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不養“懶漢”,有一種貧困戶不該扶,也扶不起

#扶貧達人在行動#在農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人,懶惰,不想幹事,等靠要思想嚴重,他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不是想著咋樣用勤勞的雙手去創造財富,從而實現脫貧致富的目的,本來能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脫貧致富,卻是想著"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樂於爭當貧困戶。這在過去,大多數人是不願說自己“窮困"的,因為窮名聲畢竟不光彩,還影響人際交往,在別人面前也抬不起頭來,誰也不甘心接受上級照顧而攤上“塌底戶"的窮名聲。而現在好多農戶卻不是這樣給自己爭氣,他們不避諱窮名聲,極力爭取去當貧困戶,進而爭取當精準扶貧戶。在微信群裡,曾熱傳著這樣一個帖子,說的是一小學生在老師留的“長大想幹什麼工作",這樣一道作文題目,赫然寫上“我要爭當一名貧困戶"的字樣,這個帖子在網絡微信群裡傳來傳去,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一個小孩子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呢?

精準扶貧不養“懶漢”,有一種貧困戶不該扶,也扶不起

究其原因,利益驅動是主因,扶貧工作做法也值得研究。正因為貧困戶是有很多照顧和待遇的,精準扶貧戶的待遇就更高些。例如:看病住院不用墊付預付款,除享受國家全部報銷外,還給護理費和生活補助費等。扶貧被少數人當成了一種福利。在"給予"面前一些人過分追求利益而忘了"志氣",扶貧工作非旦沒有激發出一些貧困戶的幹勁兒,反而得到的實惠越多越不去打拼努力了,都在想著上面又給啥東西?想著不勞而獲。因為國家給的照顧基本上夠生活了,他們不想再做過多的努力了。因而產生了依賴思想,攀比心理。這就是扶貧工作在一些地方出現的養懶漢現象。一些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缺少主動脫貧的動力。

精準扶貧不養“懶漢”,有一種貧困戶不該扶,也扶不起

那麼,扶貧工作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出現養懶漢呢?本人認為,扶貧工作應在做法上深入研究探討,應在不斷激發內生動力上下功夫。

當前,脫貧攻堅正處於衝刺的關鍵期。常言道,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懶。“志氣”何來?怎麼才能讓貧困戶政府扶上馬,自己跑起來?通過一年多的扶貧實踐,我以為首先要用有效的幫扶措施祛除貧困群眾心裡的“懶性”,真正讓扶貧政策不養“懶漢”。在鄉下我們瞭解到,國家有一項糧食直補政策,對農民種糧補帖資金,原則是誰種糧補給誰,但在下面執行時就走了樣,多數地方不是按青苗誰種田補給誰,以此激發種地者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激發農民的種田積極性,增加糧食生產的目的,為國做貢獻。而是圖省事,把糧補直接發放給土地持有者。要知道,一部分人雖持有土地經營權,但他早已進城謀生,承包地自己不經營,或發包給村裡人種著,或是乾脆荒蕪著。也照樣領著糧補,而且沾沾自喜,這種做法不但沒有起到國家發放糧食直補的應有作用,反而養了懶漢,挺好的政策讓某些人鑽了空了,這不就是養懶漢的做法嗎?其實只要嚴格按照國家政策執行,誰種田補給誰這才合情合理。

精準扶貧不養“懶漢”,有一種貧困戶不該扶,也扶不起

再說扶貧要扶志,這句話確實不錯,扶貧工作中如果只是給予,沒有把人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那是永遠扶不起來的。農村就句農言,叫做“死狗扶不上牆頭",更形象更生動地說明了問題,給你一隻雞,你若餵養好,讓雞產蛋,蛋再孵雞,這樣滾動發展,肯定是能富起來的,相反,你把雞殺掉吃了,只能享受一頓美餐,而下一頓呢,怎麼辦?再伸手向上要?什麼時候才能脫貧呢?這樣沒志氣,能扶起來嗎?

精準扶貧不養“懶漢”,有一種貧困戶不該扶,也扶不起

好政策不應鼓勵懶人,也不能助長基層“等靠要”的心態。拉著手能站著,撒開手就癱下,這個“脫貧成果”相當脆弱,註定走不遠。各地扶貧幹部要向貧困群眾解釋清楚:扶貧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但不等於扶貧幹部幹得熱火朝天,個別貧困戶卻在牆角曬太陽,看幹部忙。曾聽到一個包扶幹部這樣講:“一個下雨天,打早晨包扶對象打來電話,說他的水道里一塊石頭沒搬開,讓他冒雨去搬,他家和他家相隔十幾裡,冒雨去搬吧,路遠而且打滑,不去吧,人家打來了電話,他左右為難,其實他所包扶的貧困戶主人並不是搬不動,而是不去搬,他嫌雨溼了,這怎麼理解呢?他生氣地說。這……

精準扶貧不養“懶漢”,有一種貧困戶不該扶,也扶不起

多勞多得的原則,曾經成功調動人們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如今在扶貧開發中也應貫徹這一理念,讓勤勞者多得、多勞者先得,讓勤勞者致富、多勞者先富。俗話說,塞手裡鋤頭容易,教會人鋤地難。對於脫貧攻堅來說,“教會人鋤地”,恰好是走向富裕時最關鍵的一步。扶貧不能養懶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