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須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產業觀察 |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須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會議提出,要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

受訪專家表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從製造業本身出發補齊短板,還要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作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研究室主任付保宗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價值鏈微笑曲線的中間是加工製造,左右兩端是服務業製造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兩頭一起抓,才能把產業拎起來”。

轉變製造和服務“兩分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盛朝迅撰文表示,防止將先進製造業發展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割裂甚至對立的錯誤思維和做法,要將製造業和服務業當作一個整體來推進,促進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和服務業大發展的有機銜接。

據悉,製造業和服務業“兩分法”源於新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1935年創立的三次產業分類法,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在此基礎上提出工業化國家產業結構由製造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演進規律。但是,隨著信息技術及以其為核心的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程度的加深,人類產業活動的規模和方式有了巨大變化,製造業和服務業“兩分法”的侷限性日益突出,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也面臨諸多新的挑戰。

隨著製造業服務化和部分大型零售商逆向控制能力的增強,現實中很多產業兼具製造和服務環節,已經很難被區分為製造業還是服務業,產業邊界逐漸模糊。如物聯網產業既包括傳感器和芯片製造,也包括研發設計、軟件開發、應用服務等服務業;健康產業既包括醫療服務,也包括醫療器械生產等,兩者相互交織、融合發展。

另外,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正在不斷形成,數字經濟、分享經濟、創意經濟、智能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等蓬勃發展,需要用複雜先進而又尖端的科學技術才能進行工作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快速壯大,這些新的產業和業態也是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的主戰場,三次產業分類法越來越難描述產業範圍不斷擴大和產業目錄不斷增加的現實。

因此,盛朝迅認為,在推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時,必須要轉變製造和服務“兩分法”,防止將先進製造業發展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割裂甚至對立的錯誤思維和做法,特別是以扭曲其他產業為代價發展第三產業、過早“去工業化”、搞“拔苗式助長”等錯誤做法,要將製造業和服務業當作一個整體來推進,促進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和服務業大發展的有機銜接。

加快培育製造服務融合新業態新模式

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發展質量的需要。那麼,如何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盛朝訊認為,企業是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微觀主體和重要載體,在推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過程中必須要讓企業“唱主角”,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促進製造服務融合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戒驕表示,現代製造業漸趨複雜,研發、設計等需要專業化和科研機構承擔,產品營銷往往又與重大工程相結合,離開服務業,製造業自身發展將受到制約。融合發展不是將這些功能都集中在大企業,不改變封閉的一體化發展模式,是不會有生命力的。要重點加快發展專業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鼓勵製造業企業與專業服務業企業交流合作,改善合作環境。

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二者相加,而要發揮乘數效應,實現聚合效應。付保宗建議,多搭建一些公共服務平臺,讓製造型和服務型企業之間供需順暢對接。“製造業企業進入服務業還存在一些有形和無形的壁壘,要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發、放寬市場準入,讓更多製造業企業有機會參與到生產性服務領域”。

盛朝訊建議,打造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平臺載體。依託現有產業集群和國家級開發區,聚焦集群內產業關聯度低、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不夠等瓶頸問題,努力提高集群內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相互協同、配套服務水平,打造一批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平臺載體,使集群成為集成製造與服務功能的產業鏈集合,不斷提升全產業價值鏈競爭力。例如,在製造業集群內,可以搭建研發設計、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金融、商貿、物流、會展等服務平臺,圍繞製造業集群構建區域服務體系,形成產業共生、資源共享的互動發展格局。在服務業集群內,可以完善創新創業投資環境,完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法律體系,促使企業共享信息知識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做到市場集聚、自發形成、自我發展。

本文轉自中國經濟導報(2月13日報道,記者:楊虹,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