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怎樣讓孩子不沉迷於遊戲?

很多家長都會擔心孩子玩遊戲上癮,尤其是寒暑假期間,但通常他們的做法是一禁了之,結果導致孩子逆反,反而更加沉迷於遊戲。

在“騰訊DN.A網絡素養公開課”上,至諾科技遊戲製作人李濤分享了他是怎麼教育孩子不沉迷遊戲的。FT中文網刊登了他的分享內容。

首先,在心態上,父母不要恐懼遊戲。孩子在業餘時間的娛樂活動其實很有限,而家長能夠推薦的也往往是自己小時候玩的遊戲,比如踢毽子、丟沙包等等,現在的孩子並不感興趣。家長不接受遊戲,多是出於恐懼心理,而恐懼源於未知。大多數家長並不願意去了解遊戲,懶惰就讓他們採取了一刀切的形式。

李濤認為:“遊戲只是一種娛樂方式,和看電影、看書沒有本質區別。遊戲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遊戲本身,而在於玩遊戲的人不能合理安排時間。所以,家長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幫助孩子學會合理安排時間上。”

在李濤看來,要教育孩子不要對玩遊戲有罪惡感,罪惡感是壓力的來源,壓力會把他推到最容易逃避的地方;而遊戲是一種娛樂,既然是娛樂,那就要在該做的事完成後才可以進行,比如父母是完成工作之後才能玩手機,孩子就要在完成學業之後才能玩遊戲;如果只玩遊戲,就會放棄生活中太多有趣的事,人生中不能沒有遊戲,但也不能只有遊戲;父母和孩子雙方要做好約定,獎懲分明。如果能做到約定,就要允許孩子玩遊戲,做不到的時候,就要按約定暫定一次玩遊戲的機會。

其次,在方法上,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其他興趣愛好。當孩子在生活中尋找不到興趣和成就感時,就只能在遊戲中尋找。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報興趣班,認為這樣孩子就有興趣了,用興趣班來和孩子搶玩遊戲的時間。可最後,孩子很難堅持下去。

李濤認為,讓孩子不沉迷遊戲的方法,就是陪伴孩子尋找生活中的樂趣和成就感。李濤自己的做法是和兒子一起泡博物館,這是因為他們都喜歡逛博物館,所以週末和假期李濤會帶著孩子去各地的博物館。而在逛博物館的過程中,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產生了學習的慾望,比如在參觀重慶的三峽博物館時,他的兒子就瞭解到了日軍侵略的歷史,他會去了解兵器知識和歷史知識,也會上網找紀錄片來觀看。

李濤說:“其實這就是興趣的用處。每一次參觀都給他心裡種下了一顆小種子,這棵小種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孩子小時候好奇心會很強,對什麼都有興趣研究,而遊戲只是他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學到新東西對他來說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如果父母幫助孩子培養起了興趣愛好,那麼他就不需要從遊戲裡找成就感。李濤強調,父母要做的就是花時間親身陪伴,一起尋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