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對匯市巨變,「裸奔」「投機」皆非上策

企業應對匯市鉅變,“裸奔”“投機”皆非上策


自2015年“811匯改”後,人民幣雙向波動加劇,2018年一季度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較年初時升值了3.5%,而2017年全年升值幅度更是超出6%。今年4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又開始反向調整,至今貶值近9%,美元指數則較年內最低點大漲近8%。匯市“過山車”令全市場措手不及,也對企業的外匯管理意識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過去半年期間,以匯率風險為關鍵詞的公告,即達1500多次。早在2018年上半年,就不乏公司就專門發佈公告,或制定外匯衍生品交易和管理制度,或公告將採取外匯套期保值政策等。此外,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匯兌損益”的存在掩蓋了企業的真實盈利情況,投資者如何“撥開迷霧”?上市公司又應該如何進行風險管理?

上市公司應對“估值扭曲”

記者發現,主要有三類A股或港股上市公司涉及匯兌損益。一是外向型企業,包括對外銷售或對外採購比重較大的公司;二是以外幣方式籌資且佔比較大的公司;三是海外業務較多的公司。

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涉及較多外幣結算,存在匯率波動風險,在人民幣匯率升值時期,外幣借款及欠款致使獲得大額匯對收益;在人民幣匯率變化不大或貶值時期,外幣借款及欠款的匯兌收益將減少。更關鍵的在於,匯兌損益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企業的真實盈利情況。當匯兌損益以收益的形式存在時,上市公司的實際業績是被虛增了的,而匯兌損益以損失的形式存在時,上市公司的實際業績則被低估了。

如何清晰地與投資者溝通、反饋真實透明的財務指標並進行合理的外匯風險管理(而非投機性對沖)則成了各大公司CFO的主要任務之一。

“近期,匯率風險成了投資者最常提及的問題之一。”盧韶華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藥明生物為在港上市企業,近期被納入恆生香港35指數(海外營收需佔35%以上),其65%的營收來自於歐美等海外地區。

提前鎖定匯率風險是較為普遍的金融管理的做法。盧韶華對記者表示,“公司目前根據實際業務需求與銀行簽訂了一系列的外匯遠期合同,以滾動的方式為未來的現金流進行套保,從一定程度上中和未來的匯率波動對公司財務報表影響。”

“財報數據的確受到匯兌損益的影響,但一般而言,經調節後的收入都是把匯兌損益剔除後的營收,更真實反映了企業的盈利狀況,海外的投資人和分析師一般更注重剔除了特殊事項(例如匯兌損益)後的財務數據。去年,我們把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成本、IPO上市費用、匯兌虧損調走,這令整體利潤得到真實呈現;但相應地,今年人民幣貶值,我們也同樣剔除了匯兌收益,讓投資者看到企業真實的業績。”盧韶華告訴記者。

中企對沖保守、外資套利積極

儘管匯兌損益對企業造成了不少麻煩,但其實整體而言,不少銀行金融市場部門人士都對記者反饋,中資企業對於外匯、利率等風險的套保意識或主動性仍然較弱,國企表現尤為突出,這與決策流程較長,以及“賺了沒獎勵,虧了要問責”的隱形約束有關,因此不少中企選擇在外匯即期市場“裸奔”;相較之下,不少銀行接觸到的外資企業則更為主動,甚至還存在套利的動機。

對中資企業而言,外匯走勢的確難以未卜先知,應對風險“先知而後覺”的特點也普遍存在。例如,2018年2月1日,超聲電子發佈了一則“關於公司2018年1月份匯兌損失的自願性信息披露公告”。該公告稱,由於美元匯率持續走低,人民幣匯率相對升值,預計2018年1月份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因人民幣升值導致匯兌損失約人民幣4500萬元。而超聲電子2017年全年的匯兌損失也不過6600萬元。

到了2018年,匯率變動加劇,使得匯兌損失比以往更大。但綜觀A股上市公司,對匯兌損益的風險應對往往滯後。超聲電子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僅在2017年9月18日發生一筆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業務9810萬元,但該業務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對全年利潤的影響額僅為8.7萬元。

“在此期間,銀行已經提前預見到了形勢可能不如預期,為此建議該企業終止操作以鎖定浮盈,然而這對一個國企而言無疑又是一個重大決策,涉及的內部流程較長、溝通成本高,因此企業選擇按兵不動,結果由於美聯儲加息持續落空,該企業的賬面浮盈不但全部抹去,還出現了一定幅度的浮虧,”該日資銀行金融市場部副主管告訴記者,“最終該企業的財務負責人也以被辭退收場。”

他也表示,“匯率走勢很難決斷,不少企業就選擇以不變應萬變。”

與不少中企的“無為而治”相比,在華的外企在外匯、利率風險的應對策略就更為積極。

某歐資銀行金融市場部交易員對記者表示,“外資企業的套保做得較多,有時還比較激進。例如,人民幣升值時,外資企業選擇不結匯而去借美元債。這樣一來,資產端為人民幣、負債端為美元,這就相當於產生了浮盈。不止如此,外資企業還會選擇為美元負債再做一筆遠期合約,鎖定匯率,同時人民幣則用來買理財以賺取利率收益。”

他也表示,“對於外資企業,之前這種先套匯、差再套利差的操作並不少見,等於兩邊都在賺錢。儘管不存在只賺不賠得買賣,但外資企業在這方面的決策更且靈活。同時,外資企業也尋求銀行的意見,但自己的意見也很強。”

“裸奔”、“投機”皆非上策

“很多企業是非常排斥衍生金融工具的,認為風險高,索性不參與。這主要是受2004年中航油在石油衍生品投機交易鉅額虧損等事件的影響。但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這些鉅虧案例的細節,不難發現,其罪魁並非衍生金融工具,而是當事人並未將其用作套期保值,而是當成了投機工具。”資深外匯專家韓會師表示。

套期保值與投機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例如,一個企業每年有1億美元的出口量,與銀行進行1億美元的遠期結匯交易就是套期保值,無論最終美元漲跌如何,企業的結匯收入已經被鎖定了。因為無論在到期日之前市場匯率如何波動,企業補交了多少次保證金,但由於企業最終有足夠的美元與銀行交割,所以企業繳納的保證金最終會回到企業腰包。

但如果企業僅僅因預期美元貶值而和銀行簽下1億美元的結匯合約,但企業自身並無這1億美元的未來出口收入,即所謂的“裸頭寸”,一旦美元出現升值,那企業的損失就是實打實的。

在未來頻繁波動的市場環境下,中國企業會最終意識到繼續靠“裸奔”混日子將越來越難。回首一下最近兩年的市場走勢,不難發現,在匯率波動加劇的情況下,堅持套保是個好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