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還在推娃,德國教育早已決定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當美國還在推娃,德國教育早已決定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文章中所描述的“美國初等教育盛況”,讓大量國人大跌眼鏡。

靠!說好的讓孩子有個完整的童年呢?怎麼美國人也在背地裡推娃?


當美國還在推娃,德國教育早已決定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美式推娃”無疑給了國內家長一劑強心針,他們再也沒有抵制課外班的理由了。

實際上,“強行開發”的模式,並不風靡於所有西方國家。德國的情況,與中美兩國恰恰相反.....


1

智力開發,還是想象力培養?

《基本法》又稱為《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意志所在,其他法律細則均要遵從憲法。

《德意志聯邦基本法》的第六與第七條,闡述了對教育系統的限制。其中,第七條明確規定——禁止“先修學校”設立,這是中美憲法未提到的。

實際上,先修學校的定義,存在著歧義。有些人認為,先修學校是一種特指,而德國也存在著推娃的現象。

暫且不管先修學校的問題,我們只需要搞清楚德國的兒童教育狀況如何。

為此,不苦諮詢了兩位在飛機上認識的大姐,一位居住在巴伐利亞州,另一位居住在柏林州。


當美國還在推娃,德國教育早已決定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媽媽一定都認可莎翁的句話

兩位大姐都認為,德國的早期教育,比國內要寬鬆得多,幾乎沒有課業壓力。也很少能看見德國家長,急著給學前孩子報各種培訓班。

在德國,老師擔任著監督的職責,以防孩子受到父母壓迫,被強行進行智力開發,從而喪失了想象力。

曾有一位米宅粉絲提出,想象力是一項無足輕重的能力。其實,人們對想象力存在著普遍的誤解。大多數人覺得,想象即虛構,想象力只與藝術相關。

狄德羅說:“想象,這是一種素質。沒有它,人不能有思想、有理性的生物,甚至不能算是一個人。”

愛因斯坦曾說過: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是的,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如今,知識的成本幾乎為0,只要百度一下,絕大部分資料都能查到。中國社會稀缺的是創造力,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在發展創新的過程中,都無法脫離想象力。

當今中國教育界遠未認識到想象力之重要。在教育實踐中想象力不但未受到應有重視,而且往往被窒息、扼殺。“灌輸式”“佔有式”教育就是如此。這關係到人才培養質量、學生精神生命成長。

德國的情況要好得多,甚至開創了獨具特色的早期教育。

Waldkindergarten,意為“森林幼兒園”,概念是由一位瑞典軍官提出的。沒有教室,沒有操場,無論颳風下雨,每年有220天,孩子要在森林中“上課”,最冷的時候達到零下20多度。


當美國還在推娃,德國教育早已決定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的森林幼兒園

很多人都好奇,不學語文,不學數學,在森林裡能學到些什麼呢?實際上,大自然是最好的學校。或許大家對森林存在著錯誤的理解,因為多數人都不夠了解森林。

森林中沒有電,沒有車,沒有建築物,只有柔軟的土地,最原始的氣息。

孩子們不願意寫字,或者讀寫能力較弱,其實與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有關。


當美國還在推娃,德國教育早已決定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小朋友準備做飯

中國的幼兒園,要求三四歲的孩子執筆寫字,其實會有反效果。長期在森林幼兒園學習使用工具的小朋友,後期讀寫能力比同齡人更高。

盡情地玩耍,到了六七歲,進入小學後,孩子的身體發育會更好,注意力更集中。如果身體沒有得到足夠運動,長大後,反而更難接受安靜坐著。

森林幼兒園算不上是新奇的概念,德國境內有超過1500家類似的學校。在亞洲、日本與韓國的教育家,都前來考察模仿。


2

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納粹德國的歷史,揭露了一個令人無奈的真相:一個誕生了馬丁·路德、康德、黑格爾和尼采等眾多偉大思想家的民族,竟然會被希特勒這樣不學無術的流氓所掌控。

戰後,德國人痛定思痛,整個社會陷入了深刻檢討。

最後,他們得出結論:教育不是用來宣傳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所以,未來的教育體系,必須保護孩子的自由心理,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


當美國還在推娃,德國教育早已決定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諸多思想家如康德、海德格爾,都喜歡在森林裡散步

有了立法依據,1949年德國《基本法》的第五條,便規定了三條相關“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內容。其中第二條,提到——此等權利,必須依從保護少年之法規,旨在保護孩子的自由心理。

七十年代的德國,出現了“反對極權主義的教育運動”,任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做政治宣傳。

某種程度上來說,獨立人格決定著民族的未來。


3

德國教育理念4.0

兩種教育模式的誤區

批量生產專業人才

現代全球最普遍的教育模式,來源於普魯士。所有孩子一起上課,一起完成同樣的作業,一起參加考試,最後篩選出合格的人才。

在19世紀末的德國,這種模式大行其道,為德國工業化進程提供了足夠的技術人員。這是德國用30年,走完英法百年工業化之路的原因之一。


當美國還在推娃,德國教育早已決定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製造業,全球知名

但這種批量生產技術型人才的模式,顯然是不能現代社會的。

當今,知識資產被廣泛使用。一項技術專利,可以被全人類共用,德國產商可以用,日本廠商也可以用。更為重要的,應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

培養全才

小布什時代的國務卿———賴斯,曾經一度成為“美式推娃”的榜樣。賴斯的父輩中,有兩位都是中學校長(分別是父親和叔叔),極其注重教育和開發。

《李陽瘋狂英語》的教材中,就有一篇關於賴斯的選文。其中提到,賴斯從小學開始,每天學習時間就超過15個小時,這是她能遠超同齡人的原因之一。

賴斯被稱為“被政治耽誤了的鋼琴家”,她從小就被父母送去上鋼琴課,並屢次奪得比賽冠軍。


當美國還在推娃,德國教育早已決定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前國務卿賴斯

作為外交家,賴斯的語言能力更為驚人。師從東歐前外交家,能熟練掌握俄語、法語、西班牙語。(要知道,美國不像是歐洲,能熟練掌握多門外語的人很稀少。)

賴斯是許多中美家長心中,“推娃”的成功典範。或許你能舉出一大堆“全才”的名字,薛定諤,格林斯潘,錢鍾書....

但天賦異稟之人,畢竟是少數。絕大部分人,不具備成為全才的先天條件。

另一方面,開發天賦的成本過高。時間是有限的,家長逼迫孩子,一會兒學鋼琴,一會兒學外語,很可能耗盡孩子的興趣,轉而變為厭煩。

德式教育新潮流

世界有幾十億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的天賦和興趣所在不盡相同。

在工業4.0人工智能到來之際,德國教育界提出了一條新理念。

在6歲前,不斷探索孩子的各方面特長,人工智能系統作出精確評估。

隨後,系統將分配給孩子學習資源,這些資源是因人而異的。


當美國還在推娃,德國教育早已決定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比如,一位孩子被系統認定為有過人的數學天賦,但語言天賦較弱。那麼,系統將在數學方面對其進行重點培養;在語言方面,僅進行通識教育,不強迫開發。

新模式有幾點好處:

  • 因材施教,發揮個人比較優勢
  • 不推娃,保留孩子的求知慾
  • 削弱競爭,讓孩子在低壓力情況下,擁有完整的人生

要注意到,新模式也是有侷限性的。


當美國還在推娃,德國教育早已決定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某幼兒園教室

首先,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能否讓每個孩子分配到應有的資源,很難說。

其次,人工智能也需要長期調試,才能精準定位到孩子的特長。所以德國新教育模式,任重道遠。

總結: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從來沒有人會說,德國教育落後,人口素質低下。作為“歐洲發動機”的德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不會讓孩子輸在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