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扶貧的五旬“夫妻檔” 辦事老辣成村民“貼心人”

返乡扶贫的五旬“夫妻档” 办事老辣成村民“贴心人”

胡成平(右)與妻子前往村民家。 受訪者供圖

一對年近六旬夫妻,丈夫在村裡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妻子則是村裡網格員與幫扶責任人,扶貧也有了“夫妻檔”。他們就是奉節縣龍橋土家族鄉蜀鄂村駐村工作隊隊員、58歲的胡成平;蜀鄂村4社網格員以及4戶貧困戶幫扶責任人、52歲的鄒信菊。

他們的扶貧故事,從回老家開始。

夫唱婦隨,回鄉支持扶貧大業

胡成平曾在基層多個崗位擔任領導職務,其中包括龍橋土家族鄉副鄉長、副書記,目前是該鄉的環保所長,妻子鄒信菊則在鄉社保所上班。

胡成平老家就在蜀鄂村,這名土家漢子自讀書起,就離開了老家,後來在興隆鎮安家。他到蜀鄂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算是回老家,這出夫唱婦隨,是巧合,也有一定的實際考慮。

老胡多年前就患糖尿病、前列腺、腦梗塞,近年又患上了骨質增生,長期用不上力,開車都成問題,多數時候只好由妻子代勞。

前往蜀鄂村時,領導給他交底:“工作盡力搞好,身體不能忽視。”同時告訴他,“你老婆也在那兒扶貧,相互也有個照應。”那時,妻子站在一旁說:“我能幫多少算多少。”

話雖然說得很樸素,但事情做得卻很實在。走訪、調查、跑動得多了,雖然是吃在村、住在村,但是付出的努力更多,連自家汽車的油耗都翻了一倍,精力的投入則更多。

他們的女兒也在興隆鎮上班。平日裡,女兒女婿最擔心的還是父母的身體,更擔心父母應付不過來工作,“其實,一切都是重新開始,不容易。”

夫妻搭配,效率加倍

女兒女婿的擔心,並不是沒有緣故,但從目前來看,他們的擔心有些多餘。這對扶貧夫妻做起工作來有板有眼,有人不止一次形容說,他們熟悉農村就像進自己家門一樣,夫妻搭配,效率加倍。

蜀鄂村3社一戶村民去年10月建房,12月迎娶兒媳,雙方家庭商量“彩禮”時,女方提出“不多不少”10萬元。

這件事處理不好,可能導致這家人返貧。胡成平跑去耐心做女方工作,最後女方終於答應少收或不收“彩禮”,這樣既未影響建房進度,又沒有拖延婚期。這種處置方式,看似不宜擺上桌面,卻得到不少村民稱讚,不少村民們誇他“老辣”,能解決實際問題。

雖然蜀鄂村屬非貧困村,產業發展還很不錯,但村裡土坯房多、環境髒亂差等問題仍讓胡成平很傷腦筋,他組織村支兩委幹部“兩手抓”:一手抓土坯房改造;一手抓村容村貌改善。

2018年,蜀鄂村完成“三改”88戶、CD級危房改造44戶、易地搬遷3戶;油化公路18.5公里、硬化2公里、整修泥結石路8公里。這背後,夫妻倆先後為貧困戶徐國文、盧昌勝等4戶做擔保,賒來磚和沙,解決其建房暫時的資金難題。

如今,胡成平和鄒信菊這一扶貧戰線上的“夫妻檔”,已成了蜀鄂村不少村民的貼心人。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張旭 通訊員 彭超

張旭

張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