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稱得上“鎮國之寶”的青銅器之王——司母戊鼎


唯一稱得上“鎮國之寶”的青銅器之王——司母戊鼎

文章配圖/司母戊鼎及局部

​司母戊鼎,亦稱司母戊大方鼎、後母戊大方鼎、母戊方鼎。

據專家考證,商朝第二十四任國王祖庚為祭祀其母,鑄造了方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祖庚三弟,第二十五任商王祖甲鑄造的。

商王祖庚是商王武丁的次子,其兄長祖己受後母誣陷,被驅離出京,後含冤而死。

武丁的三弟祖甲是後母所生,父親偏袒他,有意以其為繼承人,祖甲認為有違禮制,不想和二哥爭位,於是悄悄離開京城。

武丁去世後,祖庚即位。

祖庚遵行禮制,積極開拓,商朝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

為表達孝心,祖庚特鑄造方鼎祭祀母親。

祖庚去世,遺詔令其異母弟祖甲繼位。

唯一稱得上“鎮國之寶”的青銅器之王——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腹內有“後母戊”三字,因而得名,鼎呈長方形,有雙耳,通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的最重、最大的鼎類青銅器,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鎮國之寶。

2002年,司母戊鼎被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名單。

司母戊鼎在民國時期出土。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三月,河南安陽武官村村民吳希增在野地中尋寶,探杆深入地下十三米時,碰觸到了堅硬之物。

吳希增回村子找來十餘人,趁著夜色挖掘,為防備駐守在附近的日軍發現,天亮時,這些村民又用原土回填了洞口。

次日夜間,村民增至四十餘人,繼續挖掘。

村民連續挖掘三個晚上,終於抬出了一尊銅鏽斑斑的大方鼎。

司母戊鼎出土之後,被村民秘密運回村裡,藏在了吳希增堂弟吳培文家中的院內,以柴草掩蓋偽裝。

人多嘴雜,最終還是走漏風聲。

有人向駐安陽飛機場的日軍警備隊隊長黑田榮告密,說出了方鼎的藏匿地點。

不久,黑田榮來到吳培文家,發現了柴草堆裡方鼎,他圍著方鼎驚歎不已:“寶物!寶物!”

唯一稱得上“鎮國之寶”的青銅器之王——司母戊鼎

​肖寅卿看過方鼎,給價二十萬大洋,但他提出要求,需將大鼎切割成數塊藏入木箱,以掩人耳目,方便運輸。

當天夜間,村民取出鐵錘、鋼鋸等工具,開始切割方鼎。

吳培文認為這是作孽,夜空中切割的聲音異常刺耳,彷彿是先人的詛咒,於是勸阻村民,將方鼎保護起來,村民多有同感,於是放棄了賣掉方鼎的想法。

一天,日軍派兵百餘人進村,搜查司母戊鼎,卻無果而終。

原來,村民把方鼎重新埋進了地下。

日軍離開後,村民又把方鼎挖出,轉移到吳培文家馬棚下邊。

唯一稱得上“鎮國之寶”的青銅器之王——司母戊鼎

​不久,日軍開著三輛卡車,架著機關槍,殺氣騰騰闖進武官村。

吳培文慌亂中對馬棚進行偽裝,潑灑了一些泔水。日本兵在村子裡搜索了好久,再次無功而返。

為了令大鼎躲過日軍的搜查,吳培文以二十塊大洋,買來一尊仿造的贗品,藏匿在自家的炕洞內。

幾天後,日軍派兵再度闖進村裡,直接來到吳家,搜到了那尊贗品方鼎,隨即揚長而去。

吳培文將方鼎託付給幾個吳姓的族人,外逃他鄉避難,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回到了安陽老家。

唯一稱得上“鎮國之寶”的青銅器之王——司母戊鼎

​1946年夏,安陽政府某陳姓參議聞知司母戊鼎藏在吳家的消息,找到吳培文,勸他和村民把文物交給安陽政府。

村民被說服後,安陽縣長姚法圃,古物保存委員會主任陳子明等帶著警察,來到吳家大院,將方鼎挖出,運回縣城,後移送中央博物院(即今南京博物院)。

1949年,國民黨撤離大陸,準備把司母戊鼎運往臺灣,因為大鼎太重,慌亂中被遺棄在南京飛機場。

解放軍在南京機場發現了司母戊鼎,將其移送至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後更名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建成,司母戊鼎被調運至北京,此後一直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