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不會選釣位?用這6招,讓你一眼“看透”魚窩

關於選釣位,相信很多釣友都有自己的心得,一些諺語也背得比較熟悉,但等到出門釣魚了,漁獲卻還是那麼兩三條。所以很多新手釣友都很奇怪,到底該怎樣選釣位呢?是不是選個好釣位特別難?其實對老釣友來說,選個好釣位並不難,為啥呢,因為魚兒活動是有規律的,掌握了魚兒活動的規律再仔細觀察,找個好釣位就很輕鬆了。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些自己選釣位的心得,希望能幫到新手釣友們。

野釣不會選釣位?用這6招,讓你一眼“看透”魚窩

一,要了解魚兒的習性

想找個好釣位,那麼首先就要對魚兒的基本習性有所瞭解,才能夠從當天的天氣情況下知道魚兒喜歡在哪些地方棲息和覓食。知道這點,選釣位就事倍功半了。魚兒其實是有領地意識的,不同的魚種它們生活棲息的地方是不一樣的,哪怕是同一種魚,它們也不會全部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成一個個小群體活動。

比如說鯰魚,喜歡在弱光,有雜物能躲藏的地方棲息。鯉魚則喜歡安靜且水底腐質物較大的地方。鯽魚則喜歡待在近岸的水草從或近岸硬底地方。草魚喜歡水草豐富的地方和陡岸。總之一句話,不同的魚喜歡不同的棲息地,如果針對性的去找釣位,那就不難了。

野釣不會選釣位?用這6招,讓你一眼“看透”魚窩

二,要考慮到魚兒的集群性

很多魚都喜歡成群的在一起,比如說鯽魚,它們就喜歡成群的在一起覓食,而且這個群體中魚的大小都差不多。吃餌的動作也有較強的一致性。因為這些小型魚成群的在一起能更好的尋找食物,另外遇到危險的時候存活下來的幾率也會更大一些。當然了,也不是所有魚都有群居的特性,大個體的魚和某些肉食魚種是單獨行動的。

三,要考慮魚兒的洄游特性

其實很多魚兒都有洄游的特徵,尤其是在春季,很多魚兒都要產卵,使得洄游特徵特別明顯。這時候它們都會從深水區跑到淺水區來覓食產卵繁衍下一代,產卵結束後再回到深水區。或者從江河湖泊的大水面游到一些小溝岔產卵,結束之後再回到大江大河。覓食的洄游特徵也是一樣,魚兒經常會做某個特定的地方覓食和棲息,完成後再返回。

拿釣鯉魚來說,在產卵後期,需要大量的食物補充體力,所以在近岸就很容易釣到。在覓食洄游期間,它們每天都在差不多的時間來經過一些固定的地方,然後在某個覓食點進行覓食,覓食完畢後再返回。所以只要找對位置,漁獲就不是問題了。尤其是對鯽魚來說,只要找到魚群,連續幾天都會有不錯的收穫。

野釣不會選釣位?用這6招,讓你一眼“看透”魚窩

四,魚窩都在哪些地方?

所有動物都對自己的窩很重視,魚兒也是一樣,它們不會隨隨便便找個地方就做窩。它們選我一定會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安全性高,(2)溫度適宜,(3)方便出去覓食,(4)水中的溶氧量比較高(野釣這個影響比較小)。只要滿足這幾個條件,那十有八九都是魚窩了。滿足這幾個條件的地方一般都是環境比較複雜的。因為在自然水域,安全感是第一的,然後就是方便找吃的,然後水溫舒適,住的舒服。

野釣不會選釣位?用這6招,讓你一眼“看透”魚窩

五,魚道在哪裡?

其實魚兒並不是只有七秒的記憶力,因為它們巡遊時是有固定的路線的,如果沒有記憶力,水底環境那麼複雜,一下子草叢,一下子大石頭,一下子坡坎,它們怎麼還記得住住洄游的路線?而這個固定的巡遊路線就是老釣友們常說的魚道。魚兒在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覓食的,所以找魚道就要重點注意哪些魚窩到淺水區之間哪些食物比較豐富的地方,尤其是地形比較特殊的地方。比如說水草邊,樹樁,大石頭等等。

六,根據食物來選釣位

自然水域的魚兒從出生開始就在為食物和繁衍而活著,所以食物有多重要就不必多說了。如果哪個地方有食物,那個地方肯定會被魚兒牢牢記住。所以在瞭解魚兒的食性後,在水裡找到食物比較豐富的地方,就相當魚找到魚兒的飯堂了,漁獲自然不會差。不同不同的魚種它們的食性也不一樣,覓食的地點也不一樣,所以也要有針對性的判斷。

野釣不會選釣位?用這6招,讓你一眼“看透”魚窩

最後:在找釣位的時候還要注意一些外界因素,比如說水溫,氣壓,水流,漲水退水等等。每種魚都有自己適合的溫度區間,不同的水溫下每種魚兒的活躍度也不一樣,有的比較活躍,有點食慾不振,有的行動遲緩甚至死亡,所以在選釣位的時候,這些條件也是要考慮到的。總之一句話,選釣位就是要先明白你的對象魚在當前天氣下是否適合作釣,最合適的水溫在多深的水層,它們喜歡待在哪裡棲息和覓食,它們的食物源在什麼地方,魚道和魚窩就不難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