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實現湖南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

—分享—

抓住机遇,实现湖南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

2019湖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懇談會暨重大項目簽約儀式在香港舉行。省委書記杜家毫出席並致辭。

4月15日下午,2019湖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懇談會暨重大項目簽約儀式在香港舉行,現場簽約重大項目32個,投資總額達1700億元。其中“三類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1個,總投資729億元;投資額100億元以上項目6個,總投資950億元;株洲經開區與中國平安不動產有限公司簽訂的“株洲平安綠谷項目”,總投資達300億元,成為投資額最大的簽約項目。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今年2月18日才正式發佈的。綱要發佈才兩上月不到,湖南就在香港舉行了對接粵港澳的懇談會,真可謂人勤春來早、快馬又加鞭。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湖南在如何加快發展方面,已經鉚足了勁,力爭在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先行一步、走快一步。

事實也是,灣區經濟是大國發展標配,也是大國發展的主要戰略之一。因為,全球約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目前,世界上最為知名的大灣區有三個,分別是:以現代金融為核心的紐約灣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舊金山灣區和以現代製造為核心的東京灣區。而粵港澳大灣區,毫無疑問是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灣區最成熟的灣區。

而粵港澳大灣區,在土地面積、人口規模、經濟總量、港口吞吐量等方面都已經與其他三大灣區相比毫不遜色。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比最大的東京的3.7萬平方公里多出1.9萬平方公里; 6858萬的人口,比東京、紐約、舊金山分別多出2475萬、4518萬和6098萬;1.56萬億美元的GDP,則分別比東京、紐約低0.34萬億美元和0.1萬億美元,比舊金山則高出0.76萬億美元。在機場吞吐量、港口吞吐量方面,也都超過三大知名灣區。特別是港口吞吐量,是三大知名灣區合計量的3倍多。也就是說,粵港澳大灣區在這幾項重要指標方面,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灣區的水平。

這樣的優勢和特點,毫無疑問,是粵港澳成為世界知名灣區不可忽視的力量。而緊鄰粵港澳大灣區的湖南,當然需要積極主動地融入到大灣區建設,有效利用大灣區建設的溢出效應,搶抓機遇,把握機會,掌握制高點,使湖南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補充,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各種可以提供的條件,也在為大灣區服務中,不斷提升湖南的經濟發展水平,實現協同發展。

可以預料,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建設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現代金融。

《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如發揮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臺,在廣州、深圳、澳門等地探索私募股權交易、大宗商品交易等。這也意味著,未來大灣區的銀行、金融機構一定能夠比較好地解決初創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從而為科技創新打下堅實基礎。如果湖南能夠抓住大灣區的這個特點,也在發展現代金融方面超前一步,就能夠更好地對接大灣區,帶動整個湖南的金融業發展,提升金融業服務水平。尤其是服務理念方面,能夠伴隨著大灣區的發展而不斷提升。

二是創新能力。我們注意到,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很多重點研究機構和學校,聚集著很多科技公司。在創新的能力和動力方面,比三大知名灣區沒有明顯差距。特別是創新動力,可能要比三大灣區更強。特別是深圳,已經成為備受國際關注的創新型城市。能否在未來的發展中,湧現出更多類似於華為、騰訊等創新型企業,對粵港澳大灣躋身世界一流灣區至關重要。而這,也恰恰是湖南的優勢,是湖南長期以來形成的優勢。因為,湖南歷來都是文化、教育、創新非常好的地方,湖南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氛圍,對於推動創新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能夠借力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好湖南的教育資源、研究資源,在創新方面發力,效果一定會很好。對湖南來說,最主要的問題不是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研究機構等不夠,而是意識不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無疑能夠帶動湖南在創新意識和動力方面的提升。

三是製造水平。製造業是湖南經濟的基礎,也是湖南一直高度重視的工作。粵港澳大灣區必然是未來先進製造、新興產業的集中區。因為,多中心引擎下,發展的重點也會有所區別,深圳和廣州在先進製造方面的溢出效應,在帶動廣東其他地區先進製造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對湖南等周邊地區也一定會產生帶動效應。如果能夠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製造業溢出效應,早做謀劃和準備,湖南是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文化優勢和人脈優勢的。這次湖南在香港舉行對接會,已經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能夠更好地發動,將對接會的成果擴大,讓地方都能夠主動與大灣區分頭對接、主動對接,而不是被動等待,機會還是很多的,希望也是很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