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占位子》: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春晚小品《占位子》: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今年春晚最受大家喜欢的节目,莫过于沈腾的小品《占位子》。

网友们都对这个节目有着很深的喜爱~节目中,几个家长为了给孩子抢座位明争暗斗,争斗过程中让人捧腹大笑。同时,笑完了,又有着对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深刻反思。

01 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和老师家长的陪伴也很重要一个“糊涂”的爸爸,在班里帮儿子抢“最好”的座位。

可抢到最后才发现,自己走错了班。

原来,他只记得给儿子抢最好的,却根本忘了儿子上几年级。最后,他反思道:“把什么都给孩子抢到最好的了,孩子就能好了?”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和老师,家长的陪伴也很重要。

02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说起陪伴孩子,确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而在事业中投入太多的精力,回到家孩子都睡了,总是见不到孩子,感情都生了。没有时间,怎么陪呢?

确实,能腾出时间是陪伴的前提,但是时间少也有时间少的陪伴方式,因为高质量的陪伴不是靠时间砸出来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交流。

或许,在孩子3岁之前,亲密的肢体接触比较重要;但随着孩子长大,家长与孩子精神上的交流更为重要。

只要父母都是努力认真生活的人,他们的生活态度自然会影响到孩子,这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应该建立在尊重、平等、坦诚等态度的基础上。有的家长虽然表面上看来付出很多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但因为对“陪伴”的目的思考得不够清晰,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明确,结果“陪伴”变成了“监管”,“家长”成了“管理员”,这样的陪伴其实是有反作用的。

不少父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

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许多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03家长要记住这几句话1.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败带来的后果。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的犯罪。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03 给父母的建议

1)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3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爱是一门艺术,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04 今天,孩子们比拼的也许是父母,而归根结底,明天比的是自己。孩子的人生需要他们自己去走。日本寺庙有一句经典格言“孩子不会长成父母希望的样子,只会长成父母自己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最需要做的,是经营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父母与家长。最忌讳的是,什么都急功近利,以为把什么都抢到最好,孩子就好了。家长,要把劲儿使对地方,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有可能凭真本事“占”到适合他、属于他的位子。有为,才有位;有位,不一定有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