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觀後感:人生沒有範本,活成不可複製就好

《波西米亞狂想曲》觀後感:人生沒有範本,活成不可複製就好

非專業的影評人,只以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去分享看過的每一部電影。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是《波西米亞狂想曲》。

我不是皇后樂隊的粉絲,也基本不會唱皇后樂隊的任何作品,甚至於我也不太喜歡搖滾。

但是,我聽了他們的很多作品。特別是一首《we will rock you》,最多的時間一天聽將近幾百次。

我聽他們的作品,並非為了致獲經典,也非為了領悟人生,只是為了打非洲鼓。

教初入門的新手來做練習,這首《we will rock you》再合適不過了。除了最後30秒彈奏的吉他獨奏外,整首歌曲使用跺腳和拍手作為音樂節拍。

這首歌的互動標準動作應該兩次拍手一次跺腳。在教鼓課入門的時候,可以把其改為“咚、噠、咚咚、噠”這樣簡單的節奏來。區別是剛開始上幾節課的小孩子或者拿著八寸(及以下)鼓的用單手來打,成年人或者鼓大一些的,用雙手來打這個節奏。再配上手鈴或者腳鈴(這取決於學員是打算手舞還是足蹈),這陣式看著比打《小星星》、《小毛驢》和《小寶貝》要炫酷多了。如果旁邊有把吉他彈著和絃配合一下,那更是令初學者有種“演唱會”的滿足感。

琴行從早上九點鐘開門,一直到晚上九點鐘。不管是有沒有學生來上課,都在放著這首歌。有時候是學生在打著這樣的節奏練習的,有時候是老師坐在門口打著鼓招攬學生,也有時候只是周圍其他的商戶甚至於路過的任何一個有興趣的人。

和著《we will rock you》這首歌的音樂,打著最基本的節奏——“咚、噠、咚咚、噠”,重複再重複。

反反覆覆,這樣一個假期結束了。

我甚至於分不清楚,到底聽了多少次這首歌。只是聽到這首歌,本能想要擺出擊鼓的動作。

看《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兩隻手不安份地敲著前面的座位,直到前排的觀眾回頭似乎瞪了我一眼,我才意識到什麼,又改去敲自己的腿。

《波西米亞狂想曲》觀後感:人生沒有範本,活成不可複製就好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對這個樂隊不能說一無所知,也是所知極其有限。或者說,我對這個樂隊的瞭解只是限於“視覺”的層面上——他們有很個性的裝束,也有著與眾不同的舞臺風格,以及帥氣極了的鼓手。

這些都是流於表面的東西,就像追逐潮流的人對於“波西米亞”的定義一樣——看起來與眾不同,至少要與站在一起參加同一個活動的其他時尚人士有所區別。

沒錯,有時候,對於某些事情的定義就是這樣......非專業。

就像“波西米亞風格”被誤解一下,這首《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很長的時間裡也被誤解著。自然,它的演唱者皇后樂隊同樣被誤解著。當然,同樣被誤解的還有樂隊的主唱佛萊德·摩克瑞。

沒有真正瞭解過搖滾的人和我一樣,認為這是一種並非大眾化的流行。那些特別出名到家喻戶曉的搖滾人物則代表了叛逆者的覺醒。他們活得盡興,愛得孤獨。或者,是像我一樣平凡的人渴望的那種肆意,因為在現實中,我們羞澀又內斂。

如,看過這部電影的時候,大家在影院那種興奮,卻又不好意思表達。

也如,男主在現實中的掙扎與舞臺的傲然。

《波西米亞狂想曲》觀後感:人生沒有範本,活成不可複製就好

夢想不只是用來實現的,也是用來尋找的。對於佛萊德這樣的傳奇人物,更是如此。

電影的結局與現實相比起來,依然是更美好的。

佛萊德獲得了“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他們共同完成了那場舉世矚目的演出。光影定格的畫畫,依然有著可能,依然有著更多的想象空間。

電影中,他和愛人被自己的父母祝福了。藝術總與現實會有所區別,但是卻更能反映出內心的渴望和對某些事情的看法。

現實中,他同樣獲得了“家人”的支持......但是,所承受的壓力與折磨要比電影中更為嚴重很多。且,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對自己父母親口承認過,他的性取向及所患的是什麼病——不要說在他身處的年代,佛萊德身處一個剛從精神疾病名單裡刪除同性戀的時代。即使放到我們現在,性取向與某些疾病依然是被公眾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佛萊德把自己的經歷寫過了他的作品中,他的歌忠實記錄了他的人生。他的絕望,並非因為他一無所有,而是他擁有一切卻依然孤獨。他所處事業巔峰為他帶來的歡樂與矚目,他“認識”自己,掙扎著面對內心,他受備折磨,卻又沒有放棄。他的悲傷,他痛苦,但是沒有失掉他的幽默感。

《波西米亞狂想曲》觀後感:人生沒有範本,活成不可複製就好

皇后樂隊的成員,都視彼此為家人,整個樂隊就是一個家。

家人之間除了認可彼此之外,難免也會有一些衝突與爭吵。正如電影中所表現的那樣,這個“家”也發生過一些並不太令人完全愉快的事情,也差一點解散。但是,最後,他們依然選擇彼此,包括面對佛萊德所經受的那些糟糕的狀況與問題。

電影中對於佛萊德病情的問題做了一些處理。實際上,他對隊友告知病情要比電影中的時間晚。也就是說,這部電影中,有些情節的發生時間與現實並不完全一致。但是這並不影響觀影體驗,更不會影響到觀眾對佛萊德的理解——並非同情,因為他從來不需要別人同情。

不管還是電影中,還是現實中,佛萊德在確認自己的病情之後,並沒有再特別談論這個問題。而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多的音樂創作上。他在自己去世前一天向全世界宣佈了患病情況。之前極力隱瞞並非只是為了他的名譽,而是擔心引起恐慌令身邊的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令樂隊成員、家人會陷入麻煩當中。佛萊德去世後,皇后樂隊依然演出至今。不過,電影裡並沒有拍出來這些情節。

另,這部電影在內地上映的版本刪減了一些鏡頭。這也恰恰說明了,當年佛萊德的某些想法和顧慮是對的。

不做太多劇透了,期待大家看看這部電影,我們一起分享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