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概况

温江区隶属四川省成都市,是成都市市辖区之一。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邻青羊区、南毗双流区、西接崇州市、北靠郫都区、都江堰市。

自西魏恭帝(公元555年)建制以来,一直是川西 政治、 经济、 文化重镇。1983年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 温江地区,其所属行政区大部分划归成都市;2002年4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成为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江区面积277.8平方公里,人口50.86万人(2017年)[1],辖4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荣获全国百强县、第十一届全球国际花园城市、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区(县)之列等称号。[2]

2019年1月,温江区荣获2018年度全省重大农村改革任务推进示范县(区)荣誉称号。

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温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从汶川地区迁徙下来的四川先民开始定居于温江,岷江河畔和涌泉清水地区至今可以找到最早四川的人类生活遗迹。在公元前七千年前,在今天的寿安、万春、涌泉已经出现了新时代文明,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骨、石制生活用具。

距今4000年前,在温江出现了古蜀国五代蜀王继蚕丛、柏灌文化之后的鱼凫文化。鱼凫遗址位于万春镇报恩村,拥有古城遗址以及大量的石斧、石凿等石器,数量巨大创下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早于三星堆遗址,为中国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蜀汉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在温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地区,兴修江安河,使得温江成为富饶之地。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概况

温江区(5)

五代十国时期,西魏恭帝二年,益州蜀郡分郫县南境和江原县东境,设立温江县。

隋唐时期

隋开皇三年,并温江县于郫都区。隋仁寿三年,将原温江县于郫都区分置,设万春县。不久在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将万春县并入郫都区。唐初施行州县二级制,复置万春县,属于益州府。公元627年,贞观元年,改万春县为温江县,属于剑南道益州府。

宋元时期

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太祖赵匡胤灭蜀,推行路、州、县,温江属于西川路益州。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温江属于成都府路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

明清时期,公元1376年,洪武九年,改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实行府、州、县三级制度,温江属于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清初,顺治三年,改置四川省。嘉庆初,置省、道、府、州、厅、县制,温江属于四川省成绵龙茂道成都府。清末,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改为川西道。

民国时期,温江属于四川省西川道,之后,四川省军阀割据,形成“防区”,温江为邓锡侯部防区。1935年(民国24年),国民党入川主政,实行行政督察区制,温江属于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并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温江于1949年12月26日解放,解放军贺龙部入驻温江城关镇,并驻军。1952年,恢复四川省建制,温江属于四川省温江专区(地级市),1959年,双流县并入温江县,温江专区治地在今天的柳城街道,包括今天的温江区(包括今天青羊区的苏坡街道、黄田坝街道等地)、新都区、郫都区、双流区、新津县、蒲江县、彭州市、崇州市、都江堰市、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等地。1962年,中国政务院决定复制双流县。1983年,中国国务院决定撤销温江地区,其大部分行政区划归成都市,其广汉县、绵竹县、什邡县和绵阳地区的德阳县、中江县等组成今天的四川第二大工业城市——德阳市。1997年,温江县人口29.3万,辖10镇,县政府驻柳城镇,成为四川第一个小康县,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四川省县域第一位(包括今天的重庆市)。2002年4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温江撤县设区,成为成都市温江区,成为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温江区撤销柳城、天府、涌泉、公平四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同时200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温江区在万春镇、金马镇和永宁镇设立街道办事处。

地形地貌

温江全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平均坡降3‰,最高海拔647.4米,最低海拔511.3米。

水文状况

温江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境内四条大河--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自西北向东南呈扇状分布,其走向与县境地势一致,由西北流向东南,占地面积9.67平方公里,为全区总面积的3.5%。全区水资源总量6.23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534亿立方米;地下水1.70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42亿立方米。

气候类型

温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平均气温15.9℃。平均降雨量972mm,平均日照时间1168小时。平均相对湿度84%。平均风速1.3米/秒。

城市规划

温江城市分区规划于2005年1月21日通过了成都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后,经成都市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审批通过,于2005年6月29日以成府函〔2005〕106号批复确定。该规划明确了温江区是成都市都市区的西部分区,是主城区的西部分中心,功能定位为工业集中发展区,以食品、印刷、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城区以教育科研、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并确定了这段时间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24.65平方公里,远期为32.138平方公里。

乡镇规划

万春镇和永宁镇被列为成都市重点发展镇。其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于2005年1月21日通过了成都市规划委员会审查。万春镇规划为温江区北部片区中心镇,以发展旅游和花卉产业为主的旅游商贸型小城镇。永宁镇规划为温江区东部片区中心镇,以旅游、休闲、商贸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型小城镇。

农村规划

区规划局委托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成都市温江区农村地区“三个集中”建设规划》。此规划于2005年底完成。“三个集中”规划以城乡一体化目标和现状、资源条件为引导,按照城市居住社区规划标准,合理确定农村社区的数量、空间布局以及建设时序,以农村地区新型社区为中心,统筹安排设置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强调资源保护的刚性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带动作用。规划突出了新型农村地区(农民居住点)布点、农林生态用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从而构筑以区域生态框架为基础的现代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融合互补的产业结构。

鱼凫遗址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概况

温江区

鱼凫遗址位于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现依稀可见城墙遗迹。古城遗址埂长1810米,到当前保存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初次发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凿、石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余件、陶器数十件,以及房址、城墙、墓葬等大量文化遗存。创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试掘证实:该城距今4000年左右,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9年,鱼凫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为有利的是古蜀国两代开国蜀王,柏灌和鱼凫的王墓均在温江境内的寿安乡和鱼凫遗址的万春镇紧邻。

温江文庙

温江文庙,建于宋咸平初,明末四年毁于兵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迭经扩建。1984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文庙大成殿因火灾被焚毁,左右两庑,东西两亭、二殿、泮池等尚保存原建筑风貌。温江文庙如今已恢复历史原貌,在现代化建筑的包围中巍然屹立,文蕴辐射。进庙即见朱红色的“万仞宫墙”。万仞之高比喻孔子的学问和思想博大精深。文庙的大门通称棂星门,以棂星名门,意为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旨在圣化孔子。跨过棂星门,就来到星半圆形泮池。泮池俗称“学海”,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整个建筑雄伟、庄严、华丽。明清两代从朝廷到地方各州府县都必须按规定建立孔庙,定期聚会朝拜,使文庙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崇高殿堂。漫步文庙,不仅能看到古代文化的崇高殿堂,更能体会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陈家桅杆

陈家桅杆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鹅村,系清代咸丰年间翰林陈宗典及其子武举陈登俊年营建,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经八年竣工,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庭院式建筑群。整个建筑占地7282平方米,建筑面积2736平方米。大小12院,组合精巧紧凑,布局大方合理,具有清代特色,院内建筑为穿逗木结构,门前原竖立双斗桅杆,故俗称为“陈家桅杆”。陈家桅杆可称川西民居的“大观园”了。即便今天,凭栏眺望,仍可想见当年起宅兴园主人家的殷实豪迈、挥金如土。陈家桅杆占地约十亩,四周溪水环绕,门前竖立双斗桅杆,巍然屹立,气势雄伟。院前照壁横陈,八字粉墙分列两旁,墙上镌有浮雕石刻,镂空的福寿二字和蝙蝠图案工艺精湛,黑漆卷拱重檐大龙门,檐上花鸟彩绘,光彩夺目。

大乘院

大乘院坐落在成都市温江区公平惠合村,属温江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史载,始建于宋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扩建,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以后又加维修,故有新庙子之名。当前庙内有殿宇四重,即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和藏经楼。千手观音殿建于1993年,采用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82平方米,因殿内供奉着一尊清净端严的千手观音,故称此殿为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建于宋朝,建筑面积520平方米,采用木质结构,其殿梁柱是香樟珍楠所制,具有杀菌功能,故历经数百年一直没遭虫柱。其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双佛式,即站佛套坐佛。站佛雄伟端庄,坐佛小巧精致,是大乘院的建筑一个亮点。藏经楼是大乘院最新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采用的是砖混结构,于1998年修建的。其外墙颜色采用的是朱红色,内壁为白色,玫瑰色的地砖,藏青的顶瓦,整幢建筑集雄伟庄严为一体,其独特的6米楼层间距的高空设计让人感觉非常空旷和大气。藏经楼是僧尼深入经藏,研究佛法的地方。三圣殿建于清朝,也是采用木质结构,其殿梁柱也是香樟珍楠所制,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因殿中供奉有三座菩萨,故称此殿为三圣殿。2004年在区外侨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大乘院新增土地2.05亩扩建了山门。

城南古郭

唐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县名始定温江,即城于此。初为土城,明成化中改筑石城,周长六六一丈。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又改筑砖城,周长七三七点六丈。建和宁,东门,文明,大南门,赞元,小南门,庆丰,西门,拱辰,北门,五门及城楼,规模宏廓。嘉庆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城墙坍塌,打修,三年始竣。换城掘壕,沿堤植柳,遂有柳城之称。自咸丰迄民国,迭遭兵焚,城郭残破,无复旧观。五十年代县城建设,旧城墙仅存数十米残断。二零零一年九月,温江县人民政府对温泉路现存之古城墙进行修缮恢复,以壮观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