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育遲緩的“五大”絆腳石,家長千萬別大意!

兒童發育遲緩是兒童發育性殘疾的一類,指6歲以下兒童在運動、語言、認知、社會、生活活動能力等發育領域中存在2個或2個以上的明顯落後。該研究正是為了探索國內兒童發育狀況。

兒童發育遲緩的“五大”絆腳石,家長千萬別大意!

兒童發育遲緩5種成因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身高、體重、器官的增長,稱為「生長」;器官功能、智能、語言、生活自理等各方面的進展、成熟,稱為「發育」。兒童發育遲緩分為多種不同的層面,大部分遲緩寶寶不僅是生長緩慢,包含掌控肢體動作、認知、語言溝通與表達、情緒及生活自理等能力,都有相對落後的現象。

瀋陽六一兒童醫院專家馬文洲指出,由於0~6歲期間的兒童腦細胞快速發育,各方面可塑性較大,通過早期治療能促進發育、減少落後,對孩子本身或家庭都會提供極大的幫助。

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的發育遲緩現象缺乏警覺性,或是有所察覺卻不以為意,往往等到上學後,和同齡孩子相比,或者經由老師的提醒,才帶著孩子接受詳細的專業評估,此時可能已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兒童成長髮育是由先天生理潛能與後天環境學習兩者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發育遲緩的原因有很多,可區分出下列五種類別:

兒童發育遲緩的“五大”絆腳石,家長千萬別大意!

1、患有先天疾病

患有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小胖威利症)、中樞神經發育異常(如:腦部畸形、脊柱裂)、神經皮膚症候群(如:神經纖維瘤症、結節性硬化症)、顱顏異常(如:顱縫早閉、唇顎裂)、腦腫瘤、癲癇症、神經肌肉疾病(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如:苯酮尿症、黏多糖儲積症)、內分泌異常(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先天疾病的寶寶,常常伴隨有發育遲緩的情況。

2、母親孕期、產程及新生兒問題

母親孕期有不良習慣(如:酗酒、抽菸)、胎兒早產、缺氧(如:臍繞頸)、缺血、出生體重不足、高黃膽、顱內出血、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腦炎、腦膜炎)、環境毒物汙染(如:鉛中毒)、頭部外傷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寶寶的腦部發育,進而導致生理功能異常或疾病(如:腦性麻痺)。

3、心智與情緒行為障礙

智能障礙、廣泛性發育障礙(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

4、環境刺激不足

感官知覺異常(如:聽障或視障)可能影響訊息接收;因重大疾病導致長期臥床或住院,限制了肢體運動、環境探索、同儕互動經驗;家人過度寵溺、保護孩子,使孩子缺乏嘗試機會。

5、家庭功能失調

長期受虐、被忽略或置身家庭暴力,以及缺乏照料資源的弱勢家庭等。

兒童發育遲緩的“五大”絆腳石,家長千萬別大意!

面對孩子的發育遲緩,我們要怎麼做?

當孩子被診斷為發育遲緩時,很多家長在第一時間感到難受、錯愕、不知所措,甚至是拒絕接受事實,或者因不希望其他人知道而不願意接受早期治療。據國內兒童智力開發機構BR數據統計,由於孩子在3歲以前,大腦發育可達80%,六歲已達90%以上,但這不意味著大腦發育已經完成。因此想提升孩子的發育,3歲以前是黃金治療期。及早帶孩子接受早期治療,不僅有助於減緩症狀、開發潛能,也能幫助家長理解且進一步成為孩子的支柱,協助孩子融入社會生活,趕上同齡兒童並非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