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投資與投機,並做到長期投資避免財富掉坑

昨天的文章我們探討了投資並不一定來自認知的變現,也來自於突破認知的侷限性。可是也有人回覆說,假如沒有充分的認知就不能叫做投資而只是投機行為。其實爭論投資與投機沒有任何意義,今天讓我們用行為來解釋投資與投機的差別,避免讓自己的財富掉坑,做到長期投資。

如何區分投資與投機,並做到長期投資避免財富掉坑

區塊鏈,已經成為了近兩年來最熱門的詞語。究其原因,是因為區塊鏈技術衍生出來的包括比特幣在內的數字貨幣,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富神話。但是,到底什麼是區塊鏈,什麼是比特幣,恐怕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在沒有任何認知的情況下怎麼能盲目投資呢?

可以肯定的是,對於數字貨幣,現在大多數人還很難理解並看清它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就像紙幣誕生時也面臨著各方的質疑之聲,無論是與非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當然了,我們今天並不想過多的談論比特幣或其他的加密貨幣,只是藉此說明投資和投機的關係,看看購買比特幣屬於投資還是投機呢?

其實一般來說,購買比特幣是充滿投機性的行為,但也可能是投資,這取決於背後的人的做法。

舉例說明:

A先生,月薪一萬,工作3年後有了20萬元的儲蓄。2017這一年,經多方瞭解發現了比特幣市場這樣一個機會,所以動用了全部二十萬元押寶比特幣升值。

B先生,月薪五千,每月將固定比例的收入用於存款、消費、和投資。工作3年後持有3萬元股票,5萬元基金,和3萬元存款。同年他也發現比特幣市場的機會,但B決定將資產的三分之一和每月收入的10%劃分出來,分批投資比特幣,這樣即便比特幣投資失敗,也對他的正常生活構成不了任何威脅。

明白上面兩個例子表達的意思了嗎?

其實投資和投機不僅要看行為本身,更應該要從自身出發。

有人說投資是為了獲得資產增值或者企業增長帶來的利潤,投機是為了賺取差價。但其實這兩種方式我們按A先生的方式去做,都會有潛在的破產風險,也就無所謂投資還是投機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如果想通過投資改變人生,那麼先要改變的是自我的行為方式而不是對待投資採用的方法。


勞動創造財富,勞動是因,財富是果。如果把投資看成勞動,誰會一下子幹很多活把自己累死?當然是一點一滴的做,一分一毫的賺了。

選擇投資,並不是為了獲利,而是為了幸福的人生。

選擇投機,在選擇了輝煌的同時,也選擇了無盡的懸崖。

那麼要怎麼做到投資並長期堅持呢?需要考慮三點:

如何區分投資與投機,並做到長期投資避免財富掉坑

1、宏觀經濟週期。投資者需要思考的是大環境的好壞,決定自己興衰與存亡可能用到的最多的時間,可能是3年、5年、或者10年。在我們國家因為都是以5年為一個單位來規劃,所以做事情或投資以5年為一個關口是比較合理的。


2、行業與公司成長所需要的時間。投資任何一個行業前,需要了解行業投入成本後平均多久收回成本。最簡單的開一個飯店,可能2年回本,第三年開始盈利,那麼長期投資至少要5年以上才能在收益上見到成效,很多時候一家店剛開一年甚至半年就倒閉,多半原因在開之前就沒有規劃好自己的戰略。有的生意還需要承包費,這是把未來收益算進來抬高行業門檻,讓後者的成本成為前者的收益。但承包費過高的也代表泡沫的滋生。在這一點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王健林曾說上海迪士尼十年無法回本,結果人家一年就盈利了。


3、長期投資還要衡量自身能力。我們看宏觀經濟,看行業,看公司,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自己的身上。說直白些,有多大能力辦多大的事,有多少錢投資,能投資多久……這些問題也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所以各種各樣的公司各種各樣的項目,最終成功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如果你的能力只可以投資一個一年成型的項目,那麼3年回本的你就不用考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