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甘肅省2018年度18個貧困縣摘帽退出公示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國務院扶貧辦《關於〈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和《甘肅省精準脫貧驗收標準及認定程序》、《甘肅省貧困縣退出驗收核查辦法(試行)》、《甘肅省2018年貧困縣退出驗收核查工作方案》等有關規定,我省2018年擬摘帽退出的榆中縣、永登縣、武山縣、甘谷縣、玉門市、涇川縣、崇信縣、靈臺縣、華亭市、平川區、景泰縣、成縣、徽縣、卓尼縣、迭部縣、瑪曲縣、碌曲縣和夏河縣等18個貧困縣,經過縣級自評申請、市級初審、省級行業部門核查認定督導和第三方專項評估檢查等退出程序,退出指標符合國家規定的貧困縣退出標準,擬退出貧困縣序列。按照貧困縣退出規定程序,經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專題會研究同意,現面向社會公示,自2019年4月16日至22日(共5個工作日),廣泛接受全省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監督。任何單位和個人如有異議,均可通過來信、來電、來訪等形式,向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實名反映。如無異議,將按有關程序審定批准。地址:蘭州市城關區皋蘭路29號606室郵編:730030電話:0931-8894113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2019年4月16日

多年來

隴南把脫貧攻堅放在重中之重

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財

合力攻堅,精準對標,精準發力

走出了片區扶貧、產業扶貧

電商扶貧、金融扶貧

旅遊扶貧、社會扶貧的

隴南扶貧新路子

▼▼▼

決戰脫貧 築夢小康

——成縣2018年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成縣,地處甘肅東南部,屬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是全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截至2017年底,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25.47%降至8.74%,剩餘貧困村93個,貧困人口1.41萬人。

按照全省貧困縣區脫貧退出的任務安排,成縣緊盯雞峰、二郎兩個特困片區,聚焦全縣104個貧困村,瞄準141個非貧困村,打出制度、政策、資金、項目“組合拳”,形成了全民作戰、多層次投入、多點位突破的脫貧態勢,走出了一條符合成縣實際、順應群眾期盼的扶貧開發之路。

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成縣縣城新貌 吳庭棟 攝

向上滑動閱覽

基礎設施換新顏

十八大以來,成縣緊盯制約發展短板,先從基礎設施入手,全力攻堅,通過持續發力,2015年在全市範圍內率先實現通村道路、寬帶網絡、動力電全覆蓋。今年共整合籌措資金5.5億元,共完成危房改造1482戶、易地扶貧搬遷1183戶。投資1.22億元,實施農村安全人飲提升改造工程2.07萬戶,解決了8.04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提升了全縣農村安全飲水質量。在集中開展的“一拆三改兩化”專項行動中,落實獎補資金677萬元,累計拆除危舊房5816戶15789間,全面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美化亮化工程,徹底解決了“5·12”地震災後重建以來農村髒亂差的痼疾。

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成縣城關鎮柳埡村陰坡易地搬遷安置點。 劉 敏 攝

如今的成縣,已徹底擺脫了“路難行”的落後現狀,全縣先後建成生態文明新農村245個,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4個、市級環境整潔村16個,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大幅度提速。

多措拓寬增收路

產業不興,扶貧成空。2018年,成縣以產業突破為抓手,多措並舉拓寬增收路子。以“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為核心,整合涉農資金1.79億元,大力扶持到村到戶產業,累計為貧困群眾發放仔豬8068頭、仔雞22.9萬隻、中蜂1.3萬箱,發展中藥材9660畝,栽植核桃、花椒、大櫻桃近千畝,惠及貧困群眾2.7萬戶。投入帶貧資金7805.61萬元,全部注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讓全縣9725戶貧困戶實現分紅收入781萬元。整合資金1295萬元幫助104個貧困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向141個非貧困村一次性安排資金745萬元,實現了全縣245個村村村有集體經濟收入,每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萬元的目標。依託“三變”改革,投入扶持發展資金1020萬元,實現土地資源變資產5833畝、資金變股金7187.7萬元,農民變股東9725戶。同時,隨著一個個扶貧車間的建成,解決了貧困群眾就近就業的問題,現在很多貧困群眾已經變成了車間工人。

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成縣雞峰鎮西山村村民在採摘香菇。 吳庭棟 攝

電商興起,緊抓機遇。成縣依託純天然無汙染農特產品,率先嚐試電商助推脫貧,探索出了網店、平臺、就業、信息四條電商帶貧渠道。全縣共開辦各類網店、微店1127家,網店與貧困戶通過簽訂帶貧協議,幫助貧困群眾銷售近3800萬元的農特產品,實現貧困人口人均增收685元,直接帶動就業1.2萬人。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甘肅廠壩公司、紅川酒業等127戶重點企業拿出“真金白銀”,走進貧困山鄉,給特殊困難群體修房子、買傢俱,累計捐助現金和物資共654萬元。一股股匯聚的暖流,使結對幫扶的876戶2402人,實現了脫貧脫困。

▲近年來,成縣通過打造芍藥谷、鬱金香園、油用牡丹基地等花卉旅遊路線,大力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吳庭棟 攝

成縣城陽,山海情深。在深化對接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過程中,成縣與青島市城陽區紮實推進落實東西部人才、企業、資金、項目等各項幫扶措施。青島市、城陽區給予成縣幫扶資金3390萬元,幫扶物資摺合現金290萬元。與此同時,具有世界一流萃取技術的青島利和萃取公司也順利落地成縣。

織就民生保障網

惠澤以民,潤之以政。成縣統籌抓好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各項民生事業,不斷提升社會服務保障能力。

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成縣興茂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舉行“三變”改革股份分紅大會。 吳庭棟 攝

截至目前,全縣有兜底保障對象4285戶9968人,做到了應保盡保。累計落實教育扶貧補助、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農村寄宿生生活補助等1.12億元。全力改善貧困鄉鎮和貧困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最大程度減少因學返貧,教育脫貧驗收指標達到了行業驗收標準。建立“一人一策”健康幫扶管理卡,全面落實家庭醫生簽約、門診慢性特殊病報銷及送醫上門、一站式救助結算、建檔立卡貧困戶先診治後付費等優惠政策,全力保障健康扶貧措施達標驗收。結合對年老體弱、重度殘疾等特殊群眾的大排摸、大走訪活動,做到了脫貧兜底不留一戶、不漏一人、應兜盡兜。為解決“三無”人員的增收問題,在市上下達2700名公益性崗位指標的基礎上,另外增加公益性崗位343個,有效保障了全縣3043名無業可從、無法外出、無力脫貧人員增收。

精神扶貧激活力

“扶智”“扶志”雙管齊下。成縣全面開展“孝老敬親弘揚傳統美德”“倡孝道、除陋習、促文明”等一系列精神扶貧行動。藉助村規民約教化、文化扶貧助力、知恩感恩教育,在全縣村文化陣地和鄉村道路兩旁製作脫貧攻堅宣傳欄1000餘塊。團縣委、縣婦聯、文體、科技、衛生等單位也不甘落後,依託政策支持,全力幫助農村群眾提升自身能力,改變貧困現狀,進一步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決心、信心。同時,成縣共安排各類培訓資金400多萬元,專門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及電商能手1萬餘人。全縣有組織輸出勞務創收達到5億多元。

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在成縣慶祝建黨97週年暨“雙十雙百”爭創活動表彰大會上,50個先進基層黨組織、100名優秀共產黨員、50名優秀黨務工作者、60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和40名選派到村任職優秀第一書記受到表彰。 吳庭棟 攝

一個個難題得以破解,一張張笑臉綻放的背後,是無數黨員幹部夙夜在公、苦幹實幹的堅守與奮鬥。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脫貧攻堅,這既是習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也是共產黨人的鏗鏘誓言,當精準扶貧的巨筆在成州大地上豪邁書寫時,一個嶄新的成縣,正展現在全縣全市人民的面前。

(記者/張平良 吳庭棟)

決戰貧困 圓夢小康

——徽縣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徽縣位於西秦嶺南麓、嘉陵江上游,全縣轄15個鄉鎮,213個行政村,總人口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68萬人。是秦巴山片區特困縣和全省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之一。2013年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村9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9萬戶4.2萬人,貧困發生率為23.06%。

近年來,徽縣縣委、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重要戰略思想和中央、省市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大決策部署,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順應民生期盼、增進人民福祉,以敢死拼命的精神、壯士斷腕的決心,吹響與全省全國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嘹亮號角,打響了一場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脫貧攻堅戰。


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大河店鎮大地壩易地扶貧點。

向上滑動閱覽

咬定目標齊參戰

徽縣縣委、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圍繞2018年整縣“脫貧摘帽”目標,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和“七個一批”的精準脫貧要求,確立了“夯基礎、興產業、補短板、破難題、真幫扶”的工作思路,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以敢死拼命的精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麻沿河鎮糜嶺村苗木產業。

圍繞目標定方向,聚焦短板定措施,徽縣精心謀劃、精準施策,成立全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縣委書記掛帥主抓,8名縣級領導分別負責綜合協調、聯鄉抓點、任務指標落實、數據信息管理、檔案資料管理、駐村幫扶、督查檢查、宣傳報道等8個專責小組,建立“日暗訪、周調度、月推進、季通報”工作制度。縣、鄉、村逐級簽訂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形成了“縣有指揮部、鎮有作戰團、村有幫扶隊、戶有聯繫人”的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體系。全縣各級黨組織帶領黨員幹部積極行動起來,勇當脫貧決戰“衝鋒隊”;鎮村幹部紮根一線,制訂路線圖、明確時間表,爭做脫貧致富“帶頭人”;各級幫扶幹部聯村幫戶,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幫著群眾算,當好破解難題的“主攻手”;民營企業與貧困村結對幫扶,實現村企結對共建奔小康。與此同時,“萬名人大代表助力脫貧攻堅”“政協委員助推精準扶貧”、膠州市東西扶貧協作同時發力,唱響了脫貧攻堅合奏曲。

改善民生夯基礎

讓人民群眾滿意,是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徽縣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整合項目資源,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解決貧困群眾住房、飲水、上學、就醫等民生問題。

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江洛鎮街市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全縣累計投入扶貧資金8.78億元,完成危舊房改造9698戶,圓了貧困群眾“安居夢”;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項目931處,全縣飲水安全農戶比例達到100%,戶戶吃上“放心水”;完成建制村通暢工程1233公里,全縣213個行政村通暢率達到100%;完成電網升級91處,實現貧困村動力電全覆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群眾672戶,入住率達到99.6%,同時,貧困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同步跟進,實現了貧困村水電路村村通,衛生室、文化室、黨建室全覆蓋。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徽縣實施“一拆二改三清四化”(拆除危房,改廁、改圈,清理亂堆、亂倒、亂排,硬化巷道、美化庭院、綠化村莊、淨化環境)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工程,改善村容村貌,營造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

徽縣採取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的方式推進精神扶貧,大力開展勞務培訓,加大勞務輸轉組織化程度。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移風易俗主題教育,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淡了,開始一門心思“脫貧”奔“富路”。

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徽縣三泉村建成217畝花卉觀光基地,種植14種觀賞灌木以及8個品種的草本花卉。

為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徽縣優先發展教育,落實惠民政策,實現貧困村學前教育全覆蓋。在群眾就醫方面,全面落實“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和3000元兜底報銷等扶貧政策,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同時加大政策兜底力度,做到“應保盡保”,真正實現了學有所教、病有所醫、難有所幫,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紅利”。

發展產業鋪富路

徽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創新實施了“123帶動百千萬”產業扶貧工程,讓貧困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

“1”就是全縣每一個行政村至少確定一項特色產業;“2”就是縣財政為每一個行政村平均安排20萬元資金引導產業發展;“3”就是每村至少創辦一個有實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一個電商示範店,創建一個特色品牌。“百”就是以扶貧資金為槓桿,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平臺,動員群眾積極參股,每村撬動民間資本投入100萬元以上;“千”就是以產業脫貧為導向,確保貧困戶每年實現人均增收千元以上;“萬”就是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力爭到202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萬元以上。

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銀杏樹鎮訂單辣椒收購倉儲基地的員工正在收購辣椒。

為了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縣上投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導龍頭企業、產業大戶建立“合作社控股+村集體持股+群眾參股+貧困戶配股”模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群眾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技術入股、勞務入股等方式入股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全縣苗木繁育、畜牧養殖、林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中蜂等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27.06萬畝,產值達18.84億元。

以“三變”改革為契機,將“分散生產”轉變為“合作經營”,既盤活了閒置資源、培育了經營主體、調整了產業結構,更有效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和村集體經濟的不斷髮展壯大,實現了扶貧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全縣105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3.5萬戶10.59萬人參與發展,實現了貧困人口全覆蓋。近兩年,已有35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分紅,分紅總額7015萬元,其中,貧困戶分紅2269.5萬元,村集體分紅843萬元。全縣213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1.035億元,貧困村積累達到1892.7萬元。

與此同時,徽縣堅持走“電商扶貧”新路子,集中發展以農特產品銷售為核心的電子商務,全縣1545家電商網店累計實現銷售收入5.4億元。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切入點,大力發展全域旅遊,讓自然景觀、文化底蘊等資源融入旅遊產業開發,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子。

公示!甘肅18個貧困縣擬摘帽退出,隴南兩縣位列其中

▲江洛鎮順合果仁廠“扶貧車間”的工人正在挑揀松子。

數載辛勤耕耘,喜結豐碩成果。目前,全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4.2萬人降至1426人,累計減貧4.06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76%,89個村達到退出標準,全縣“脫貧摘帽”的目標基本實現。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徽縣這塊充滿希望的熱土上,沐浴著新時代改革的東風,22萬金徽兒女定將勇往直前,向與全省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共築中國夢,創造新輝煌。

(記者/李文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