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20條“土”經驗,條條中肯!

教學的20條“土”經驗,條條中肯!

一位從教近30年的教師,總結出了20條“土經驗”。這些經驗對他的教學提供了很多方法,我們一起看看吧。

1.每課一趣

每節課都要有一道以上的趣味題,或遊戲,或趣味故事。有時在課始講,有時在課末講,有時滲透在課中講。

趣題可以和所學內容有關,也可以與內容無關。趣題一般不超綱,也可以適度超一點。

趣題宜自然融入,目的在於引發興趣、激活思維、活躍課堂。

2.每堂一讚

不知從何時起,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備課快結束前,還要“備一事”,就是“明天表揚誰”。

可以表揚最近進步的學生,可以表揚給出新穎解題方法的學生,可以表揚自覺預習的學生,可以表揚研究性學習做得紮實的學生。

教師,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你的讚美,也許是某個學生成才的起點。

3.每日一題

每天出一道徵解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

徵解題可以是教材問題的拔高,可以是身邊的精彩問題,可以是切合時宜的趣題。

多數學生對每日一題很感興趣,哪天沒給出徵解題,學生就“若有所失”。

徵解題也可以由學生先提供給我,我簡單評判或修改後署上學生名字公佈。

4.生考教師

寒暑假裡,我讓學生出試卷考我。

全班學生個個露出神秘的表情,他們從來都是“被考試”,哪有可能出題考老師?

寒假裡,我陸續收到來自學生的試卷,並逐一解答,同時在“好題”旁圈上標記,在有特色的題旁寫上批語。

我將做完的試卷逐一交還或寄回給學生,讓他們批改,看看我能得多少分。

5.學生命題

傳統的考試方法,都是教師出卷考學生。

作為考試改革的一種方法,我在所教的班級中進行讓學生參與編擬數學試題的嘗試,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命一份數學試卷。

我從學生的命卷中選取一部分題目(約佔新試卷的70%),加上我自己的題目(約佔新試卷的30%),組成一份新的數學試卷。你去試試,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的20條“土”經驗,條條中肯!


6.作業再生

“再生作業”就是教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發現錯誤並不直接修改,而是通過符號、提示、質疑、重做、還原、強化、借鑑、另解、引申、論文等,暗示其錯誤或錯誤的性質,或給出探索方向。

由學生自己動腦動手,找到正確的答案,總結解題規律和解決新的問題。

7. 學習指導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學習方法,是我教學的一大特色。

就學習環節而言,我注重指導學生如何預習、聽課、複習、作業和總結;

就學習內容而言,我注重指導學生會學概念、會學命題、會學解題;

就數學能力而言,我注重指導學生自我培養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8.貼近生活

我是數學教師,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我經常“聯繫生活講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作用和魅力。

9.不唯教材

教學中,要有教材,要信教材,但不唯教材,活用教材。

首先要重視教材對教學的指引功能,教材畢竟是由專家學者編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其次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穩定性和通用性的教材必須與時效性和個性化相結合,才能產生新的整體效應。

再次,要樹立大教材觀,整合一切教學資源為“我”所用。

10.讓生上課

讓學生當一回教師未嘗不可,可以是整節課由學生來上,老師適當點評;可以由幾個學生一起上課,老師點評。

也可以是學生和老師共同上課,老師講一段,學生講一段。

通常的情況是,講評問題時,若學生有好的解法和好的想法,我就順勢說:“請某某同學上來講一講他的解法。”

11.成片開發

概念、命題(公理、定理、性質、公式)、解題等,常常是可以“成片開發”的。

我在教學中,以單元結構教學法為主,輔以其他教學方法,整體推進。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繫,揭示其本質屬性,讓學生整體把握知識。

在解題教學中,引導學生考慮一題多解,讓問題由點構成線;引導學生一題多變,讓問題由線構成面;引導學生一題多用,讓問題由面構成體。這樣,學生就可以多層次、廣視角、全方位地認識數學問題。

教學的20條“土”經驗,條條中肯!

12.有意差錯

“有意差錯”,說白了就是“故意講錯”,這種辦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困惑,鍛鍊他們的判斷力,小學可用,初中可用,高中也可用。

13.作業談心

通過作業的批改和學生進行“信息交流”,這種“談心”起初是單向的,就是我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或表揚肯定,或批評告誡。

後來學生也會在做完作業後和我談上幾句,使談心成為“雙向的”。

這種“談心”,可以克服其他談心法的不足,如教師因忙於教學、教研活動,或學生參加活動找不到合適的時間進行談心等。

14.統計到位

每次單元小測或考試,對學生的錯題進行統計,設計一個表格,橫向為各題題序,縱向為學生姓名。

填完表後,橫向一看,每個學生的丟分情況一目瞭然;縱向一看,每種題型的丟分情況一清二楚!有了這些統計數據,講評起來就更有針對性。

15.不因原序

就是講評作業、練習、試卷時,不是按原序進行,而是根據統計情況重新排序進行講評。

對於極少數學生做錯的題,就不講評了;對於絕大多數學生做錯的題,為了增強印象,可以最先講評。

有些題要畫圖形,為了節約課堂寶貴的時間,老師課前先在黑板上畫個圖,這樣這道題就可以先講;也可以將同類問題(如最值問題)一起講。

16.可“開天窗”

相對差一些的學生,我常常鼓勵他們認真做好基礎題,因為基礎題一般都在他們“能拿下”的範圍內,允許在每次作業或練習中在中檔題或壓軸題之處“開天窗”。

“開天窗”的前提,一是經過認真思考確實還不會做,二是儘量做好基礎題。

17.限制解法

求異思維是一種重要的創造性思維。

解題教學是促進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主要途徑,我在教學中注意選用某些限制解題方法的題目,用以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8.限時作業

提高解題速度,是作業的一項基本功,一些學生考試時感到時間不夠用,這與解題速度慢有關。

因此,我要求學生要有效率感,提高單位時間的作業量,你若平時做數學作業一般需要45分鐘,你能不能給自己一個指令:今天做作業,節約1分鐘。

你去做了,結果發現節約的可能不止1分鐘,也許是幾分鐘。經常進行限時作業訓練,必有好處。

教學的20條“土”經驗,條條中肯!

19.類化問題

類化,就是引導學生將問題歸類,掌握這一類問題的解題策略和具體方法,陌生的問題一旦轉化入“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20.活化思維

活化,就是融合多方面的知識,比如數學教學上可以運用多種數學概念、定理、公式及多種運算靈活地解決問題。

活化,就解題而言,就是思維的靈活性。

指導學生善於觀察,是發現解題思路的基本途徑;指導學生恰當地轉化,往往使問題得以解決。

在解題中,還應培養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既注意通法,又適當探求特法,“通法使人深刻,特法使人靈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