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一、流 行 與 經 典

流行,是在某一領域內,某權威性人物倡導的或新近出現的事物、觀念等被人們接受、採用,進而迅速推廣以致消失過程的普遍社會心理現象。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混亂:我們的網球科學化起步較晚, 相當多的流行觀點自然是從國外翻譯引進過來的,很多有價值的觀點都是零散而缺乏系統性,更有相當大一部分是譯者 “ 編譯 ” “ 編輯 ” ……。若是原文翻譯,譯者需既精通網球又諳熟英文翻譯之道,這樣的作品自然是佳作,超越原文觀點那是尊重作者和創作上的昇華;若與原文大相徑庭,那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經典,是古今中外各個知識領域能夠流傳於後世的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創性、奠基性的著作。比如波利泰尼網球教學視頻與書籍,之所以稱其為經典,是因為尼克一直在講生物力學和教育哲學,但我們的很多觀點卻遠離科學本質,走上了經驗的現象之路。

下面看兩個流行觀點:

1. 哪隻腳支撐,就以哪隻腳為轉軸

2. 擊球轉動時,要保持軀幹垂直

暫且擱置這兩個觀點,小編從正反手的平衡力學視角來旁敲側擊下!

二、剛 體 轉 動

剛體是指在運動中和受力作用後,形狀和大小不變,而且內部各點的相對位置不變的物體,換句話說剛體只是一種理想模型。人體是血肉之軀,簡化為剛體來理解,在實踐中一定會丟失很多東西,這就需要科學與哲學的融合來彌補。

以人體的轉軸為例,任一環節的剛體轉動都要涉及到不同轉軸,這就要從主次要矛盾角度出發看問題。

下圖是西方的一個解釋網球正反手擊球的力學模型。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根據上文的平衡理論,我們可以得出當重心垂線與支撐點重合時的轉動更容易維持平衡,藉助下圖中芭蕾動作理解下。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在網球技術中這一現象,從時間上,即使存在,存在的時間也是非常短暫;從擊球情境上看,這一現象非常少。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國內則用撥浪鼓來詮釋這一技術現象。

問題:與剛體模型相對比,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撥浪鼓這一流派的力學理論缺少雙腳的支撐點平衡關聯。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通常我們所說的轉軸應該是指軀幹(本文也贊同此觀點),腳的支撐只是次要矛盾。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下面就從有無支點的轉動平衡來看下二者之間的關係。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三、支 撐 平 衡

(一)有 支 撐 轉 動(無騰空)

在上已經探討了主輔支撐,下面看下納達爾發力前的主支撐與軀幹轉軸之間的關係。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換一個角度看下迪米的主輔支撐點轉換的瞬間情形。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下圖是從主支撐點與轉軸的垂線分維度來看二者之間的關係,二者接近時身體轉動更平衡與穩定些,反之亦然。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二)無 支 撐 轉 動(騰空)

當支撐腳蹬離地面,完成身體的轉動的身體情形,見下圖。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否定:主支撐腳藉助蹬地的反作用力離開地面,身體在動力鏈的傳導下完成轉動,這時可以肯定支撐腳應該不是轉動軸。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探索:若我們將下肢遮蓋住,看下軀幹的轉動軸,就發現轉動軸的方向是一個與擊球目的相關的動態(不斷變換方向)平衡狀態的,這與我常說的動力鏈部分環節先後制動息息先關(以後撰文詳細討論)。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再看下有支撐的轉動軸運動方向的樣態更是如此。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根據本文觀點,分析下美網亞軍Keys 的正反手擊球動作中支撐點與轉軸之間的關係。

正手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反手

支撐與轉動軸之間的那些生物力學混事兒

圖片與GIF素材取自網絡僅用於交流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