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名叫查理的男孩,從小生活在一個破舊低矮的房子裡,家裡有7個人:爸爸,媽媽,爺爺,姥姥,姥爺和他。

爸爸是牙膏廠工人,收入微薄,是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全部癱瘓,擠在一張小床上度過餘生。

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家裡兩間破板房,搖搖欲墜。

他們的晚餐,是7個人一起喝一鍋清水煮甘藍菜湯。

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年輕的小查理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簡陋、貧窮、破舊的家庭,一個和溫暖、幸福、衣食無憂絕緣的家庭。

很顯然,這個家庭不適合於任何孩子的成長,然而小查理最後卻成為了全世界最幸運的孩子。

他繼承了巧克力工廠,擁有驚人的財富,為全世界孩子製造夢想和甜。

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為什麼出身寒門,小查理卻最終逆襲?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有一個非常有愛的家。

一個物質上一貧如洗,精神上卻富可敵國的家。

身處困境,彼此相愛

當查理的父親失業後,愁眉苦臉回到家,母親沒有埋怨,甚至沒有皺眉,而是輕快地一轉身,拿著菜刀,剁下半截捲心菜,安慰丈夫:"沒事,我把湯再做稀一點。"

父母相愛是給小查理最好的成長禮物。

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生活貧瘠,一直樂觀

查理家附近有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一天巧克力工廠的主人威利.旺卡先生說他在5塊普通的巧克力包裝中分別放了5張金獎券,得到金獎券的孩子可以參觀巧克力工廠。

即使生活困難到連一塊巧克力也是奢侈,一家人依舊鼓勵查理,如果喜歡,就去試試吧。

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給予最大的愛和尊重

爺爺將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枚硬幣給他,讓他去買巧克力,結果沒中。

後來,查理在下水道口,發現了一張10美元紙幣。他用這10美元,去商店裡買了巧克力。這一次,他看到了金獎券。

旁邊一群男人女人撲過來,要和他換。一個阿姨說,可以給他500美元,買他的金獎券。

他拿著金獎券跑回家。大家興奮不已,查理提到了有人要買獎券的事。

大家都拒絕了。

沒有一個大人說:"孩子,家裡太窮了,去巧克力工廠也就是去玩玩,還是換成500美元,讓這個家度過難關吧。"

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沒有。沒有一個人暗示孩子要為家庭犧牲。

而是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查理的夢

他們明白: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

孩子的願望自己去實現,大人的困境自己來處理。

生活在這樣一個愛意滿滿的家庭,他成長為所有孩子中最真誠、最善良、最積極、最勇敢也最懂得負責的一個,最終,他贏得了財富和人生。

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雖然這部電影充滿著戲劇性,但現實裡,哪怕出生寒門,一個被愛、尊重、陪伴哺育長大的孩子,運氣也不會太差。

何江,一個在湖南農村長大、上大學才第一次進城的中國小夥子、生物系博士畢業生,曾在畢業典禮上,作為美國哈佛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這相當於哈佛給予畢業生的最高榮譽)。

這位湖南深山走出來的農村伢子,從小住在土坯房子裡,父母都是農民,母親也只有小學文化。

捉襟見肘的家庭環境,他們卻從沒有忽視孩子的成長。雖然家裡經濟條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卻有個堅定的信念——不能為了打工掙錢,而讓兒子成為"留守兒童"。

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何江的父親嚴格要求孩子的學習。放學後,當大多數農村男孩都在田間地頭玩耍,何江通常是被關在屋裡"自習"。

"那時覺得爸爸很'霸蠻'。但現在想想,這是農村環境下的最佳選擇。"

當父親批評孩子學習不好時,母親會在一陣狂風暴雨後笑呵呵地跑過來,送上"和風細雨"的鼓勵。農閒時陪著兒子一起學習。因為不識字,她總是要求兩個兒子把課本里的故事念給自己聽,遇到聽不懂的地方,她還會跟兩個兒子討論。

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何江上初中後,母親將家裡的所有錢都交給大兒子何江來管理。

"因為農村孩子就要學會早當家,所以我把家裡的收入都交給他來分配安排。"或許,就是母親這般樸素的觀念促成了何江從小獨立自主的個性。

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後記

孩子成功的背後,總有一個穩定有愛的家庭和教育有方的家長。很多父母,出生貧寒,沒有什麼心靈雞湯,沒有所謂的成功學,他們專注家庭,踏踏實實用自己一雙手支撐起整個家,他們給孩子最堅定的愛和陪伴,並以最質樸的方式傳達對"勤奮出天才"的篤定。

"寒門難出貴子"在這個時代似乎已成共識。的確,比起城市裡的孩子,農村小孩缺少很多優質的教育資源,當城裡的父母為孩子"擇校"、學區房、補習班頭疼腦熱之時,新聞卻提醒著我們:四川某偏遠山區,孩子上學還要爬800米的懸崖......

低產階級的父母,你拿什麼讓孩子逆襲?

可這一切都不是限制他們追求夢想的理由。今天我們依舊能看到很多何江這樣的人用行動打破這個社會的"規則",他們把吃苦、奮鬥、付出看作是生存的必然,並以頑強的耐力戰勝困難,從貧瘠的原生家庭走向更開闊的世界。

小查理和何江讓我們相信"美國夢"的存在,讓我們相信,即使階層固化,即使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普通人甚至貧寒子弟,依舊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決心,實現人生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