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資源豐富、文化需求高與文物利用效率低,形成強烈反差,成為目前博物館發揮效能的瓶頸。提升博物館效能是時代的需求、歷史的必然,而提高文物利用效率是問題的關鍵。“智慧博物館”的出現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智慧博物館”理念的產生。2012年巴黎盧浮宮與IBM合作建設了歐洲第一個智慧博物館,激起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浪花。2014年中國國家文物局確定6家博物館為智慧博物館試點單位,探索建立智慧服務、智慧保護、智慧管理的應用模式。人工智能被譽為“第四次產業革命”,筆者認為以AI技術促進博物館的升級轉型,以“智慧”理念助力文物活起來,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智慧”讓文物活起來

一、以文化需求為導向

首先是國家層面的文化服務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讓文物活起來”日漸成為文博事業的導向。國家相關的政策文件也層出不窮,如《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2015)、《關於促進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見》(2016)、《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2018)等。其次是博物館的自身發展需求。截至2018年,我國有博物館超過5000家,其中免費開放的近九成。如何挖掘文物的文化價值以弘揚傳統民族精神,是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課題。再次是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僅僅是物質條件,對精神文化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瞭解公眾的需求才能調動公眾的參與性,創新文化服務方式,充分展示文物的魅力。國家、博物館、公眾的需求是三位一體的,是推動博物館文物利用改革的導向。

二、以文物價值為核心

關於文物價值大多會談到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價值等等。根據目前通常對於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總體認識,以及博物館功能發揮的特定性,文物利用的價值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本體價值,是價值的本源和基礎,多指物質層面,強調對物質遺存及所承載的歷史信息的保護,重視其作為歷史物證遺產所具有的史料價值,如陳列展示、科學研究、藏品複製、藏品拍照出版、藏品外借等。二是情感價值,主要指教育、情感認同、宣傳方面,包括公眾教育、配合學校教學、影視宣傳、新媒體傳播等。比如《國家寶藏》節目以國寶為橋樑溝通曆史與現實,激發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播出伊始即成為綜藝黑馬,引發文化新熱潮。三是發展價值,主要指動態的發展利用、可持續發展利用等,包括數字化利用、文創產品開發等。比如,以故宮為代表的一批博物館,著力進行文創產品開發,讓冰冷的文物有了時代的溫度,日漸融入平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傳播。

三、以科學技術為手段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引起人類社會一次又一次的變革。“智慧”理念下,相關信息技術如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使博物館的文物利用更加智慧化、智能化。AR、VR技術讓文物更加立體、生動,突破視覺侷限,從感覺、聽覺、觸覺多層次多角度使文物可觀、可鑑、可觸、可知、可玩,還原歷史的鮮活;微信、微博、網站、手機App、在線視頻等提高與觀眾的互動性,推送博物館信息,宣傳文物價值與時代內涵;藏品數字化的全面推進,讓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博物館裡的藏品。比如法國盧浮宮率先進行藏品數字化利用,早在2004年,就將館內公開展示的3.5萬件藏品及13萬件庫藏繪畫在互聯網上展示。為了方便各國觀眾網上瀏覽3D虛擬參觀項目,網絡界面還採用了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和日語4種語言版本。

近幾年,我國博物館界在利用新科技方面的進展也相當迅猛。2018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國家文物局與百度攜手合作,啟動“用科技傳承文明:AI博物館計劃”,探索用科技讓文物活起來的有效途徑。

四、以價值傳承為目的

博物館工作的核心是對文物蘊含價值的挖掘與傳承,這一點並不會、也不能因“智慧”而改變。“智慧”理念是新時代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推動文物利用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應以國家、博物館、公眾三者的文化需求為導向,以文物的本體價值、情感價值、發展價值為核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重要手段,最終以價值傳承為目的,去推動我國的文物利用改革之路,讓文物活起來,乘科學技術之春風,助文物利用與發展。

作者:李姣 陳洪海(單位: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