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怎麼評價汪精衛?

禿鉛筆48330601


歷史如何評價汪精衛,其實並沒有懸念。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大漢奸,汪精衛的漢奸地位直追秦檜、吳三桂之流,位列三甲是沒問題的。

對於我來說,更好奇的是汪精衛的人生轉變軌跡。

要知道,當年的汪精衛也是熱血青年一枚。

1910年,汪精衛圖謀行刺攝政王載灃未果,被捕入獄。

在獄中,汪精衛留下了這首詩篇:

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這裡,我聯想到東征戰役,蔣介石腿部負傷,不能行走。陳賡見狀,將其背下戰場。

解放後,有人拿此批判陳賡。

陳賡說,如果當時不是我救他,那他蔣介石今天不是成革命烈士了麼?

如果當時汪被“咔嚓”了,那中國歷史就少了一個大漢奸,多了一位慷慨赴死的大英雄。

此後,汪精衛在國民黨內紅極一時,甚至起草了孫中山的遺囑,自視為“總理接班人”。

但是,隨著掌握軍權的蔣介石的崛起,汪精衛在與蔣的鬥爭中漸處下風。

抗戰爆發後,汪作為國民黨內的二號人物,多次表達對抗戰前景的悲觀。

可是,悲觀歸悲觀,汪精衛最終投敵的確是讓人大跌眼鏡。

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有人說是不服氣蔣介石,有人說是為了救中國。

我覺得這二者兼而有之吧。

汪的理念是肯定打不過,不如乘投降條件還沒那麼苛刻的時候投降。

所以,有人就想為汪洗白,說汪是好心辦壞事。

說這種話的人腦子絕對有病。

汪叛變的時候,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他的投敵造成了巨大影響,對抗戰士氣的破壞絕對是非常嚴重的。

就像今天的法律,懲罰的是人的行為,而不是思想。

我腦子裡有一萬個念頭想要殺老闆,但我沒動手就沒事。

反之,我看到有人在偷東西,我上去一刀把他砍死了,那就不行,雖然我主觀上是為了制止他偷東西。

所以,無論汪精衛動機如何,大漢奸的身份永遠洗不去。


鄣南煮史


前幾天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就是說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在罵張學良,卻很少有人罵汪精衛,史論縱橫當時的解釋是,對張學良是一種矯枉必須過正,以前正面形象太突出,所以罵,汪精衛已經到底了,沒有比漢奸更可恥的事情了吧!

當然,現在不知道為什麼,對汪精衛反而有一種誇讚的聲音,認為其是曲線救國,對汪精衛應該多一種理解,多一種同情,看來現在的世界觀真的是崩塌的,逃跑的果然比不上投降的!

今天就來聊一聊汪精衛!

以前有一句話說: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其實是說汪精衛是最早的革命分子,在同盟會中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存在,無論是才華還是相貌都堪稱優秀,當時的陳璧君,那是窮追猛打才將汪精衛追到手,汪精衛也一直追隨孫中山左右,在辛亥革命以前,汪精衛還轟轟烈烈的幹了一場,刺殺攝政王載灃的壯舉,結果出師未捷就被抓了。

在獄中的汪精衛還曾作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也算一條漢子了,後來怎麼就做了漢奸了呢?

對於汪精衛投敵,很多人做出瞭解釋,最有情懷最有力的洗白應該是“曲線救國”說了吧,除此之外,還有王晶缺乏民族自信心,日本的誘降,沒有認識到日本侵華的性質和目的等!

其實,史論縱橫認為,汪精衛的叛國,其實更多的是“既生蔣何生汪”,如果不是被蔣介石架空,而是依然掌握政權,我認為汪精衛是不會叛國的,在九一八事變時,汪精衛是極力主張張學良進行抵抗的(可能更多的想要得到話語權),汪精衛和蔣介石,其實汪精衛才應該是孫的正傳,結果,由於蔣介石以退為進,娶了宋美齡後,來了一個反殺,汪精衛就被那些大財閥拋棄了。

想要獲得權力,就必須走險路,其實對於汪精衛這樣的人,對國家和民族,其實看的很淡,主要還是個人爭權奪利上。

在對汪精衛的評價上除了謾罵也有不同的聲音

尤其是林思雲在《真實的汪精衛》一書中,還給出了正面的評價,高度讚揚汪精衛的人格,比如:“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近女色,這在當時的國民黨高官中,都是鮮有人能夠做到的”。認為汪的行為是一種和平救國。

除此之外,其妻子陳璧君甚至還義正言辭的辯護:“日寇侵略,領導無力護民,國土淪喪,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於鐵蹄下,這是蔣中正的責任,還是汪先生的責任?說汪先生賣國?有那一吋國土是汪先生賣去日寇的·····汪先生創導和平運動,赤手與日本人往還。收回淪陷區,如今完璧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看了陳璧君的話,縱橫才明白為什麼《說話·辦事·口才》這樣的書為什麼賣的那麼好了。有時候事不在你怎麼做,而在於你怎麼說,我認為陳璧君這話有時候聽起來一點毛病都沒有!

我為什麼不寫關於汪精衛的負面評價,因為縱橫真的不知道就像這種漢奸,還用去說嗎?


史論縱橫


汪精衛的主要爭議在於其脫離重慶、對日主和及成立汪偽政權的問題。後世對汪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這一時期的評價。


汪精衛在抗戰爆發的初期,他和蔣介石一樣,堅持備戰、應戰、不求戰、亦不避戰的總方針。不過二者還是有差別的,從後來公開的蔣介石日記中,蔣對抗戰的態度是堅決的、主戰的、對於形勢的估計也常常是樂觀的。汪精衛則不然,他是非常猶疑、焦慮以及想要避戰、和談的。


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國民黨備戰的不足以及中國國力的虛弱,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國民黨黨內求和的聲音開始不斷出現。特別是廣州失守以後,汪精衛徹底喪失信心。同時,日本也希望能夠擺脫戰爭的泥潭,加強對中國的誘和,加上英美在遠東對日妥協以及英法在歐洲綏靖政策,影響了汪精衛的判斷。


特別是1938年的時候,歐洲爆發蘇臺德危機,汪精衛看到希望。他原本希望世界大戰爆發,英法美和德意日對抗,從而結束中國獨自艱難抗日的局面。不過隨著蘇臺德危機以及英法對德綏靖、慕尼黑協議的簽訂,讓汪精衛覺得英法不願意和德國開戰,更無力在遠東制裁日本。1940年汪偽政權成立,至1944年汪精衛去世。



中國大陸認為汪主和和成立汪偽政權是不折不扣的漢奸行為。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像汪精衛這樣做的無疑是漢奸無疑了,並且汪精衛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了,畢竟其級別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因為中國歷史上主和派的名聲多半是不好的,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去關心主和派做了什麼,而是一廂情願的覺得既然別人打進來,自然應該打回去。至於說打得過還是打不過,這些人是自然不關心的,只要打下去似乎就差不多了。


日本對汪精衛的研究則將汪精衛當做為一個“愛國者”,日本主和派將汪精衛看做出一個勇猛的政治家。比如日本和談代表西義顯就認為,汪精衛是一個有“思想力”的人物,像孫中山一樣,是一個“先驅者”,對整個亞洲都有意義。不過日本人這種說法,主要是從日本的國家利益出發,立場不同,因而評價自然相反。


歷史是什麼


投身革命卻走錯道路,由中山先生的繼承者變成最大的漢奸

汪精衛是大家所熟悉的漢奸,但是通過對他的研究我發現他那個不為人知的一面。與其說他是一個漢奸,我覺得他更像是一個走錯路的革命者。

汪兆銘(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陰(原紹興縣),出生於廣東三水,筆名精衛,所以他也就憑藉著這個出了名,壞了一生。早年投身革命,曾謀刺清攝政王載灃,但以失敗告終。回國後於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創辦了不少的革命雜誌。1921年孫文在廣州就任大總統,汪就成為了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1924年任中央宣傳部長。一直升居高位,這樣也使得他為了自己的利益成為了日本人統治中國的一個工具。

首先我們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對歷史人物的分析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產生, 是某種特定背景下,諸多因素共同發生、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人物的活動,也脫離不了其所處那個時代的關係.從歷史背景出發,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現象和人物 是歷史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自春秋戰國之後又一個天崩地裂的“轉型時代”,就波及的階級而言最大的,是傳統的讀書人。在科舉制度之下,讀書人通過讀書就可以得到做官的機會,可是1905年科舉制度的廢除,讓這些讀書人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方向,試著想想當你的生活目標突然缺失時的想法,汪精衛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在晚清的舞臺。

而且在他小時就雙親去世,只跟著自己的兄弟生活,幼年時期的生活處境,使得他產生了一種外表謙和而心地狹窄,懦弱自卑而又要出人頭地,以及首鼠兩端、反覆無常的矛盾性格。所以在他的身上不可避免的會帶著出生的侷限,軟弱和妥協,這成為了他以後人生裡面非常致命的缺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1905年,汪精衛追隨孫中山、黃興,但當時由於整個中國的政治格局的複雜性,革命團體中參差不齊,內鬥不斷,青年的汪精衛一腔熱血受不了這樣的刺激,於是走上了刺殺攝政王的道路,但依舊以失敗告終,在被捕後因為汪精衛的慷慨與熱血,使得當時的行刑官放過了他,從這裡我們完全無法看出這樣的一個人在後面會做出那樣的叛國之事。

在同盟會中汪精衛更是成為孫中山的左膀右臂,就連孫中山的遺言也完全是由汪精衛親筆完成的,而且他也是中山先生的內定繼承人,在汪精衛的內心中孫中山是他最尊敬的人。

但是從一方面看,汪精衛在革命的途中所犯下的錯誤也是不可原諒的,1927年,七一五政變中,汪精衛殘害屠殺了大量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更是發表“豔電”,用極為諂媚的語言,公開投降日本。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如果抗日是可以取勝,畢竟日本在中國也只是小範圍的侵略,及時阻止就不會有後來那麼多的慘案發生。1932年5月他更是跟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在淞滬會戰裡面犧牲了多少的勇士?1935年5、6月間,他批准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把華北主權拱手讓給日本侵略者。1938年12月,在漢口國防最高會議上,汪主持第54次常委會議通過接受日方所提條件的決議,煽動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戰條件上簽字。

對汪精衛最熟悉的事件莫過於他成立的偽滿洲帝國,去深究其中的原因。當時汪精衛認為,再打下去我們國家會亡,不如忍一時屈辱。所以汪精衛自願講和的,歷史本來就是這樣的神秘而矛盾的。

事實證明,東北也就是所謂“滿洲”,確實不是汪精衛賣的。而外蒙,的的確確是被蔣介石給賣掉了。有人分析了汪精衛從民族英雄到漢奸的轉變的原因:

(一)汪精衛缺乏民族自信心

(二)汪精衛認識不到日本侵華的性質和目的

(三)日本的誘降

這些都是汪的缺點,在和平年代可能沒這樣嚴重,但是在那個烽火,硝煙的歲月裡確是致命的。歷史人物不都是這樣,譭譽參半,單單的憑藉某一點,某一方面的評價無疑會陷入詭辯論的深淵。所以對於汪精衛我們也別把定義下的太死。


大小徐說歷史


中華光復後為何國民政府沒有再難為已死的汪精衛,依然保留其墓穴也沒有槍殺其妻。新中國成立後,依然保留其墓其妻在獄中病逝也沒有槍斃她。其中主要一個道理就是汪的曲線救國。當年蔣介石和汪精衛都認為按當時的中國國力不足以與日本一戰,蔣以堅忍帶領四四萬萬人民抵抗堅決不投降,汪卻走另外一條路曲線救國。因此汪的曲線救國雖是漢奸之屬但確實使淪喪區得到應有的安定,人民在淪喪區得於安生,物產通過各種渠道依然可以賣買到國共統治區,大大地緩解了失去家園的人民顛沛流離,這就中國人民對汪精衛並沒有刻骨銘心之仇而只是冠以“漢奸”作罷。


手機用戶6500758392


首先我不是洗白黨,也痛恨漢奸賣國賊。只想就事論事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汪精衛青年時期的作為,稱得上熱血青年,這無可挑剔,就算噴子也無話可說。中年後投敵,原因說法很多,有悲觀勝利無望之說,有權利爭奪失敗之說,有性格使然之說等等。汪精衛年輕時英勇果敢,中年就完全變了,不可能的,本性難移,我不相信一個人會有這麼大的轉變。汪精衛不貪權、不好色、不愛錢、甚至不怕死,是什麼吸引他去投敵?像他這麼一個愛惜羽毛的人為什麼去做一個遺臭萬年的漢奸?像他在當時國內有著崇高威望,加之家庭富有,為何像精衛鳥一樣去填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內情可能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本人不想和人辯論,有興趣去維基百科看看,國內罵汪精衛,不光是因為他是漢奸,還有他早期是聯共的,27年後突然清黨反共了,這也是原因之一。汪精衛第一次辭職,不是和蔣介石鬧翻,是長城抗戰指揮不動張學良,而憤然辭職的。另外汪精衛投敵後做了哪些賣國之事,我沒查到,度娘也有不靈的時候?


1389151


我也覺得這人很奇怪!

說怕死嘛,跟孫文搞革命、殺過攝政王,你說他怕死,那根本談不上,特別是過了不惑之年,這種層面的人,名節看得當然是比命重要!

說貪利祿嘛,聽說這人還挺正牌,不抽菸,酒也少喝,而且老婆陳碧軍是富二代,自己也是老革命,還怕沒錢?

說貪權嘛,哪怕是個傻子都看出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扶他起來只不過是個傀儡罷了,大事小事哪輪得到他說話?

說貪名聲嘛,自古以來投降外敵的,哪怕成敗,哪個留有好名聲的?洪籌城、吳三桂……現在那個不是指著脊樑骨罵?


中槍的小鵪鶉


對於汪精衛,歷史早已經給出了評價,可是卻始終爭論不休,奈何?

曲線救國?

這不過是汪精衛和陳璧君給自己所作的蒼白自辯,不可否認,他曾經確實稱得上是一個充滿熱血的英雄,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角逐中輸給蔣介石後,他的熱血早已經冷卻了。

他也已經變了,從一個蓄志為國的人變成了一個追求政治權力與政治利益的政客。

更何況他不僅僅是一個只顧追求權力與利益的政客,他更是一個叛國投敵的漢奸。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味道也已經不同。

汪精衛仍是淮南的橘?不,從他在越南河內發表“豔電”的那一刻起,他已經成了淮北的枳。

汪精衛生於1883年,他一生的宿敵——蔣介石則生於1887年,雖然相隔只有4年,可是4年的時間卻已經足夠汪精衛將蔣介石遠遠地甩在身後,也足夠蔣介石趕上和超過汪精衛。

他在1904年去日本留學,1905年作為廣東留學生代表參加同盟會籌備會議時認識了孫中山,一個22歲的青年突然看到了自己的偶像,心情自然激盪,也深受感染,所以便加入了同盟會。

後來,同盟會成立時汪精衛被推選為評議部部長,這個評議部是什麼呢?當時的評議部相當於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院,職權極重。

孫中山能夠讓汪精衛當評議部長,可見此時的汪已經開始“簡在帝心”了。孫先生後來愈發看重汪先生,只不過是看走了眼。

只要他能夠好好地走下去,不出什麼事,他也一定可以躋身國民黨高層。

可是,他偏偏要折騰,人一折騰便容易出事。

1909年,汪精衛約了同盟會黃復生、喻培倫、曾醒、方君瑛這幾個人壯壯烈烈地去了北京,不為別的,只為革命!他們要在北京策劃暗殺清政府的高官政要,讓清政府知道他們革命黨人不是鬧著玩的,也是想通過這個辦法為同盟會減少壓力。

1910年,他們到了北京,然後開了一家“守真”照相館作為掩護,他們開始在北京不斷地收集信息,最終將目標定在了清廷攝政王載灃的身上。是的,他們要暗殺載灃——這個執掌清政府軍政大權的人,在他們看來,只要殺了載灃,清政府必然陷入混亂局面,同盟會便有了機會。

他們自以為隱秘地去銀錠橋下埋炸藥,可沒想到還是暴露了,汪精衛也被清政府逮捕了。

當時汪精衛雖然認為自己已經必死無疑,但是卻沒有任何的懼意,反倒是豪氣沖天地在獄中寫了一首詩: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這是一首讓人讀罷淚目的“絕筆詩”,不過,“絕筆詩”卻沒成絕筆,以致於引得後來人為他悲嘆,“恨不引刀成一快,終慚不負少年頭!”

載灃確實很想砍了汪精衛的頭顱去警告革命黨人,可是這時候的清政府風雨飄搖,哪還經得起折騰?所以在善耆的一番勸說下,載灃放棄了這個想法,只是將汪扔進了監獄裡,讓他一輩子待在潮溼、陰暗的監獄裡。

汪精衛也鬆了一口氣,自己不用死了。

1911年在武昌響起的一聲槍聲,拉開了清政府倒塌垮臺的帷幕,也讓汪精衛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汪精衛是一個受到命運眷顧的人,命格很硬。

清政府為了能夠繼續苟延殘喘,所以想要緩和和革命黨之間的矛盾,所以便宣佈要“開放黨禁”,此前被捕的革命黨人將得到釋放。汪精衛趕上了好時候,自然也被釋放了。

汪精衛出獄後,去了上海,然後在上海作出了一個足夠影響他一生的決定——他要娶陳璧君。

1912年,汪精衛在上海與陳璧君舉行了婚禮。

陳璧君可不是一個省油的燈,汪精衛性格偏向軟弱,又優柔寡斷,可她卻是一個潑辣的人,張學良說她“厲害”、“真正夠國民黨的資格”,便是蔣介石見了她也會頭疼,每當汪精衛猶豫、遲疑的時候讓他拿定主意的總會是陳璧君。

1935年汪精衛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替蔣介石捱了三槍,躺在地上嚎啕、嚷嚷:“我完了,我完了!我要死了!”

陳璧君對著他劈頭蓋臉一頓臭罵,頓時鎮住了汪精衛。

1925年孫中山病逝後,廖仲愷遇刺身亡,胡漢民受牽連而出走蘇聯,汪精衛順利接手國民黨,蔣介石也因此從第二梯隊瞬間爬到了第一梯隊,成為了僅次於汪精衛的二號人物。

但是,蔣介石手裡有槍,汪精衛只是在政治上擁有蔣介石難以匹敵的影響力。不過,沒有槍桿子,政治影響力再大又有什麼用?孫中山政治影響力夠大了,可還是因為手裡沒槍,被別人耍得團團轉,白白蹉跎了幾十年,最後才想到給自己弄幾把槍,所以創辦了黃埔軍校。

第一個回合,蔣介石靠著手裡的槍製造了“中山艦事件”,汪精衛被逼得辭職去了法國。

第二個回合,蔣介石又靠著手裡的槍弄了一出“寧漢分裂”,汪精衛也只能老老實實地低頭,跑去南京配合著演了一出“寧漢合流”。

汪蔣過招,僅僅過了兩個回合,汪精衛已經註定了失敗。

槍桿子裡出政權,沒有槍桿子,一切免談。

但是汪精衛卻不甘心輸給蔣介石,他發跡的時候,蔣介石還是一個不入流的小角色,在上海炒股輸得連內褲都賠了的時候才趁著孫中山落難永豐艦的時候去了廣州,憑什麼自己要被他踩在頭上?

不要說他了,陳璧君都為他感到不值。

1938年時汪精衛正猶豫著要不要逃離重慶的時候,陳璧君甩了一句:“梅先生明天要走了,這次可要打定主意,不可反悔!”

陳璧君讓汪精衛打定什麼主意呢?要麼繼續留在重慶,讓蔣介石踩在自己的頭上!要麼去投靠日本人,藉助日本人的槍打回來!

汪精衛在陳璧君的逼迫下,一咬牙點頭說道:“決定了!決定了!”

於是,汪精衛帶著陳璧君去了越南河內,然後發表了“豔電”,從此走向了不歸路。

一個曾經的英雄,在權欲的誘使和一個女人的步步緊逼之下,終於變成了一個被人唾棄的漢奸。

一個男人的背後,站著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對這個男人能不能成功有著很大的影響。

陳璧君,她幫助了汪精衛,卻也害了汪精衛。

1944年,汪精衛死在了自己的日本主子家裡的手術檯上。

但是,他的死也沒有讓人消氣,蔣介石讓何應欽拿了100多公斤的TNT去炸了汪精衛墓,為什麼用了這麼多TNT?也許陳璧君早已經料到汪精衛即便死了,也會遭到清算,所以將他的墳墓修得銅牆鐵壁。

汪精衛的屍體也被扔進熔爐裡燒了,骨灰也被隨意拋灑。

陳璧君則很有幾分骨氣,她後來被關在上海提籃橋監獄,宋慶齡和何香凝去為她說情,只要她肯認罪,便可以得到特赦,可是她想也沒想便拒絕了,“我願意在監獄裡送走我的最後歲月!”

曲線救國?他想救的只是蔣介石從他手裡搶走的權力罷了。

曾經的易水悲歌,已被罵聲淹沒。


吾與吾國


汪精衛這個人雖然遭罵,但卻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很有抱負的一個人,從他早年間的一些事情一直到北伐戰爭,我們都可以看出來,汪精衛這個人,在中國的政治舞臺快熬成了一顆常青樹!(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日本人那麼看得起他,也是對他早年政治生涯的一種認可,為什麼不是周佛海?為什麼不是傅筱庵?為什麼不是李立群?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些人雖然見風使舵見利忘義,但他們的政治影響力與汪精衛比起來,差遠了!

就當年刺殺攝政王載灃來說,汪精衛的“勇”,實與戊戌年譚嗣同就義類同,當年譚嗣同自願赴死,就是因為沒有人為革命流血犧牲,不似革命。

到了孫中山、汪精衛這一塊,梁啟超就說了革命分子只會煽動人家的子弟送死,自己卻住豪宅,過滋潤日子,汪精衛血氣方剛,不服氣,拎著炸藥包要炸個人證明給梁啟超看。


炸誰?小人物難有大影響力,那就攝政王載灃吧!夠大了,皇帝的親爹,真正的掌權人物。當然最後沒成功,當時是1910年4月,汪精衛被抓,好在1911年10月就爆發了大規模起義。

汪精衛不但被釋放了出來,還為他積累了一生最雄厚的政治資本。他後來一切政治活動的基礎,老根就在這了。

當然,日本人看上他當大漢奸,老根也在這,北伐時期,汪精衛一派是唯一與蔣介石有能力抗衡的一派,雖然後來在政爭中失勢,但並沒有退出政治舞臺。


也為他後來當漢奸埋下了隱患。

因此,評價汪精衛,必須歷史的看待,既不能忽略了他前半生的主義和理想,也不能忘記――他就是大漢奸,至少在這一世!


歷史三日談


本文將詳細講講關於汪精衛的一生。

其實評價汪精衛,從與他同時代的人口中就可以略知一二。

大漢奸周佛海:“汪精衛無主張、無擔當、無果斷。”

陳立夫:“汪先生做事,獨獨缺少了鍥而不捨的韌勁,不能從一而終。”

這兩個人的評價,很大程度的概括了汪精衛一生的性格特點。

由於自幼家貧,汪精衛的人格特徵之一,就是不自信,無主張。做事情沒主見的特點,貫穿了他的一生。

在大革命時期,他就死心塌地的跟著孫中山,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時刻。清朝滅亡前夕,同盟會中有人建議刺殺攝政王載灃,汪精衛自告奮勇。但有人覺得刺殺行為收益小風險大,性價比太低。汪精衛於是拋出“釜薪論”,說其他革命者去當長久存在的釜,自己去當燃燒一刻的薪,自己一生中能有這麼一次革命行為就可以,剩下的革命由其他同志完成。

所以後來陳立夫說他,做事沒有鍥而不捨的韌勁。

汪精衛刺殺載灃沒成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在審訊的時候很是有一番豪言壯語。當然,後來的事情我們也知道——肅親王善鰭建議載灃留他一命,沒有殺掉汪精衛。

肅親王與軟禁中的汪精衛長談數次,汪精衛的勇氣深深的感動了肅親王,而肅親王居然也打動了汪精衛!後來清朝滅亡後,汪精衛還在講“肅親王是我的恩人”,對清朝居然有了好感。

這又是汪精衛另一特點——耳根子軟,容易被說動。



清朝滅亡之後,廣州國民政府北伐,汪精衛與蔣介石在國府內部多有爭鬥,持續數年,每次都是以蔣介石獲勝告終。


鬥爭過程我們不提,汪精衛在這歷次鬥爭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只要在鬥爭中稍顯頹勢,就立刻放棄,宣佈辭職,遠走歐洲。幾年之間通電下野好幾次,出走歐洲也好幾次。每一次有人組織起力量希望他能跟蔣介石鬥一鬥的時候,他都是嘗試一下就輕易放棄了。

比如著名的“中山艦事件”中,汪精衛作為國府主席,軍委主席,蔣介石排共不跟他打招呼。汪知道後感到自己被輕視,就想聯合李烈鈞等人抓捕蔣介石,李烈鈞不聽。汪精衛覺得廣州沒有聽自己的,氣憤之下辭職出走歐洲,放棄了還在手中的國府頭把交椅。

這種見到難處就輕易放棄的心理,與他後來投降日本的心理如出一轍。

關於汪精衛當漢奸以前的歷史,我們不講太多,總結一下就是:此人在國民黨中資歷很高,但能力不強,志大才疏。而且做事無主張,無責任感,無意志力,好妥協。在抗戰爆發前,就已經多次顯露出對日本的恐懼與妥協。

我們講講汪精衛是如何降日的:

漢奸及家屬蠱惑

所謂漢奸蠱惑,主要是周佛海,梅思平等人。

日本人在侵華之前,工作做的非常足,他們幾乎充分接觸了中國所有的政治力量。包括滿清遺老、北洋老將,和國民黨、地方軍閥,都有很多接觸。而汪精衛之前表現出的投降主義,早就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

可是汪精衛畢竟是國民黨二號人物,日本人沒有直接的聯絡方式,需要有人搭橋。

這時候,周佛海出現了。

周佛海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奇葩,他本人是中共一大代表,後來叛黨加入了國民黨。在國民黨中再次叛變,帶著汪精衛投了日本。太平洋戰爭之後,周佛海明白日本必定輸掉戰爭,又主動跟戴笠聯繫充當國民黨在汪偽政權中的間諜,同時他兒子居然還是共產黨地下黨。整個這個人的故事,就是一個碟中諜中碟中諜的故事。

抗戰期間,周佛海擔任國民黨宣傳部長,兼任蔣介石侍從室副主任。但他覺得自己如此“大才”,這個位置太委屈了自己,想要爭取更大權力又沒門路,所以想到了另立門戶。

周佛海於是在1938年派手下的梅思平、高宗武等人與日本人聯絡,商討“和平”事宜。日本人一經接觸即表現出強烈興趣,但是日本人有條件是——中國必須有有足夠名望的人出來組織漢奸政府,否則沒有號召力。

這個“足夠名望”的人,顯然不是他周佛海。在當時,北洋老帥們(段祺瑞、吳佩孚等)皆潔身自好,實力軍閥們(閻錫山、龍雲、李宗仁等)皆抗戰意志堅決。有地位的人裡,只有汪精衛有這個意願和需求。

所以周佛海大包大攬,在汪精衛還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許諾日本人讓汪出面組織政府。後來周佛海勸說汪時,果然十分順利。周佛海派梅思平勸說汪精衛時,汪精衛有一定的猶豫,但周佛海非常自信,他說“(汪精衛)無論怎麼反覆,最後都會按既定方法來。”

除了這群漢奸們以外,另一個促使汪精衛投降的,是他的太太陳璧君。


陳璧君本人是南洋富豪之女,長的奇醜無比,卻心比天高。她不滿於汪精衛常年被蔣介石壓制,為了爭奪權力,完全置民族大義於不顧,立勸汪精衛投日。

陳璧君甚至說:“東北五省(當時東北分為五省)本來就不是中國的,是滿清帶來的嫁妝,現在滿洲國建立在那,有什麼大不了?”。


有這麼一群人圍繞著的汪精衛,加上他本來自己就意志不堅,他又怎麼能繼續堅持抗日呢?

汪精衛自己對抗日無信心

汪精衛在抗戰前,即對日本充滿了恐懼,被日本的淫威嚇倒,他說:“須知數十年來,中國軍事經濟,在物質上著著落後,固不待言;即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善。”。在1938年抗戰最艱難的時候,汪精衛一再對記者表示“和平道路沒有關閉”,置轟轟烈烈的抗戰於不顧,醉心主和。

在日本拋來橄欖枝時並承諾由他組織“和平政府”後,汪精衛驚喜萬分,很快就答應了日本的要求。

汪精衛由於人格所限,對抗戰總體形勢判斷十分悲觀,他認為抗戰中國必然失敗,且極其幼稚的聽信了日本人“不要土地,不要賠款,兩年撤兵”的承諾,堅定了他的投日信心。

另據記載,某次汪精衛曾問馮玉祥,大家都呼“抗戰到底”,這個“底”在何處?馮說打到“日本無條件投降”便是底。在汪精衛這個秀才聽來,“這簡直是一個丘八的狂妄無知”。


在這點上,蔣介石遠強於汪精衛。周總理評價,蔣介石雖然戰術上很糟糕,但戰略水平是合格的。抗戰過程雖然艱難,但蔣介石對於抗戰前景的判斷是樂觀的,準確的。

如果說汪精衛因為對抗戰前景判別不明而投日的話,尚屬“情有可原”。但在太平洋戰爭中後期,日本戰敗已經板上釘釘時,汪精衛還在積極為日本鬼子奔走呼號,鎮壓人民,這就是汪精衛的漢奸本質作祟了。

近年來,一些人扯什麼“汪精衛投降日本是為了兩年押注,這樣日本打贏了中國也是戰勝國”這種荒誕理論,這是十分可笑的。因為一戰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實力的“戰勝國”一文不值,一戰中國是戰勝國,可是日本依然搶佔了膠東半島。而汪精衛本人投降日本時,最大的目的讓自己在那個他認為將來會佔領中國的偽政權中佔據領導地位,他才不考慮什麼狗屁“戰勝國”。


汪精衛的投日,對抗戰有多大影響?

客觀的講,汪精衛之所以能被稱為“古今第一大漢奸”,是因為他的投降行徑,對抗戰真的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離渝出走,12月29日抵達越南河內,發表了震驚中外的《豔電》(舊社會電臺中以二十九日稱為“豔”),公佈了自己所謂的“和平主張”。

消息傳出,舉國震驚。重慶的蔣介石立刻組織人馬刺殺汪精衛,汪精衛一行人在河內遭遇多次刺殺,都僥倖逃脫。最終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到達上海。



汪精衛的投降,對抗戰各方引起了極大震撼。

由於汪精衛長期擔任國府副主席,又是孫中山的多年死黨,他在國民黨內的實權雖然不如蔣介石,地位卻並不低於蔣介石。這樣一位幾乎與蔣介石平起平坐的人去投靠日本,對國民黨內的信仰動搖非常大。在汪精衛投日後,一大批國民黨內部意志不堅定的或想追求富貴的人投靠了日本。

這些漢奸的共同想法是——連汪精衛這種級別的人都投降了,可見抗戰是真的沒出路了。或者是連他這種級別的人都投降了日本,我這種人投降算什麼呢?

日本人對汪精衛聲望的判斷是準確的,只有他能在短時間內組織起一個龐大的偽政權。

後來汪精衛病危,日本人把他送到日本本土治療。此時日本本土在盟軍的轟炸下已經破爛不堪,而日本居然拼勁全力保障了汪精衛的治療。因為汪精衛對他們真的很重要,他們再也找不到這樣一個有號召力又死心塌地的人了。

在汪偽政府成立前,國軍中投靠日本的軍隊並不多,全國的偽軍只有七萬餘人。可是在汪偽成立後,大量的國軍將領被吸引過去,很多士兵們看到相同的旗幟,相同的衣服(汪偽的這些東西與重慶政府幾無區別),並沒有之前那麼大的反感,中國的偽軍規模迅速擴大至五十萬人以上,這就是汪偽的意義。

汪精衛本人,在淪陷區內部屢次號召“清鄉要清心”,號召要徹底洗掉淪陷區百姓的抗日意識,讓中國人民骨子裡相信他那套跪舔侵略者的“和平路線”,親附日本。這種行為,恐怕不是一句“押注”能解釋的通的。

汪精衛唯一的幸運,就是他死在抗戰結束之前。雖然在他死前已經清楚的意識到日本即將滅亡,但他終究躲過了戰犯審判。汪精衛遺願是將自己埋在中山陵旁邊,與總理合葬,日本人滿足了他的要求。但抗戰勝利後,汪精衛的屍骨即被國民政府拋出來挫骨揚灰,這是對這個可恥漢奸最應得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