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驹与海光真大喜

那些优秀或领先的事物,往往会遭遇截然相反的评价,要么是过度追捧,要么是蓄意贬低。捧也好,骂也罢,有人捧或有人骂,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影响或威胁他人的能力。


1995年,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两部神奇影片上演了捉对厮杀的精彩戏码,《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最终《肖申克的救赎》哑了火,虽然被提名了多项大奖,但还是不敌《阿甘正传》最终败下阵来。

谁也没想到,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肖申克的救赎》实现了口碑大逆袭,不仅常年霸占各大电影排行榜的头把交椅,更成为了世界影迷心中的无冕之王,巅峰神作。由于《肖申克的救赎》作品本身太过惊艳,所以尽管曾在票房和奖项两方面双双遇冷,可时间和大众还是给了这部片子一个说法。摩根·弗里曼和蒂姆·罗宾斯,足慰平生了。

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比,有些文艺作品就没那么幸运了。它们不仅在问世之初没有获得应有的肯定,更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着尴尬,或是无人问津石沉大海,或是被审美扭曲的人们冷嘲热讽。

众所周知,Beyond乐队的代表作里有一个专有词汇,海光真大喜,它们分别是指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真的爱你、大地和喜欢你,每一首都堪称黄家驹的经典代表作,他主唱了其中四首,黄贯中唱了一首。五首歌都是黄家驹作曲,除了大地和真的爱你分别由刘卓辉和梁美薇完成填词,连另外三首歌的词也出自家驹之手。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话不假。在Beyond的众多作品中,它们的传唱度极高,在Beyond被别人翻唱的曲目里,它们的翻唱次数也高得惊人。它们不仅是黄家驹的代表作,也是Beyond乐队得以走红的助推器。


黄家驹与海光真大喜


许多人听着海光真大喜认识了Beyond乐队和那位已经离世的摇滚英雄黄家驹,成蹊便是这许多人的其中之一,我总能想起第一次听到它们时的感动和震撼。海光真大喜,也不止一次出现在一路有家驹的历史文章里。

但与此同时,围绕海光真大喜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尴尬。相信你一定深切感受过这些尴尬。

尴尬1:有一种家驹歌迷是听海光真大喜的,而且只听海光真大喜,终生止于此,对Beyond的其他作品或Beyond之外的作品完全屏蔽。这样的歌迷有多少?数量极其庞大。他们用这几首歌大肆神化家驹,为黄家驹和乐队封神。根本原因是对艺术不够包容,思想世界空虚,缺乏探索求新的精神,因此固步自封。

尴尬2:某些装逼爱好者,一边用恶毒的言论践踏这几首歌,全盘否定Beyond的成就,一边盲目追捧西方摇滚乐或小众音乐,在他们眼里逼格高于一切,不躁不烈根本不算好音乐,这么软绵绵的歌也是摇滚乐?

尴尬3:以海光真大喜为抨击武器,指责黄家驹根本没有什么音乐才华,只会写流行歌口水歌,甚至说他拖拽了Beyond其他三子的发展。

上述三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长期存在,截图肯定就不用了吧?想必你已经看过不少。虽然第一种是在吹捧海光真大喜,但成蹊依然将它归类为低估和妖魔化的范畴,因为过度神化已经相当于自黑了。

明珠蒙尘,在艺术领域屡见不鲜。人们热衷造神,同时也对毁神上瘾。恐怖的是,有时候他们竟然是同一群人,身份可根据需要无缝切换。

这些人是什么人?第一种是部分过度脑残的驹迷,世界四大乐队、中国第一吉他手、亚洲鼓王这类字眼是他们的最爱。第二种是某些不懂音乐只懂装逼的键盘侠。第三种是少量超级偏激的三子歌迷。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很少静静地欣赏音乐,绝不从作品本身谈作品,只会靠互相攻击来获得快感。

如今,海光真大喜成了一个贬义词,作品地位也颇尴尬。本来是难得的好歌,却因脑残歌迷的长期神化让它们成了禁忌之物。明明是好作品,却成了键盘侠攻击艺术家的口实。因为装逼和满足个人虚荣而抹杀好作品,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那些不懂摇滚乐的“摇滚分子”也是害群之马。谁规定摇滚乐一定要爆炸?谁规定摇滚乐必须反国家反人类?谁规定摇滚乐必须裸奔举大旗?谁又规定了摇滚乐就得嗑药滥交?很多人对摇滚乐的偏见就像他们的思维一样顽固,摇滚乐绽放的普世之美,他们永远也看不到。

海光真大喜的确给家驹和Beyond带来了些许荣誉,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成蹊看来,这五首歌不仅在家驹生前被低估,在今天也依然被严重低估,甚至这种低估会持续到很远的未来。造成低估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从不愿意就作品谈作品,而更热衷粗暴对比和信口开河。

B斗士为黄家驹和Beyond打造了无数“王冠”,光彩夺目却很刺眼。故意贬低黄家驹和Beyond的人擅长对比和断章取义,抹杀了成就踩死了作品。海光真大喜很无辜,黄家驹很无辜,Beyond同样很无辜。家驹从没有想过要用这些歌给自己封神,而只是真实地用音乐表达了内心的喜怒哀乐,并希望有人能体会到作品的美感和启示。如果知道今天是这样的局面,他会不会后悔当年创作了这些歌?

没人用Imagine去攻击列侬,没人用Love of my life去攻击摩克瑞,但却天天有人用海光真大喜拼命攻击黄家驹。硬把珠玉说成是瓦砾,嗯,很符合现代人的习惯。这些人还有一个爱好,喜欢把狗屎当成美食,而且当众大吃大嚼。审美观,早已扭曲。

一位出色的音乐人,写出发自内心并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是其最大的贡献,还有什么比这更具价值的么?为了让更多人正确看待这几首歌,我曾特意多次对这几首歌进行精析,尤其是从编曲和美感的角度来分享。

海光真大喜为什么能做到经久不衰?旋律隽永,有感而发,曲风流行,编曲出色,悦耳动人,共鸣满怀!它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名符其实的好音乐。

什么性格的人写出什么色调的歌似乎是注定的,这不仅与天赋有关,更与思想深度和洞察力有着莫大关联。五首歌问世于1988-1993年间,按年龄计算,黄家驹只有30岁左右,属于相当年轻的时期,但此时的他,对自由、爱情和家国的思考已经有了迥异于同龄人的高度。当别人还纠缠于情爱题材的时候,他的视野早已看向了远方。

这一时期的Beyond,知名度和影响力处于快速上升通道,唱片公司自然希望销量大爆赚个盆满钵满,而身为队长的黄家驹却有不同看法,短时间的专辑大卖固然可以让乐队变得更有名更阔绰,但他并不想在音乐作品的质量上有太多妥协。细细去欣赏这几张专辑,你便能看出他的坚持和挣扎,拉锯始终没有停,前期的心路历程更直接导致了海阔天空在日本的诞生。

海光真大喜,均是家驹在摇滚和流行之间平衡的杰出之作,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五首歌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都是出类拔萃的。

海阔天空,回顾、冲破和展望,对自由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光辉岁月,同情、抗争和悲悯,倡导平等传播希望。真的爱你,反省自我歌颂母亲,伟大的母爱正如春风化雨。大地,从父子情到家国情,期盼祖国统一,人月两团圆。喜欢你,真挚的爱情遇到纯粹的梦想,艰难的选择,痛苦的舍得。

不说创作初衷,只说Beyond在流行摇滚方面的编曲也同样出色,极简,高水准,独具魅力。每首单曲之前都做过细致说明,不在此展开。戴起耳机,以一颗投入和敬畏的心去聆听,然后你会明白这支乐队的与众不同。


黄家驹与海光真大喜


与Beyond早期和三子时期的作品相比,海光真大喜很接地气,几乎不设置任何听觉门槛,哪怕是第一次听你也能顺利接收到作者的情绪和想法,这也是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如果因此你就得出黄家驹只会写流行歌的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罕见的全才,能玩转多种风格,偏技术的刁钻作品他照样信手拈来。成蹊就不做单独推荐了,感兴趣的话,翻看一下过往的推文吧。

黄家驹写出的旋律隽永且饱含深情,不仅易于传唱更极其耐听,这是他的一大鲜明特色。许多流行音乐都是火热一时然后便销声匿迹,家驹的歌则截然不同,似乎永远可以流行下去,永远也听不腻。即便同是以爱情为题,他的情歌也更容易令人共鸣和感动,百听不厌。最为神奇的是,此类长期耐听的旋律,有的人多年写不出一首,他却有一大批。美妙的旋律从来都不是憋出来的,而是从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

有时候,我总想探究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一流音乐人?我认为有两种境界可称高级。

第一种,作者完全自我,而且只负责自我,其他一概不管不顾,通过作品完全真实地毫无保留地展露创意,然后用音乐寻找有共鸣的听者。

第二种,创作者本身就具有卓绝的天赋和强烈的使命感,在做到自由自我的同时还能凝望世界体察世人,作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主动激发听者去思考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黄家驹显然属于后者。

个人认为,第二种音乐人的艺术价值大于第一种,那些厚重的带有正向价值的作品要比不问世事纯粹自我的好歌高出一筹,不一定是在技术或配器方面高明,而是在美感、想法和影响上。人不是独活的,我们与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哪怕是看似不相关的陌生人。

优秀的作品和音乐人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你当然可以说海光真大喜不好听,任何人都有不喜欢的自由和权利,但如果你想以此为由来证明黄家驹音乐功力不足或只会写口水歌,这就需要一个前置条件了,那就是你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创作出比之更牛逼的作品。希望你能。然而,你并不能。


黄家驹与海光真大喜


(一些视频和音频在这边无法顺畅发布 请移步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路有家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