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高塘竹编 雷韫良 摄影


陕西渭南华州区高塘塬有数百亩竹林多处,竹编技艺世代相传。该塬南依秦岭,适宜竹子生长,因而千百年来,竹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便在这一带广为流传,据记载,秦汉以来,华州从事竹编的艺人很多,晚清至上世纪初,华县有“十里红杏,绿竹千顷”的优势,竹编遂成为农户的家庭副业。

华县竹编主要分布在沿山地带,竹器编织的主要原料是青竹和部分木质材料,其工艺最主要的是破篾和编织。竹编制品不但构思独特,工艺精湛,而且造型精美,种类繁多。 1月8日,省政府公布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县竹编技艺也在其中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直以来,竹子因高洁不屈而被文人雅士所喜爱,其实,竹子不仅有着优雅的外表,而实用性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竹笼、竹筛、竹馍盘,这些竹器用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2018年初冬,我和两位摄友一同走进华州区高塘镇南堡村,实地感受并记录了传统手工艺____民间竹编技艺的流程及魅力。


细密的竹叶洒下一地斑驳。华州区高塘镇南堡村村民邢都看走进自家竹园,一番精心挑选,几支生长了2年之久的竹子被砍伐背回家中。

破篾是华州竹编制作的关键环节,老邢手握破竹刀,娴熟地将竹子破成细篾条,然后在一块蔑块上像变戏法一样地剥出无数根篾条,或细如发,或薄如纸。

邢师傅把竹篾破得薄如纸、细如线,熟练地将竹篾盘绕交叠,篾随手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竹篾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变得灵动而欢快,堪称手工技艺一绝。他们在编织中,不论是缠帮沿还是编筛底,都特别讲究花纹图案,编织的物件,酷似一幅精美的艺术品,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令人叹为观止,拍手称绝。


午饭刚过,邢都看和邻居们就在自家院里的空地上忙碌开来。只见他手执篾片,灵活自如地编织着,一条条带着竹子清香的篾条在手中来回穿梭。

老邢看到我们或蹲或躺,嬉笑说你们还很专业,于是,就将编织好的竹制品全摆放了出来,自己也拿起半成品编织起来.眼前的马蹄篮、染色竹筛、馍篮、竹笼\蚂蚱笼等各色竹品看得人眼花纷乱,仅竹笼就有10多种,大、小竹笼、圆笼、马蹄笼、背笼、小孩用的旦旦笼等。无不让人感叹民间艺人的独到匠心。

一根根竹篾,被编织成相互交叉的菱形图案,相互交错、花纹美观。

因为做工精细、种类繁多、结实耐用,一直以来,华州竹编在陕西及西北一带享有一定声誉,深受人们喜爱。

从破篾到编织,一根平凡无奇的竹子,在独具匠心的打造中,凝聚了艺人们不尽的智慧与温情,先祖的技艺,随着时光流传到邢都看这一代人手里,竹编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门讨饭碗的手艺,更多的是一份寄托一份喜爱一份传承。

一根平淡无奇的竹子,却编织出了生活的琐碎与美好,编织出了创业致富的大世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州竹编,凝聚了一代代艺人们的智慧,但也只有不断创新,在坚守传统中迎合市场,就必定会走出困境,迎来新的生机和繁荣。

和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华州竹编也面临着不少的困惑,人们对于实用性竹器的需求越来越小、纯手工的竹编收入相对偏低、年轻人学习热情不高、不少技艺面临失传。

华州竹艺产品类型最初多以农具和生产生活用具为主,选料考究、工艺精湛,古朴典雅的风格使得华县竹艺闻名一时,曾赠送毛主席、周总理各一套,并被选入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使用至今。

华州竹编为典型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是民间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作为民间文化和观念的载体,蕴含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价值。一直以来,华州竹编以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的形式出现,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雷韫良 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亚朵图文签约摄影师 中摄著作权协会会员 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渭南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