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甘肃省2018年度18个贫困县摘帽退出公示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和《甘肃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甘肃省贫困县退出验收核查办法(试行)》、《甘肃省2018年贫困县退出验收核查工作方案》等有关规定,我省2018年拟摘帽退出的榆中县、永登县、武山县、甘谷县、玉门市、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华亭市、平川区、景泰县、成县、徽县、卓尼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和夏河县等18个贫困县,经过县级自评申请、市级初审、省级行业部门核查认定督导和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等退出程序,退出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贫困县退出标准,拟退出贫困县序列。按照贫困县退出规定程序,经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专题会研究同意,现面向社会公示,自2019年4月16日至22日(共5个工作日),广泛接受全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异议,均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实名反映。如无异议,将按有关程序审定批准。地址:兰州市城关区皋兰路29号606室邮编:730030电话:0931-8894113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2019年4月16日

多年来

陇南把脱贫攻坚放在重中之重

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财

合力攻坚,精准对标,精准发力

走出了片区扶贫、产业扶贫

电商扶贫、金融扶贫

旅游扶贫、社会扶贫的

陇南扶贫新路子

▼▼▼

决战脱贫 筑梦小康

——成县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成县,地处甘肃东南部,属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截至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5.47%降至8.74%,剩余贫困村93个,贫困人口1.41万人。

按照全省贫困县区脱贫退出的任务安排,成县紧盯鸡峰、二郎两个特困片区,聚焦全县104个贫困村,瞄准141个非贫困村,打出制度、政策、资金、项目“组合拳”,形成了全民作战、多层次投入、多点位突破的脱贫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成县实际、顺应群众期盼的扶贫开发之路。

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成县县城新貌 吴庭栋 摄

向上滑动阅览

基础设施换新颜

十八大以来,成县紧盯制约发展短板,先从基础设施入手,全力攻坚,通过持续发力,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通村道路、宽带网络、动力电全覆盖。今年共整合筹措资金5.5亿元,共完成危房改造1482户、易地扶贫搬迁1183户。投资1.22亿元,实施农村安全人饮提升改造工程2.07万户,解决了8.0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升了全县农村安全饮水质量。在集中开展的“一拆三改两化”专项行动中,落实奖补资金677万元,累计拆除危旧房5816户15789间,全面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美化亮化工程,彻底解决了“5·12”地震灾后重建以来农村脏乱差的痼疾。

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成县城关镇柳垭村阴坡易地搬迁安置点。 刘 敏 摄

如今的成县,已彻底摆脱了“路难行”的落后现状,全县先后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245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市级环境整洁村16个,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大幅度提速。

多措拓宽增收路

产业不兴,扶贫成空。2018年,成县以产业突破为抓手,多措并举拓宽增收路子。以“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为核心,整合涉农资金1.79亿元,大力扶持到村到户产业,累计为贫困群众发放仔猪8068头、仔鸡22.9万只、中蜂1.3万箱,发展中药材9660亩,栽植核桃、花椒、大樱桃近千亩,惠及贫困群众2.7万户。投入带贫资金7805.61万元,全部注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全县9725户贫困户实现分红收入781万元。整合资金1295万元帮助104个贫困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向141个非贫困村一次性安排资金745万元,实现了全县245个村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万元的目标。依托“三变”改革,投入扶持发展资金1020万元,实现土地资源变资产5833亩、资金变股金7187.7万元,农民变股东9725户。同时,随着一个个扶贫车间的建成,解决了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的问题,现在很多贫困群众已经变成了车间工人。

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成县鸡峰镇西山村村民在采摘香菇。 吴庭栋 摄

电商兴起,紧抓机遇。成县依托纯天然无污染农特产品,率先尝试电商助推脱贫,探索出了网店、平台、就业、信息四条电商带贫渠道。全县共开办各类网店、微店1127家,网店与贫困户通过签订带贫协议,帮助贫困群众销售近3800万元的农特产品,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85元,直接带动就业1.2万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甘肃厂坝公司、红川酒业等127户重点企业拿出“真金白银”,走进贫困山乡,给特殊困难群体修房子、买家具,累计捐助现金和物资共654万元。一股股汇聚的暖流,使结对帮扶的876户2402人,实现了脱贫脱困。

▲近年来,成县通过打造芍药谷、郁金香园、油用牡丹基地等花卉旅游路线,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吴庭栋 摄

成县城阳,山海情深。在深化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过程中,成县与青岛市城阳区扎实推进落实东西部人才、企业、资金、项目等各项帮扶措施。青岛市、城阳区给予成县帮扶资金3390万元,帮扶物资折合现金290万元。与此同时,具有世界一流萃取技术的青岛利和萃取公司也顺利落地成县。

织就民生保障网

惠泽以民,润之以政。成县统筹抓好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不断提升社会服务保障能力。

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成县兴茂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举行“三变”改革股份分红大会。 吴庭栋 摄

截至目前,全县有兜底保障对象4285户9968人,做到了应保尽保。累计落实教育扶贫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等1.12亿元。全力改善贫困乡镇和贫困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减少因学返贫,教育脱贫验收指标达到了行业验收标准。建立“一人一策”健康帮扶管理卡,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门诊慢性特殊病报销及送医上门、一站式救助结算、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诊治后付费等优惠政策,全力保障健康扶贫措施达标验收。结合对年老体弱、重度残疾等特殊群众的大排摸、大走访活动,做到了脱贫兜底不留一户、不漏一人、应兜尽兜。为解决“三无”人员的增收问题,在市上下达2700名公益性岗位指标的基础上,另外增加公益性岗位343个,有效保障了全县3043名无业可从、无法外出、无力脱贫人员增收。

精神扶贫激活力

“扶智”“扶志”双管齐下。成县全面开展“孝老敬亲弘扬传统美德”“倡孝道、除陋习、促文明”等一系列精神扶贫行动。借助村规民约教化、文化扶贫助力、知恩感恩教育,在全县村文化阵地和乡村道路两旁制作脱贫攻坚宣传栏1000余块。团县委、县妇联、文体、科技、卫生等单位也不甘落后,依托政策支持,全力帮助农村群众提升自身能力,改变贫困现状,进一步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信心。同时,成县共安排各类培训资金400多万元,专门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及电商能手1万余人。全县有组织输出劳务创收达到5亿多元。

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在成县庆祝建党97周年暨“双十双百”争创活动表彰大会上,5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00名优秀共产党员、5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6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和40名选派到村任职优秀第一书记受到表彰。 吴庭栋 摄

一个个难题得以破解,一张张笑脸绽放的背后,是无数党员干部夙夜在公、苦干实干的坚守与奋斗。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脱贫攻坚,这既是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共产党人的铿锵誓言,当精准扶贫的巨笔在成州大地上豪迈书写时,一个崭新的成县,正展现在全县全市人民的面前。

(记者/张平良 吴庭栋)

决战贫困 圆梦小康

——徽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徽县位于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全县辖15个乡镇,213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8万人。是秦巴山片区特困县和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之一。2013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9万户4.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3.06%。

近年来,徽县县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战略思想和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顺应民生期盼、增进人民福祉,以敢死拼命的精神、壮士断腕的决心,吹响与全省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嘹亮号角,打响了一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脱贫攻坚战。


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大河店镇大地坝易地扶贫点。

向上滑动阅览

咬定目标齐参战

徽县县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围绕2018年整县“脱贫摘帽”目标,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七个一批”的精准脱贫要求,确立了“夯基础、兴产业、补短板、破难题、真帮扶”的工作思路,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以敢死拼命的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麻沿河镇糜岭村苗木产业。

围绕目标定方向,聚焦短板定措施,徽县精心谋划、精准施策,成立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挂帅主抓,8名县级领导分别负责综合协调、联乡抓点、任务指标落实、数据信息管理、档案资料管理、驻村帮扶、督查检查、宣传报道等8个专责小组,建立“日暗访、周调度、月推进、季通报”工作制度。县、乡、村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形成了“县有指挥部、镇有作战团、村有帮扶队、户有联系人”的脱贫攻坚作战指挥体系。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起来,勇当脱贫决战“冲锋队”;镇村干部扎根一线,制订路线图、明确时间表,争做脱贫致富“带头人”;各级帮扶干部联村帮户,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算,当好破解难题的“主攻手”;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实现村企结对共建奔小康。与此同时,“万名人大代表助力脱贫攻坚”“政协委员助推精准扶贫”、胶州市东西扶贫协作同时发力,唱响了脱贫攻坚合奏曲。

改善民生夯基础

让人民群众满意,是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徽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整合项目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饮水、上学、就医等民生问题。

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江洛镇街市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8.78亿元,完成危旧房改造9698户,圆了贫困群众“安居梦”;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931处,全县饮水安全农户比例达到100%,户户吃上“放心水”;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233公里,全县213个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完成电网升级91处,实现贫困村动力电全覆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672户,入住率达到99.6%,同时,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步跟进,实现了贫困村水电路村村通,卫生室、文化室、党建室全覆盖。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徽县实施“一拆二改三清四化”(拆除危房,改厕、改圈,清理乱堆、乱倒、乱排,硬化巷道、美化庭院、绿化村庄、净化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改善村容村貌,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徽县采取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精神扶贫,大力开展劳务培训,加大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移风易俗主题教育,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淡了,开始一门心思“脱贫”奔“富路”。

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徽县三泉村建成217亩花卉观光基地,种植14种观赏灌木以及8个品种的草本花卉。

为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徽县优先发展教育,落实惠民政策,实现贫困村学前教育全覆盖。在群众就医方面,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和3000元兜底报销等扶贫政策,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同时加大政策兜底力度,做到“应保尽保”,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难有所帮,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发展产业铺富路

徽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创新实施了“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1”就是全县每一个行政村至少确定一项特色产业;“2”就是县财政为每一个行政村平均安排20万元资金引导产业发展;“3”就是每村至少创办一个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个电商示范店,创建一个特色品牌。“百”就是以扶贫资金为杠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动员群众积极参股,每村撬动民间资本投入100万元以上;“千”就是以产业脱贫为导向,确保贫困户每年实现人均增收千元以上;“万”就是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银杏树镇订单辣椒收购仓储基地的员工正在收购辣椒。

为了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县上投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建立“合作社控股+村集体持股+群众参股+贫困户配股”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劳务入股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全县苗木繁育、畜牧养殖、林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中蜂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27.06万亩,产值达18.84亿元。

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将“分散生产”转变为“合作经营”,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培育了经营主体、调整了产业结构,更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扶贫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全县10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3.5万户10.59万人参与发展,实现了贫困人口全覆盖。近两年,已有3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分红,分红总额7015万元,其中,贫困户分红2269.5万元,村集体分红843万元。全县213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035亿元,贫困村积累达到1892.7万元。

与此同时,徽县坚持走“电商扶贫”新路子,集中发展以农特产品销售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全县1545家电商网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让自然景观、文化底蕴等资源融入旅游产业开发,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

公示!甘肃18个贫困县拟摘帽退出,陇南两县位列其中

▲江洛镇顺合果仁厂“扶贫车间”的工人正在挑拣松子。

数载辛勤耕耘,喜结丰硕成果。目前,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4.2万人降至1426人,累计减贫4.0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6%,89个村达到退出标准,全县“脱贫摘帽”的目标基本实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徽县这块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沐浴着新时代改革的东风,22万金徽儿女定将勇往直前,向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共筑中国梦,创造新辉煌。

(记者/李文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