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好“火車頭” 南京六合北部山區跑出扶貧加速度

造好“火车头” 南京六合北部山区跑出扶贫加速度

造好“火車頭”,跑出扶貧加速度

——六合北部山區脫貧攻堅紀實(上)

造好“火车头” 南京六合北部山区跑出扶贫加速度

六合北部山區發展茶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本報記者 董家訓攝

編者按 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近年來,全市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目前已取得決定性進展。

南報網訊 作為我市低收入人口、貧困村最為集中的區域,六合北部山區涉及冶山、馬鞍、竹鎮3個街鎮,面積441平方公里,人口20.16萬。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閉塞、基礎設施投入滯後、產業發展沒有機遇等因素,導致片區整體脫貧難上加難。脫貧攻堅以來,片區扶貧戰線下足“繡花功”,打好“組合拳”,最終啃下“硬骨頭”。截至2018年底,這3個街鎮29個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全部摘帽;3489戶低收入農戶脫貧3465戶,脫貧率達99.31%。

村強民富,景美人和。六合北部山區的山鄉鉅變,展現了脫貧攻堅的南京作為。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驅車前往六合北部山區,平整的村道公路在油菜花間蜿蜒,挖掘機正在田間作業,平田整地、熱火朝天;不遠處山坡上的茶園,三三兩兩的村民一邊勞作,一邊談笑;錯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工人們搭著梯子,在白牆上畫著農民畫……一幅幅生動圖景,繪就了美麗和諧的鄉村幸福畫卷。

修繕道路、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戶就業;扮靚美麗鄉村,用活特色資源……在村幹部和致富能人的帶領下,六合北部山區的窮根被逐一拔起,脫貧攻堅跑出了加速度。

村支書策劃金點子,“扶貧大禮包”精準對接

眼下正是春茶上市時節,在冶山街道雙墩村六冶茶園內,村支書餘正忠格外忙碌。“雙墩村以茶產業為支撐,村集體經濟入股茶葉合作社,每年都有分紅。農戶來茶園打工,人均年收入也能有5000多塊錢。”餘正忠說。

雙墩村能從當初村集體經濟僅有30多萬元,發展到2018年村穩定性收入達163萬元,成功摘掉經濟薄弱村的帽子,除了各級財政的轉移支付之外,通過流轉土地發展茶產業起到了重要作用。餘正忠介紹,茶園所在地的劉集自然村,過去是全雙墩最窮的自然村,如今,這裡的變化翻天覆地:泥巴地變成了水泥路;土坯房變成了小洋樓;村民們不用再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發展茶產業讓雙墩村嚐到了甜頭,也為餘正忠樹立了信心,他開始不斷嘗試強村富民的各種途徑。“脫貧攻堅,關鍵是要幫助農戶轉變觀念,主動去對接市場。”餘正忠說。去年,他從村裡入股的雙劉專業種植合作社拿出部分土地,和市農科所合作,引進蔬菜新品種“長壽菜”種植,畝產效益達2000元,收益是過去傳統種植的7倍。這一嘗試在當地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不少農戶紛紛跟進,自發種起“長壽菜”。

今年,餘正忠又策劃了一個“扶貧大禮包”項目。採訪當天,他在茶園忙活一個多小時後,便領著幾位客人到貧困戶家去對接。他介紹,“大禮包”項目,由村裡選定典型的低收入農戶和城裡條件好的家庭進行結對幫扶,後者每年列出1萬元的農產品訂單,由前者進行定向種養。這一模式類似於小型的訂單農業,既滿足了城裡人想吃上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願望,又能讓低收入農戶穩定增收。當天,市人社局退休幹部王老師帶著“大禮包”訂單,來到低收入農戶許爾紅家中,敲定了老母雞、草雞蛋、玉米、甘薯等農產品。許爾紅說:“家裡上有二老,下有3個孩子,負擔很重,他們都需要照顧,我也沒法出去打工,今年有了這1萬元收入,日子會好過很多。養雞、種菜我都在行,一定讓王老師滿意。”

目前,“大禮包”幫扶的第一批10戶人家已經敲定,明年將增加到20戶,未來還會更多。餘正忠說,脫貧攻堅以來,雙墩村建檔立卡的62戶低收入農戶已成功脫貧61戶,“通過‘大禮包’項目,將確保最後一戶在今年脫貧。”

在六合北部山區的3個街鎮,像餘正忠這樣創新舉措促脫貧的村支書還有很多。六合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輪脫貧攻堅以來,六合區堅持“四級書記抓扶貧”,區負總責、街鎮為主體、鄉村實施、第一書記配合,其中村是第一線,調動了村支書的積極性,才能把脫貧攻堅任務落實到“最後一公里”。

大學生村官思路活,脫貧攻堅事半功倍

“扶貧要有好思路,思路對了,事半功倍。”談起脫貧攻堅,馬鞍街道泥橋村村支書曹亮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32歲的曹亮是大學生村官,曾是馬鞍街道最年輕的村支書。去年初,組織上調他到全區最北部最薄弱的泥橋村當書記。“泥橋臨近安徽,屬丘陵地帶,以純農業生產為主。”曹亮介紹,各方面條件的制約,讓泥橋村難以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

上任之初,曹亮便在全村進行大走訪,和村民尤其是老黨員、年輕人溝通、摸家底。“既然條件有限,那就先盤活現有資源。”曹亮瞭解到,村裡的夏李小學校舍長期閒置,對外標價年租金僅3萬元,卻無人問津。他認為,只要改善配套,這偌大的校舍一定可以租出去,而且租金可以更高。想好就幹,利用黨費幫扶項目資金,通水泥路,出新校舍,果然引來了一家企業,雙方簽訂了5年合同,每年能給泥橋村帶來9萬元收益。

這位村民口中的“小書記”,還時刻不忘農戶的生產生活。灌溉難一直是山區農民的心病,為了解決“望天收”的問題,村裡興建泵站、清淤水庫、加固大塘,利用翻水灌溉,惠及了15個自然村。

一系列扶貧舉措,讓泥橋村去年成功摘掉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年穩定性收入達到123萬元;全村81戶低收入農戶中,僅餘2戶還未脫貧。

今年,曹亮又在發展鄉村旅遊上動起了腦筋,利用牆繪打造東頭組美麗鄉村,把泥橋村最具特色的兩個景點馬鞍農耕文化園和泥橋人家美麗鄉村串聯起來。如今的東頭組已初具模樣,村居牆壁上,繪著“打彈弓”“玩陀螺”“跳皮筋”這樣充滿童趣的畫作。曹亮說,由於經費所限,只能在情懷上做文章。未來要把東頭組打造成“遊樂加小吃”為特色的美麗鄉村,以尋找童年記憶的主題,吸引遊客前來。

“大學生村官思路活、能吃苦。”負責馬鞍街道扶貧工作的經管辦主任李加山表示,根據區裡的要求,六合北部山區所有幫扶村都實現了大學生村官全覆蓋,助力脫貧攻堅遍地開花。竹鎮鎮金磁社區書記吳知梅,帶領村民發展優質稻米產業,社區和農戶實現雙豐收;冶山街道石柱林社區書記雍永樂,把扶貧工作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大學生村官用他們的熱情與汗水,上演了一幕幕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

致富能人助力脫貧,扶貧凝聚社會力量

10年前,30歲的趙金斌紮根馬鞍農村創業,投入2萬元建了4個木質大棚種水果。10年後,2萬元的投資已擴大到50多萬元,4個木質大棚升級成17個鋼架大棚,裡面種著草莓、西瓜和油桃,年收入超過20萬元。不過他說,把先進的生產經驗、種植技術和經營理念傳授給村民,給留守老人提供就業機會,帶動他們一起脫貧致富,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大學畢業後,趙金斌當過3年鄉鎮教師,但農村的貧困讓他下決心紮根創業,併成功種植出了草莓。“那時候,當地人都是種植一季水稻和一季油菜,旱澇保收。後來隨著觀念轉變,他們開始跟我學技術。”趙金斌說,去年,草莓賣到10元/斤,畝產效益近1.5萬元,是種植普通水稻收益的50倍。

趙金斌還在當地請了8個工人,一年發放工資10多萬元,當地的低收入農戶連大爺和老伴都在基地內打工,收入穩定。連大爺時常對趙金斌感慨:“小趙,自從你來創業後,我們老兩口的日子過得安穩多了。”

在六合北部山區的脫貧攻堅中,除了各級黨委、政府,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發力。近年來,北部山區湧現了一批像趙金斌這樣的致富帶頭人,同時,還有本地的能人在外創業成功後,回報家鄉助力脫貧攻堅。

2018年,馬鞍街道引進企業12家,其中大部分就是本地能人的投資。馬集社區居民夏英宏在外創辦物業公司,生意遍佈全省,去年,他不僅自己回鄉辦企業,還帶動企業家朋友前來發展。當年,他的企業就上繳利稅17萬元,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馬集社區副書記馬昌餘表示,六合北部山區有諸多不利因素,但再難也要想辦法,稅收有了,才能為村民辦更多實事。

在六合北部山區這片廣袤大地上,脫貧攻堅已進入掃尾階段,當地幹部群眾還在持續不斷地攻堅克難,確保片區群眾在通向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本報記者 馬立 李都

本報通訊員 畢軼峰 劉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