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2019年4月15日,当地时间下午18:50分,著名哥特式教堂建筑巴黎圣母院失火。

尽管消防员尽快赶到现场,但由于建筑过高,水柱无法到达,火情迅速蔓延。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出现在中国的地平线上时,这座著名建筑已经烧得几乎只剩框架了。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醒来得知噩耗的人们痛心疾首。

提起这座建筑,大概没人会觉得陌生。

作为法国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最早建于12世纪,经著名文豪雨果的同名作品发扬光大。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哪怕是对欧洲文化不大感兴趣的朋友,至少也在“中小学必读书目”中见过这个名字。

灾难发生,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为这一“全人类的损失”悲痛不已。

各国政要纷纷向法国人民致哀。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然而在微博上,另一个熟悉的名字被不断提起——

“万园之园”圆明园。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一种论调不断在相关内容的评论区内出现:

“烧得好,报了圆明园的仇!”

“光知道可惜巴黎圣母院,谁还记得圆明园?!”

“当年火烧圆明园,现在圣母院着火,天道好轮回!”

看到法国文化的象征被烈火烧毁,许多人不禁想到了曾有过相同遭遇的圆明园。

毕竟,早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上,我们就曾学过《火烧圆明园》(又名《圆明园的毁灭》)。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课文中用沉痛的口吻讲述了圆明园的遭遇: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课后,老师还会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要我们学这篇文章。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增强民族自豪感。

到了初中,我们又在历史课中见到了这一幕。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按照课本的表述,我们学习了圆明园是如何被烧毁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

法国文豪雨果说: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


这样一座恢弘瑰丽的传奇建筑,就这样毁在英法联军手里。

小时候学到这一课,我相信所有人心中都充满了愤恨和痛惜。

下面这张照片,我们大概都不陌生。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断裂的罗马柱,坍塌的大水法,记录着我们民族曾经的荣耀和屈辱。

“圆明园”这个词,已经和民族伤痛紧紧联系在一起。

微博上,一句评论被大量转发:

“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的毁坏都是人类浩劫,区别在于一个是没用心保护,一个是没能力保护。”

“万园之园”的毁坏,当然是世界文化的损失; 火烧圆明园,也当然是不可原谅的罪行。

但这座东方殿堂的损毁,是否真的仅是“没能力保护”这么简单呢?

提起圆明园,我们能想到的似乎只有皇家园林,和列强暴行。

至于其他的细节,大多数人都知之甚少。

“圆明园到底是怎么被损毁的?”

以及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我相信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对圆明园的基本了解都是来自中学历史课。

但教材上的寥寥几句,似乎并不能完整还原整段历史。

把目光投向百年之前,我们会发现,同样是官方修订的历史课本,对这段历史却有不同的记载。

1912年,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庆年编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写道:

奕訢开门延入,而前此与巴夏礼同执见羁狱中者,比释放时,已监毙至十余人,盖中国尔时监狱之黑暗,及管理之无状,举为泰西人所未闻睹。

英人检遗骸,验刑具,咸大愤,复扰海淀,火三日夜不绝,扬言将犯禁城。

大意就是说,和一个叫巴夏礼的人同时被关到监狱里的人,已经死了十多个。

英国人收敛使者尸体后,火烧圆明园,并扬言要进犯紫禁城。

这似乎和我们学过的版本不太一样?

“恭亲王”奕訢我们不陌生,道光第六子,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

但“巴夏礼”是谁?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英国特使巴夏礼


这就涉及到导致“火烧圆明园” 的直接原因:清政府囚禁英国谈判团事件。

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领一支舰队从天津北塘登陆进京,与清政府谈判。

因驻华公使巴夏礼拒绝行跪拜礼,清政府将英使团一行39人扣押。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巴夏礼和驻华专使额尔金的秘书被关押在刑部大牢,其余37人就被关在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不久之后,清军在八里桥战役中失败,咸丰皇帝仓皇出逃,这些使臣就被捆绑着遗忘在关押地中。

1860年10月,在英方的持续施压下,清政府将俘虏的使臣归还给英国。

然而这时39人的使臣团中,仅有19人生还。

其中一位《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变成了七到八块。

后来的幸存者回忆:

《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第四天死去,尸体在牢房里放置三天,后被扔到野地里,让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他看着手上的蛆虫满身蔓延,精神错乱,大叫三天,死去;一位法国犯人,蛆虫进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疯了……


10月14日,英国专使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作为对清政府虐杀使团的报复。

他在北京张贴告示,公开宣告要火烧圆明园,告示内容如下: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之行为,即不能逃其所应受之责任与刑罚也。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言及违反合约起见,决于十八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举动,人民既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一惩之也。”


概括一下,就是官府有罪,不伤百姓。

10月17日,联军司令部下达命令,士兵可以随意入园抢劫(此前也有抢掠行为)。

10月18日,英国第一步兵师米其儿骑兵团在圆明园中各处纵火,同时焚烧了静明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

这里,清人汪康年在《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中记录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邻近乡民及海淀贫氓,纷至沓来,与在营华役互语,华役携有梯,遂架以登,络绎越墙而入。

为驱逐此类华人,复鸣号传令,整齐队伍。军队尚未齐列,复传令纵火。检视各军并无火器,惟有水桶水锅而已。

“于是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一俟纵火之命下,即可施其技矣。”

划重点:

一、海淀区的大量乡民和工人赶来圆明园,参与抢掠。

二、联军没有火种,是海淀地区的贫民积极借出火具,在民众的帮助下,火烧圆明园。

诶?这里似乎又和我们学的不一样了。

抢掠圆明园的,不光是英法联军,还有中国人自己?

没错。

这就要涉及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

“圆明园,到底是怎么毁的?”

这座艺术殿堂彻底毁灭的过程,绝非联军火烧那么简单。

它所遭受的创伤,贯穿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

清人王湘绮在《圆明园词》中记载:“夷人入京,遂至宫闱,见陈设富丽,相戒勿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

民国时期黄秋岳点评:“焚掠圆明之祸首,非英法联军,乃为海淀一带之穷旗人

。”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意思就是说,首先焚烧圆明园的并不是英法联军,而是海淀一带的穷人。

法军内部也有与之相符的记述:法方10月6日刚进入圆明园时,见到里面华贵异常,担心如果丢失东西清政府日后索赔,于是率部队退出圆明园。

今天,许多人都看到了绝望的法国人为烈火中的巴黎圣母院落泪祈祷的场景。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然而百年之前的国人,对圆明园却并没有这样的感情。

中国古代的思想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根深蒂固。

清朝以满族入主中原,入关之时犯下多处屠城罪行。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日。

在汉人百姓看来, 这些和我们眼中的圆明园一样,是无法遗忘的民族伤痕。

圆明园作为建立在苛捐杂税基础上,供皇家享乐度假的私家园林,对普通百姓来说太过遥远。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恢弘奢华的圆明园


不同于立于巴黎街头,作为人民信仰的巴黎圣母院,当时的中国人对圆明园并没有多少感情。

趁火打劫,大发一笔横财,正中不少人下怀。

附近的民众十分热衷于搜寻散落在附近的珍宝,当时甚至有民谣唱:

“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央视纪录片《圆明园》


就此,英法军队和海淀民众的焚掠,构成了圆明园的第一次创伤。

中国历史档案馆的《圆明园》中记载:“居住在圆明园周围、海淀一带的上万民众连日到圆明园抢劫。局势平息后,朝廷从当地民众手中收缴回大量文物珍宝。”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銮驾回京,圆明园曾短暂恢复元气。

据同治十二年内务府调查报告,当时园内文昌阁、魁星阁、蓬岛琼台等三十余处建筑都还保存完好。

同年,为慈禧太后贺寿,决定重修圆明园。

然而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和光绪逃亡。

混乱中,圆明园附近的清政府驻军和民众又一拥而上,将珍宝抢掠一空。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央视纪录片《圆明园》


这一次,历经光绪、同治两代修葺的圆明园荡然无存,甚至砖瓦木料都被民众搬运到附近清河镇出售。

1904年,清政府下令裁撤了圆明园的官员,附近的民众陆续搬入园区内进行耕作生产。

民众在园内平山填湖、毁林还耕,仅剩的遗址又一次遭到破坏。

1912年,清帝退位,清政府历时276年的统治宣告终结。

然而圆明园的噩梦却还没有结束,进入民国时期,园内残余的太湖石、青片石等石料多次被各地军阀搬走修建私人园林,围墙也被拆掉修路。

其余的圆明园遗物也大量被搬运到其他场所,如水木明瑟碑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等被移送燕京大学。

1928年,著名的大水法遗址被拆,将石料用于修建绥远阵亡将士墓。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到这里,已经数不清是圆明园第几次罹难了。

但圆明园的苦难仍未结束。

1960年,伴随着生产活动的开展,园内的土地多半被生产队改为田地,剩余的三孔桥等建筑相继被拆毁,连园内残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庙古树也未能幸免。

随后的文哥(故意)期间,仅存的遗迹几乎全部被毁,建筑基址和山形水系仅存轮廓。

历经百余年的摧残,圆明园如今只剩荒地,所谓“万园之园”的辉煌,只能依靠画卷和寥寥记录在脑内想象。

园内大量的珍宝,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其余的都已无处寻觅。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圆明园遗址


百年之前,圆明园首次遭到劫掠时,雨果写的那封长信,许多人都曾读过。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尽管事情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圆明园属于一个古老国度的贵族,与这位文豪毫无关系。

但雨果却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

这样建筑的存在,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百年之前,当作为东方文化象征圆明园遭受掠夺时,雨果为我们仗义执言。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今天,他心爱的巴黎圣母院遭遇同样命运时,我们却回以冷漠的嘲讽。

诚然,国家诞生之初,每个人生而具有民族性。

但这世界上总有些事物,拥有超越国家、民族、地域的,普世的价值。

比如文化,比如艺术。

反法西斯战争中,当美军准备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时,曾派人咨询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日本哪些地方有珍贵的古建筑。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梁思成在地图上画了两个圈,一个在京都,一个在奈良。

无数珍贵传统建筑因此得以保留。

直到今天,都有日本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梁思成致敬。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2009年奈良县政府树立的梁思成铜像


侵华战争中,梁思成一家面临日军的炮火,在国内四处流亡。

然而当美军地图递过来时,他丝毫没有犹豫。


巴黎圣母院,活该给圆明园陪葬?


保存至今的奈良东大寺


因为梁思成明白,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不应当为任何一任政府的罪行承担责任。

那是属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你说呢?中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