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先秦三大青銅重器聚首 後母戊鼎有一個祕密絕大多數人沒發現


中國國家博物館4月10日重新開放,匯聚了大量“鎮國之寶”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迎來三大重磅文物——後母戊鼎、子龍鼎、大盂鼎。

大盂鼎,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 鼎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千克。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器內壁鑄銘文19行291字,第一部分用較多文字說明商人縱酒是周興起和商滅亡的原因,讚揚了周代文武二王的盛德。表示康王自己要以文王為典範,告誡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作榜樣。第二部分主要是康王命盂幫助他掌管軍事和統治人民,並且賞賜給盂香酒、禮服、車馬、儀仗和奴隸1726個,並叮囑盂要恭敬辦政,莫違王命。第三部分說明盂作此寶鼎以祭祀其祖父南公 。


大盂鼎身世極為傳奇,出土後歷經左宗棠、金石收藏名家侍讀學士潘祖蔭之手。後又倖免於國民黨,埋入地底免遭日軍劫掠。1951年7月6日由潘祖蔭的孫媳潘達於捐贈給國家。

商子龍鼎傳20世紀20年代出土於河南輝縣。為商代末期的文物。其造型雄偉,是商代圓鼎中體積最大的。“子龍鼎”與“司母戊大方鼎”並列,一圓一方,堪稱商代青銅器雙璧。

據傳說,子龍鼎是在上個世紀20年代前後流傳到日本的。由此銷聲匿跡。直到2004年,日本一位企業家在大阪舉辦了一次私人藏品展,“子龍鼎”在展覽中露了面。後流入香港。最後由國家出資4800萬從香港購回。

後母戊鼎 目前已知的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重量為832.84千克,相傳上世紀30年代出土於河南安陽武官村,曾多次躲過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新中國成立後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規模宏大,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

虎身上還能看到硃紅色,當年應該很漂亮。

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一共八條魚。不過,很多人都沒有留意,其中有一條魚是與眾不同的。

對比上下兩圖,你就能發現,其中有一條魚是沒有嘴的。我不相信是漏刻的。但為什麼就那一條沒有呢,已經沒人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