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陸贄 公元784年

聖人之立教也,賤貨而尊讓,遠利而尚廉。天子不問有無,諸侯不言多少。百乘之室,不畜聚斂之臣。夫豈能忘其欲賄之心哉?誠懼賄之生人心而開禍端,傷風教而亂邦家耳。是以務鳩斂而厚其帑櫝之積者,匹夫之富也;務散發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

今瓊林、大盈,自古悉無其制。傳諸耆舊之說,皆雲創自開元。貴臣貪權,飾巧求媚,乃言郡邑貢賦所用,盍各區分?稅賦當委之有司,以給經用,貢獻宜歸乎天子,以奉私求。玄宗悅之,新是二庫。蕩心侈欲,萌柢於茲。迨乎失邦,終以餌寇。《記》曰:“貨悖而入,必悖而出。”非其明效歟!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陛下嗣位之初,務遵理道。敦行約儉,斥遠貪饕。雖內庫舊藏,未歸太府,而諸方曲獻,不入禁闈。清風肅然,海內丕變。近以寇逆亂常,鑾輿外幸,既屬憂危之運,宜增儆勵之誠。臣昨奉使軍營,出遊行殿,忽睹右廊之下,榜列二庫之名。矍然若驚,不識所以。何則?天衢尚梗,師旅方殷。瘡痛呻吟之聲,噢咻未息;忠勤戰守之效,賞賚未行。而諸道貢珍,遽私別庫。萬目所視,孰能忍懷?試詢候館之吏,兼採道路之言,果如所虞,積憾已甚。頃者六師初降,百物無儲,外扦兇徒,內防危堞,晝夜不息,迨將五旬,凍餒交侵,死傷相枕,畢命同力,竟夷大艱。良以陛下不厚其身,不私其欲,絕甘以同卒伍,輟食以啖功勞。今者攻圍已解,衣食已豐,而謠讟方興,軍情稍阻。豈不以勇夫恆性,嗜貨矜功,其患難既與之同憂,而好樂不與之同利,苟異恬默,能無怨諮?此理之常,固不足怪。《記》曰:“財散則民聚,財聚則民散。”豈非其殷鑑歟?

陛下誠能近想重圍之殷憂,追戒平居之專欲,凡在二庫貨賄,盡令出賜有功,每獲珍華,先給軍賞,如此,則亂必靖,賊必平,徐駕六龍,旋復都邑,天子之貴,豈當憂貧!是乃散其小儲而成其大儲,損其小寶而固其大寶也。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聖明的國君樹立教化,是卑視財物尊重禮節,遠離私利崇尚廉潔。國君不問財物有無,諸侯不論財物多少;大夫這樣的人家,不留搜刮百姓的家臣。他們難道都能夠忘卻那希求得到財物的心願嗎?實在是害怕財物滋生人們貪財的念頭從而打開禍端,有傷風化擾亂國家呀。因此一心聚集錢財增加錢倉積累的人,那是普通人的財富;一心散發錢財收服萬民百姓人心的人即是國君的財富。

如今設立的瓊林、大盈二個財庫,自古以來都沒有過這種規定,從老年人那裡傳下來說,都說設於開元年間。當時王鉷貪財,為用花言巧語求取玄宗皇帝的歡心,就說各郡縣繳上的貢品賦稅的支出何不來個區分:賦稅應當劃給理財的衙門,用來供給國家正常的開支;貢品應當劃歸國君,用來供給皇傢俬下的需求。玄宗皇帝認為建議提得好,就新設了瓊林、大盈這兩個財庫。驕奢淫逸之心,就從這裡發芽生根。等到長安失守,最終成了資助盜寇的東西。《禮記》說:用不正當手段弄來的財貨,也要非正常地失去。這不就是明證嗎!

陛下剛剛繼位的時候,盡力遵循治國之道。行為誠懇厲行節儉,排斥疏遠貪婪殘暴之徒。即使是先皇的私庫所藏,也沒有收納內府;並對四面八方送來的貢品,也不讓進入皇宮後院。清廉風氣肅然而起,四海之內民風大變。最近因為強盜叛逆擾亂綱常,皇上被迫外逃,朝廷已經處在憂危時期,就應倍增警惕自勵的誠心。我昨日奉詔出使軍營,出門經過行宮,忽然看到右邊長廊的下面,掛列有瓊林、大盈二財庫的匾額,矍然受驚,不知皇上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呢?因為京師的道路還被堵塞,戰事正盛。對於因戰亂受創痛而發出呻吟之聲的百姓,朝廷還正在慰撫;對於各地忠心勤王將士的攻城、守城之功,還未進行賞賜;卻把各地進獻的珍寶財物,突然積藏於皇家的倉庫,被眾人看到,誰能無動於衷呢?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試著詢問在驛站投宿的官吏,並打聽行人的議論,果真未出所料,臣民對此的積怨已經很深了。近來德宗的衛隊剛剛開來,什麼軍備物資都沒有儲備,對外要抵禦叛軍,對內要防守危急的奉天城,晝夜不停,將近五十天,寒冷和飢餓同時困擾著官兵,雖死傷累累,仍不惜性命同心效力,終於平定了朱泚兵圍奉天的這場大難。實在是因為陛下沒有厚待自己,沒有自私自利,摒棄美好的食物來和士兵同甘共苦,省下自己享用的食物給有功勞的人去吃,如今圍困已經解除,陛下的衣食已經豐富起來,卻又謠言興起,軍人的情緒漸生隔閡,難道陛下不知道軍人的性情,好財誇功,危急患難的時候已經同他們共憂患,卻在和平安樂的時候不和他們共享利益,如果不是性格恬淡靜默的人,怎能不心懷怨恨而口發嗟嘆之聲呢!這是常理,本來就不值得奇怪。《禮記》說:“散財貨就會使民心聚擾,斂財貨就會使民心散盡。”難道不是前鑑嗎?

陛下果真能惦念最近城圍的深憂,檢討平時專利貪慾的過失;所有在瓊林、大盈二庫中的財物,全部拿出來賞賜給有功的人;每次獲得珍奇,先用來頒發軍隊的賞賜。這樣一來,那麼叛亂就會平定,逆賊一定會剿滅;然後從從容容地坐上六匹馬拉的車子,轉回都城長安。國君如此的尊貴,何須憂貧呢?這就叫散了您那小庫,而成全了國家的大庫;失了您二庫中那點金玉小寶,而鞏固了您君位的大寶啊!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作者介紹

陸贄,生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字敬輿。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唐朝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政論家。

陸氏自東漢末年即為江南望族,但到陸贄出生前家門已衰落。其父陸侃曾任溧陽(今江蘇溧陽)縣令,後因陸贄顯貴,被贈為禮部尚書。 陸侃早逝,陸贄幼年受母親韋氏教導成長,時人稱之為“陸九”。他有獨立見解和操守,與眾不同,學習儒學頗為勤苦。

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十八歲的陸贄中進士,又應博學鴻詞科考試得高第,授華州鄭縣縣尉,後被免職回鄉。壽州刺史張鎰名望很高,陸贄前往謁見。交談三日之後,張鎰認為陸贄是奇才,請與他結為忘年交。

唐德宗李適即位後,派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巡視天下。陸贄遊說使者,請求用“五術”察看風俗民情,“八計”考察地方官政績,“三科”選拔才智出眾的人才,“四賦”管理財政“,六德”安定疲睏的人,“五要”精減官員。德宗還在做太子時就聽說過陸贄的名聲,此時任命他為翰林學士,調任祠部員外郎。陸贄性情竭忠盡心,擔任近侍之職後,感念德宗重用瞭解自己,想有所作為效力報答,所以政事上的缺失,無論大小他一定陳述,因此德宗更加厚待陸贄。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涇原軍發動兵變,佔領長安,擁立前太尉朱泚僭越稱帝,陸贄隨德宗避亂奉天(今陝西乾縣),轉為考功司郎中。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叛亂時,又扈從德宗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轉任諫議大夫。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陸贄自從任翰林學士後,即參贊機要事務,負責起草文詔,甚得德宗倚重。朝政千頭萬緒,大量詔書均由陸贄起草,他疾筆如飛,但凡所議論陳列的,沒有不曲盡情理的。在艱難的日子裡,雖然有宰相,但是無論大事小事,德宗一定要與陸贄商量,時人稱他為“內相”。德宗無論到哪裡去,也一定要有陸贄伴隨。

由於梁州、洋州道路險惡難行,德宗曾經與陸贄失散。過了一夜,陸贄還沒有到來,德宗震驚憂愁,以至於哭泣,下令能找到陸贄的人賞賜一千金。過了許久,陸贄才到,德宗非常高興,太子李誦等人紛紛來賀。

陸贄常常直言諫諍,有違德宗的意旨。奸臣盧杞雖被貶官,但德宗內心中還是庇護他。陸贄極力陳訴盧杞的奸邪導致變亂,德宗表面上雖然同意,心中卻很不高興。劉從一、姜公輔都從小官進升為宰相,陸贄雖然得到德宗極大的恩寵和知遇,卻沒有出任宰相。

回到京城後,陸贄任中書舍人,仍任翰林學士。不久陸贄因守母喪而解職,回到東都洛陽,寄住於嵩山的豐樂寺。德宗又命宦官把陸贄父親陸侃的靈柩從嘉興護送到洛陽安葬。

守喪期滿後,陸贄以權知兵部侍郎之職被起復,又任翰林學士。宰相竇參對他一向心懷不滿,陸贄也多次向德宗報告竇參貪汙納賄,二人因而不和。

貞元七年(公元791年),陸贄被罷去翰林學士之職,拜為兵部侍郎、知貢舉。

貞元八年(公元792年),竇參被免去相位,陸贄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

陸贄執政期間,公忠體國,勵精圖治,具有遠見卓識。在當時社會矛盾深化,唐朝面臨崩潰的形勢下,他指陳時弊,籌劃大計,為朝廷出了許多善策。由於他善於預見,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朝搖搖欲墜的局面得以轉危為安。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陸贄秉性貞剛,嚴於律己,自許“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以天下為己任,敢於矯正人君的過失,揭露奸佞誤國的罪惡,認為立國要以民為本,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的尖銳對比,深為憤慨,同情人民的悲慘生活。他力勸德宗愛人節用,輕徭薄賦,反對橫徵暴斂,主張使“一代黔黎,躋富壽之域”。

陸贄為相期間,戶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齡以諂佞得德宗信用,“天下嫉之如仇”。陸贄仗義執言,多次上書參奏裴延齡的罪行。

裴延齡日加詆譭陸贄,而德宗也不悅陸贄的進言,遂於貞元十年(公元794年)罷陸贄為太子賓客。

陸贄本來謹慎小心,一向不與賓客交往。裴延齡猜到李適對陸贄薄情,趁機進讒言,百般汙衊,德宗發怒,想殺掉陸贄,多虧諫官陽城等人一同上奏章替陸贄分辯,才免死降為忠州(今重慶忠縣)別駕。

後來,德宗又漸漸思念陸贄,恰逢薛延任忠州刺史,傳達德宗慰勞的旨意。韋皋多次上奏請求讓陸贄代領劍南節度使,但德宗仍有記恨,不肯授任。

陸贄在忠州十年,常常閉門不出,少有人能見他一面。他一方面為避誹謗流言,不敢著書言事。同時也因當地氣候惡劣,疾疫流行,於是研習藝術,集“古方名方”編錄《陸氏集驗方》五十卷,供人們治病使用。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順宗李誦即位,下詔召還陸贄,詔書還沒有到達貶所,陸贄已經逝世,享年五十二歲,獲贈兵部尚書,諡號“宣”。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都遭到了嚴重破壞。藩鎮割據,山河破碎,戰火紛飛。到德宗時出現了一派蕭條破敗的氣象,田園荒蕪,人煙斷絕。針對德宗的這種“國家興衰皆由天命”的錯誤思想,陸贄指出把國家興衰說成由於天命是荒謬的,說明治亂由人,不在天命。

陸贄還辯證地分析了“治”和“亂”的關係,充分肯定了人在治理社會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陸贄勸誡唐德宗“其資理興邦之業,在陛下克勵而謹修之”。不要憂慮“亂”,不要害怕“厄運”,只要“勤勵不息,足致昇平,豈止盪滌妖氛,旋復宮闕”。陸贄的這種“反天命,重人事”的進步的歷史觀,構成了他治國思想的哲學和理論基礎。

在分裂混亂之中“海內波搖,兆庶雲擾”,“人心驚疑,如居風濤,洶洶靡定”,誰要想在這種局面中取得支配地位,人心向背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陸贄進一步闡發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傳統儒家思想,認為“立國之本,在乎得眾”。陸贄反覆強調人心的作用,這是他的治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陸贄所說的“得眾”、“得人心”的階級內容當然主要是指廣大農民對李唐皇朝的同情和支持,也包括在統治階級內部取得地主階級的擁護。

為了取得民心,陸贄請求賑救災民。為了取得人心,陸贄建議德宗“痛自引咎,以感動人心;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併為之親自起草罪己詔。陸贄的措施和建議收到了一些效果。緩和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或多或少提高了唐皇室的政治形象,使一些顧瞻觀望的勢力能夠傾向於唐朝,在一定程度上分化瓦解了藩鎮。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陸贄是一個博通古今、明於治亂、具有遠見卓識的人。他總結了歷史經驗,尤其是吸取了西漢賈誼在《治安策》中所闡述的加強皇權集權的思想,這就必須要採用強幹弱枝之術。加強皇權實力,削弱地方勢力,這樣才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有利於封建政權的鞏固。

陸贄對唐朝前期的歷史作了一番回顧,要求採取一些具體措施,加強關中實力以鞏固皇權,逐漸削弱藩鎮勢力,以便最後剪除“凶逆”。

陸贄認為能否正確地使用人才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大問題。要想使唐朝有所振作,不整頓吏治、廣開才路是不會取得什麼成效的。陸贄花了很大功夫對吏治問題在理論上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提出了“求才貴廣,考課貴精”的重要原則。

所謂“求才貴廣”就是要求廣泛地選拔人才,使人“各舉所知”,不僅宰相可以推選官吏,而且臺省長官也可以薦舉賢能。陸贄反對對人吹毛求疵,求全責備。

所謂“考課貴精”就是“按名責實”,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考核,加強吏治的管理,以便高標準地培養官吏。

為了全面地瞭解一個官吏的政治思想和工作能力,陸贄提出了考課的具體內容,即所謂“八計聽吏治”:一、視戶口豐耗以稽撫字;二、視墾田盈縮以稽本末;三、視賦役薄厚以稽廉冒;四、視按籍煩簡以稽聽斷;五、視囚繫盈虛以稽決滯;六、視奸盜有無以稽禁御;七、視選舉眾寡以稽風化;八、視學校興廢以稽教導。

在考課的過程中陸贄強調不能注重言論,而要注重行動。不能看表面現象,而要看內在思想。指出口拙寡言的人不一定就愚笨,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就聰明;直樸而冒犯的人不一定是背叛,阿諛奉承的人不一定就忠實。這種比較實事求是的考核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對於防止官吏徇私舞弊、弄虛作假、貪汙怠惰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時通過考課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才能,合理使用,使舉得其人,任得其所,更好地發揮官吏應有的作用。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陸贄非常推崇唐太宗,尤其是對唐太宗從諫如流的政治風度特別讚賞,陸贄對君主納諫這個問題進行了極為認真的總結,從理論上作了比前人更為詳細更為具體的分析。他上書唐德宗,力陳要“廣諮訪之路,開諫諍之門,通雍鬱之情,宏採拔之道”,才能使下情上達,上情下知,君臣一致,政權鞏固。

陸贄認為要使諫路暢通,必須克服堵塞諫路的九種弊病。其中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君主的六種弊病是: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臣下的三種弊病是:諂諛、顧望、畏懦。

唐中期以後均田制遭到破壞,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生產力遭到嚴重的摧殘,民困國窮,財政枯竭,經濟處於崩潰狀態。

為了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日益激化的矛盾,解決國家的財政經濟危機,陸贄上疏提出:“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系統地闡述了恢復和發展封建經濟進行改良的思想。

陸贄主張保護在生產力中起決定性因素的勞動力,所謂“養人”就是說要使勞動者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有一個從事奴役性勞動的條件。

他看到了“養人”和“資國”兩者之間的關係,認為只有“養人”,充分使農民的個體經濟得到發展,發揮他們在生產力方面的作用,才能儘可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使民“富”國強。因此,他反對對農民進行敲骨吸髓、毀家取財的極度剝削,認為這是統治階級“厚其所資,而害其所養”,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的做法。

針對德宗時大都徵調關東比較富庶地區的士兵輪番戍守邊防,士兵缺乏訓練,不能適應邊疆的艱苦環境;邊帥身不臨邊而在內地,又選精兵銳卒自隨左右,把守邊防要塞的士兵,更加缺乏戰鬥力的情況,陸贄提出取消各道將士輪番防秋制度。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按原來軍隊人數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委命本道節度使招募年輕力壯願住邊城者而遷移之;一部分則由本道但供衣糧,委命關內、河東各軍州招募蕃漢子弟願入邊軍者以供給之;一部分由本道僅出衣糧,加給應募之人,作為新遷居的費用,又命度支在各道和市耕牛,兼僱手工業者到各軍城修造器具。召募的人,每家給耕牛一頭和各種農田水火器具,使其完備,軍事力量必然增強,糧食供給必然充足,避免了輪番徵發之苦,又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開元、天寶之際,西北邊防僅設有朔方、河西、隴右三個節度使。德宗時,又將朔方之地分由三個節度使統領,其餘各鎮軍,將近四十多個,都由皇帝任命,並有宦官監軍,彼此之間各自獨立。

陸贄建議選擇文武全備的能臣,一人為隴右元帥,統管涇、隴、鳳翔、長武、山南西道等兵馬;一人為朔方元帥統管鄜坊、邠寧、靈夏等所節度的兵馬,一人為河東元帥統管河東、振武等所節度的兵馬。三帥各到臨邊要害之州作為治所。不重要的節度隨所便進行合併,只有元帥可置統軍,其餘全部罷免。只有這樣才能使將帥專一,人心不分,號令一致,進退可齊,指揮如意,機不會失,氣勢自壯,無往而不勝。

當時邊軍行動,多由朝廷決定選派將帥,只求容易駕馭。陸贄認為,兩軍相持,抓住戰機,刻不容緩,要想使決策沒有差錯,就是聖賢也難以辦到,陸贄主張給將帥以自主權,可以便宜從事,才能使其充分發揮智謀,作出果敢決策,不失戰機,取得勝利。陸贄認為“選用將帥,必先考察行能”,使真正有軍事才能、指揮能力的人擔當重任。

陸贄認為:治理軍隊,必須要獎懲分明,“賞以存勸,罰以示懲”,勉勵有功的將士,嚴懲邪惡不法之徒。

同時又主張根據士卒勞役的輕重,貢獻的大小,所處安危的情況,制定衣糧供給的等級,合理分配給養,以避免“怨生於不均”,保證士卒之間的團結,提高軍隊的士氣。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陸贄注重軍事,尤其注重軍糧的貯積、供給和運輸。陸贄建議採取“就軍和糴之法以省運,制與人加倍之價以勸農”,對於有力無資、願意住在邊地的士卒,貸其種食、工具、耕牛,就可以使戍卒忘歸,貧人樂徙。既可以有足夠的軍糧,又可以充實邊防。

陸贄又對於當時徵調軍糧不顧各地糧食的豐歉,不知各地谷價的貴賤,不能權衡輕重靈活變通,而一味地按照舊例從江淮運糧,深感籌劃失當。

陸贄提出了改革漕運的措施。在沿邊各州連年豐收的情況下請減京東水運,收腳價於沿邊州鎮儲蓄軍糧,所得費用先在關中進入和糴。根據當時的價格計算,一年和糴之數,足當轉運二年;一斗轉運之資,足以和糴五斗。然後將所餘之錢以供邊鎮和糴。這樣可以勸課農桑,賑濟窮困之人,一舉而兩得。

陸贄工詩文,尤長於制誥政論。陸贄所作奏議,多用排偶,條理精密,文筆流暢。陸贄以駢文擅名,其駢文對偶齊整,音韻協調,語言流暢,氣勢極盛。所寫詔書、奏議等,善於將誠摯的感情同精當的議論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

陸贄為德宗起草的《奉天改元大赦制》,情詞懇切,深自痛責,寫的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論裴延齡奸蠹書》,都是數千字以至近萬字的政論文,分析朝政時事,剖明是非得失,情理結合,兼有駢文和散文的長處。陸贄的作品體現了當時駢文向散文轉化的趨勢。

貞元八年(公元792年),陸贄主持進士科試,韓愈、歐陽詹、李觀等八人登第,時稱“龍虎榜”,譽為“天下第一”,而他便為韓愈等人座師。宋代蘇軾的奏議,也深受他的影響。

陸贄文集,明清以來刻本很多,今傳《陸宣公翰苑集》24卷,有《四部叢刊》本,系據宋刊本影印。又有詩文別集15卷,已久佚不傳。還著有醫書《陸氏集驗方》50卷。《全唐詩》存其詩3首:《賦得御園芳草》、《曉過南宮聞太常清樂》、《禁中春松》,《全唐詩外編》補斷句1句。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作品介紹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由盛而衰的重要節點,大唐帝國從此再無寧日,外患則藩鎮割據,內憂則宦官當權。安史之亂,禍起蕭牆。自玄宗始,至肅宗、代宗、德宗,四代昏君,代代日甚。期間雖有郭子儀、李泌、陸贄、王叔文等幾個良將賢臣輔佐,終究無法挽回江河日下的頹勢。

公元783年,藩將淮西節度使李西烈叛亂,德宗調派官軍5000人對抗。官兵路過京都洛陽,皇帝不給犒賞,官軍譁變,德宗率幾個家屬倉皇出逃奉天(今天的陝西乾縣)。二十七年前,安史之亂次年,唐玄宗率楊玉環、楊國忠倉皇出奔蜀中,行至馬嵬坡,眾將譁變,不殺玉環、國忠,就不再前行半步,“三軍不發無奈何!”。歷史的悲劇,在玄宗的曾孫德宗身上又重演。

奉天的瓊林、大盈兩個寶庫,是德宗的小金庫,是各地官員於稅賦之外,另向皇帝拍馬進貢的私賄,不屬於中央財政掌控。財貨事小,民心事大;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在這種情況下,德宗信任的賢臣陸贄,就寫了《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進諫。

《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用駢體而作,引經據典,言辭懇切,擲地有聲,具有極強的說服力,體現了陸贄的才華和政見,是唐宋散文中的經典之作,其中的警醒之句,對現在亦不失教益。

據說德宗因這篇文章而採納了他的諫議,廢除了瓊林、大盈二庫。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之千古駢文名篇《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