,向其推薦的用戶發放貸款。

儘管不少互金公司紛紛轉向引入機構資金,通過“去金融化”的助貸模式謀求轉型,但從監管層面而言,助貸模式仍是模糊地帶,趨勢也是從嚴監管。

2017年底,監管下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貸款業務的,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助貸”業務應當迴歸本源,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增信服務以及兜底承諾等變相增信服務,應要求並保證第三方合作機構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費。

事實上,關於助貸業務,監管一直處於收緊狀態。2019年1月初,浙江銀保監局下發了《關於加強互聯網助貸和聯合貸款風險防控監管提示的函》,強調城商行、民營銀行開展相關業務時要遵守相關監管要求,包括核心風控環節不得外包,立足當地不跨區域等。

面對日漸趨嚴的監管環境和兇猛趕超的後輩公司,在行業領跑了十數年的拍拍貸身處抉擇的十字路口。該如何守住過去打下的江山?能否通過助貸轉型再出發?市場靜待拍拍貸給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