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老巷:衡水老城,歷史厚重文化深厚

老街老巷:衡水老城,歷史厚重文化深厚

桃城區的前身是衡水縣,衡水縣城亦稱桃城。古桃城位於今日衡水安濟橋地域,東起勞改隊,老城區向西延至到人民公園南口。想當初,這裡“為齊晉及畿南諸郡通達要道”,滏陽河流經南北、齊晉大道穿越東西,人稱“水旱碼頭”,是一座文脈昌盛、經濟繁榮的袖珍縣城。

四方小城坐落在老城區東面,這裡原屬范家疃。

老街老巷:衡水老城,歷史厚重文化深厚

城內的東門口街稱“育賢街”,建有文廟、桃城書院、育賢書院、城隍廟、亞聖廟、戲樓等,還建立有九道石牌坊;育賢書院的西鄰一條南北街稱“玉帶街”,吉祥的寓意:學生科舉高中居官,腰間跨上玉帶,穿上朝服,面見皇上;北門口街稱“豐登街”,住戶多為農民,取此街名祈福連年豐收。

老街老巷:衡水老城,歷史厚重文化深厚

南門口街稱“阜民街”,街名是《尚書》“阜成兆民”一詞的簡稱,取其吉祥之意,當街立有三道石牌坊;南門口街的附街東小街稱“惠民街”,街上房子整潔,讀書人多,每年元宵節晚上,舉辦燈會,有猜謎、散發糖果等高雅活動;南門口的西小街稱“咸和巷”,街的最西頭建有觀音堂,四周街民經常前來上香祈福,一派咸和景象。

老街老巷:衡水老城,歷史厚重文化深厚

西門口街稱“西城街”,街道較短,房宅常被縣衙租用,街上有一道石牌坊,清光緒年間在路南建有天主教堂,民國時期曾改名“西安街”;西門口街的“道口”以北稱“馬廠街”(今糧食市、自行車市一帶),街面較長,南部為居民,北部是廟宇(俗稱北大寺),建有寶雲寺(清末又遷回舊城)、馬神廟、關帝廟、土地祠,還建有縣糧倉、縣養濟院等,街口建有一座石牌坊;“高家街”在西門口街“道口”以南。

老街老巷:衡水老城,歷史厚重文化深厚

縣城西城門以外是桃城西關,為商埠區,西城門原名登瀛門,向西通向安濟橋頭的街道稱“隆慶街”,原在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鄉耆徐廷募捐興建的衡水大石橋落成,州府縣官親臨橋頭參加竣工儀式,百姓傾城出動,集結在從西城門到大石橋東頭這一條街上,慶祝歡呼。知縣嚴汝麟提議將這條街改名“隆慶街”以示紀念。分東隆慶街和西隆慶街,延續至今已達430多年。東隆慶街的道北曾開闢雞市口市場,道南的義永巷為原鏢局所在地。隆慶街街上原建有真武廟、藥房、點心鋪、糖房、酒坊、銀號、糧店、書鋪文具店、書局印刷,還有武館鏢局等。1945年日本投降,衡水縣城解放,人民政府先後在這條街道上建立解放大戲院、群眾文化館、鎮級衡水市政府、縣供銷合作聯合社、聯合診所(河東醫院前身)等單位。1948年,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來到衡水,視察了隆慶街上的供銷合作聯合社,並題寫對聯一副。民國年間東隆慶街改為隆慶鎮;西隆慶街因一度成為蔬菜市場,所以改為菜市鎮。1951年,建設局將真武廟拆除向北開闢出一條街道,取名“新建街”。

老街老巷:衡水老城,歷史厚重文化深厚

“集賢街”在安濟橋東頭路北,原稱杜家街,自明代始,此街多“賢達”人士,杜氏、劉氏、蔣氏、王氏、周氏諸家早年均有讀書做官之人,因此官府命名集賢街,此街在明清就建有晏公廟、右山書院,清末民初時期,建有集賢大戲樓(樓上雅座,樓下池座)、澡堂、說書館、酒簍鋪、醬菜園、留養局、警察局等,街口建有一道石牌坊;“篦子市”在安濟橋東頭路南,這裡原為滏陽河碼頭,貿易繁忙,大小飯鋪、缸碗店、煤炭場、酒坊,因以買賣篦子的最多而得名,篦子加工製造作坊以城南康窪村戶為主體,街市上建有貞節牌坊一道。

老街老巷:衡水老城,歷史厚重文化深厚

“通商街”為明清時期最長最繁華的街道,商鋪門店上百家,清末民初分為北仁、南華兩條街;“北仁街”原為北通商街,清光緒年間,此街開辦社學(學堂)取名“為仁”,由於口語之故,街民說成了“北仁”,此街也演變成北仁街了,街兩旁,廣廈店鋪鱗次櫛比,金銀首飾、綾羅綢緞、銅器錫貨、酒肆梨園、棋琴書畫、茶什糕點、濟世藥房等,陳家衚衕口建有陳氏石牌坊一道;“南華街”,為南通商街,商業門店多,民國初間,易名“南華街”,取繁華昌盛之意,街市建有酒坊飯館、驛站客棧、銀號當鋪、筆墨紙硯等,街的南口建有城郭門(小城門)一座,名曰:“和商門”,門上又建有文昌閣,老百姓稱“南閣(gǎo)”;“曹家街”為南華街的附街,又分大曹家街和小曹家街,街西口原來建有曹氏祠堂和土地廟。民國年間北仁街改為北仁鎮、南華街改為南華鎮、南閣外的張家村改為永寧鎮。

老街老巷:衡水老城,歷史厚重文化深厚

“木廠街”分東木廠街和西木廠街,西木廠街直通河沿。明朝永樂十三年,衡水縣城遷至范家疃,這條街便以做木工、修蓋房屋,經營木材為主,併為滏河碼頭打造和修補木船等,木業商貿發達,並把木廠辦進了京城。因為街上存有明代大官僚名臣李遵義、李時芬、楊惠、楊宜等舊居,並留下“明樓”、“廣鶴樓”一類著名古老建築,所以,民國年間易名“明街”,分為東明街和西明街。與北仁、南華的十字街口建有楊氏石牌坊四道。

老街老巷:衡水老城,歷史厚重文化深厚

安濟橋以西的東西長街是河西街,在明清時期,滹沱河每年汛期,流經深澤縣、束鹿縣(辛集市)改道向東南方向而來,氾濫洪水,波濤洶湧,從西北方向一直衝向河西街的街西口,向南流去,所以這條街起名“觀瀾街”。乾隆年間,滹沱河又改道向北流經安平縣以後,觀瀾街西口看不到波瀾了,又改名為“親仁街”,據考證:清光緒十四年,衡水知縣吳國棟,在西關城廂十條街道,創設“社學(學校)”十區,這十座社學的名字是:問仁、興仁、求仁、為仁、成仁、安仁、近仁、止仁、得仁、親仁,這十條街道分別是:問津、集賢、隆慶、北仁、東明、南華、永寧(張家村)、西明、阜豐、河西。因為河西街的親仁社區最大,漸漸以“親仁”為街名。親仁街上高屋鱗鱗,建有關帝廟、戲樓、酒坊、藥房、茶莊、醬園等,街的西口也建有城郭門,名曰“觀瀾門”,上有文昌閣,俗稱“西閣(gǎo)”。

老街老巷:衡水老城,歷史厚重文化深厚

“問津街”——“問津”一詞,原指探尋渡口,後比喻探問情況。清順治年間以前,衡水石橋下漳河(滏陽河)的中心航道偏東,所以,河西岸有大片河灘地,船舶多數靠西岸碼頭停泊、裝卸物資。臨近河邊的住戶大都是外來打工的搬運夫、長短工、小手工業者、遊民等集居在一起,形成一條南北街,明末有一位知縣為街名書曰“問津”(意在關懷他們,不可無人問津)一直延續至今,問津街北口,也建有城郭門,命名“通濟門”,上有文昌閣,俗稱“北閣(gǎo)”。問津街南頭路西有一條“貢士衚衕”,亦稱杜家街,均為豪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