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卻讓這位“貴漂”驚喜不已!

奇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卻讓這位“貴漂”驚喜不已!

【新貴漂•追夢人】楊彝華:用小菌傘為貧困群眾撐起一片天

2019年3月14日,貴州省“三區”科技人員專項計劃2018年度第二批(食用菌高產栽培、採後處理與加工)培訓班迎來了第四天的培訓,貴州科學院食用菌團隊領銜人楊彝華研究員為學員開展了題為“貴州野生菌保育及資源開發利用”的專題講座。

楊彝華圍繞貴州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結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向學員們傳授了野生菌資源調查及保護、塊菌仿野生栽培、林下資源現狀和野生菌產業前景等方面的知識。

這位在講座上侃侃而談的專家,是貴州省生物研究所三級研究員,中國菌物學會終身會員。獲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雲南省技術創新人才”等榮譽稱號。


奇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卻讓這位“貴漂”驚喜不已!

楊彝華在山中觀察菌類的生長情況(受訪者供圖)

曾任雲南楚雄州林業科學研究所科技推广部主任的楊彝華,2018年2月,作為高層次人才被貴州科學院引進到貴州省生物研究所工作。

楊彝華曾聽說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 來到這裡,她發現正是這種自然環境,造就了得天獨厚的食用菌人工栽培和野生菌保育條件,為更好更快振興鄉村經濟,幫助群眾快速脫貧致富,人工栽培和野生菌保育並舉是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最適合最長遠之路。

楊彝華剛到單位報到,就和省產業扶貧指導小組一起前往銅仁市開展走訪調查,對20個產業扶貧發展基地進行了深入瞭解,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並積極獻計獻策。

目前,楊彝華擔任貴州省產業扶貧指導組第五組副組長、貴州省食藥用菌協會副會長。為了實現蘑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楊彝華走進貴州的大山深處,瞭解蘑菇的生長情況,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一樣。在銅仁市、黔南州和黔西南州等地,楊彝華和她的團隊建立了4000畝野生菌保育示範基地,三年內計劃推廣到50000畝,惠及群眾,惠及山林,惠及生態,惠及自然。

奇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卻讓這位“貴漂”驚喜不已!

楊彝華(右)在種植基地與工作人員交流(受訪者供圖)

為把野生菌培育成大山深處脫貧致富的經濟增長點,食用菌產業扶貧的新亮點,到貴州不到一年時間,楊彝華帶著團隊與合作企業讓5000多位村民進入了蘑菇世界,參加蘑菇栽培的技術講座。3000多位村民與蘑菇相伴,人均年收入超過8000元,帶動1000多戶貧困戶脫貧。(向穎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