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檢發現腫瘤細胞是癌細胞嗎?

用戶1243811488546


活檢包括腫瘤穿刺活檢,腫物切除活檢,胃腸鏡鉗取活檢,胸水、腹水等液體細胞學活檢等等。病理學檢查包括冰凍細胞活檢,常規的病理活檢等等。腫瘤病理診斷是非常嚴肅的事情,需要非常謹慎,不能亂報,因為診斷了癌症,對患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如果活檢的報告能夠確診,一般會直接報腺癌,鱗癌,神經內分泌腫瘤,小細胞肺癌等等,這樣就能直接明確診斷,指導下一步治療了。如果不能明確診斷,只是發現了異型性的細胞,不能確定是癌症,或者是哪一種類型的癌症,病理科醫生一般會要求加做免疫組化,或者要求重新取病理活檢,再次行病理檢查,明確診斷。

如果是術中做冰凍病理檢查,需要在30分鐘左右快速診斷癌症,但是冰凍病理檢查不發作免疫組化檢查,有時候很難確診,病理科醫生有可能會這樣描述,在顯微鏡下發現異型性明顯的梭形腫瘤細胞,具體腫瘤類型需要等待免疫組化檢查,這個腫瘤細胞有可能是良性的,交界性的,或者是惡性的。

所以,如果活檢的時候,發現了腫瘤細胞,並不能說明一定是癌細胞,因為腫瘤有良性、交界性或者惡性的,只有惡性的腫瘤,才是癌症。如果報告寫的是腫瘤細胞,那就需要進一步做免疫組化檢查,或者重新取病理活檢,明確診斷。


普外科曾醫生


首先來說一般的活檢病理報告不會簡單的報告發現腫瘤細胞。如果能明確的話,會直接報告腺癌或者鱗癌,或者神經內分泌腫瘤。如果普通的病理化驗不能準確給出答案,會建議補做免疫組化,進一步明確診斷。

有些時候,由於活檢組織過少或者標本固定不好,影響觀察效果,會報告可見可疑分化差的細胞或者異型細胞。這種情況,需要引起注意,一般有問題的可能大,需要重新取活檢或者做進一步的明確化驗。

舉個簡單的例子,胃腸道間質瘤與一些結締組織來源的腫瘤不好區分,顯微鏡下腫瘤細胞多是梭形細胞,可以是間質瘤,也可能是平滑肌瘤或者平滑肌肉瘤。此時,需要藉助免疫組化來鑑別,就是通過識別腫瘤細胞特異表達的某些分子標誌物來區分。

再比如胃淋巴瘤,經常有病理報告給出分化差的腫瘤,如果不做進一步的免疫組化,可能就認為是分化差的胃癌,比如低分化或者印戒細胞癌。臨床上偶有這類情況,就是開始病理沒有明確,直接做了手術,手術後病理才明確原來不是胃癌,是胃淋巴瘤。


因此,不管是胃腸鏡活檢還是穿刺活檢,如果病理報告不是明確的診斷,給出的是可疑的異型細胞或者可疑癌細胞,都需要再次活檢明確。如果是胃部病變活檢,可以再次活檢鉗口服治療胃潰瘍的 藥物1-2周,這樣再次活檢準確度高。或者採取多點取材或深部活檢,這些都是可以提高診斷準確度的方法,必要時加做免疫組化等檢查。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不是的,腫瘤細胞和癌細胞是不能等同的。

再做胃腸鏡經常碰到有息肉的患者,能通過胃腸鏡切下來息肉90%都是良性的腫瘤,很多患者一聽說是病理結果是瘤以為就是癌症了,其實腫瘤和癌症還是有區別的,以下大致科普一下這個問題。

腫瘤有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區別。我們平常說的癌症是單純指的是惡性腫瘤,並不包括良性腫瘤。

我們人體有些腫瘤生長緩慢、與周圍的氣管、組織邊界清楚,自己也有一層膜包繞著,不會轉移或者傳播播散到身體其他器官或組織,對我們人體危害還是很小的,在醫學上稱他們為良性腫瘤,這些腫瘤因為大部分邊界清楚,包膜完整,所以可以做手術切除,而且切除後不容易複查。比如部分小的脂肪瘤、 鱗狀上皮細胞乳頭狀瘤、管狀腺瘤等,這些腫瘤在比較小的時候基本不會癌變,有些人保養的好的話一輩子都不會癌變,但沒有好好保養,比如經常抽菸、喝酒、熬夜、不規律飲食、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接觸重金屬等這些不良的生活環境或者飲食環境相互作用下有些良性的腫瘤在特定情況下也是會癌變的。

但惡性腫瘤就不一樣了,惡性腫瘤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癌症,惡性腫瘤細胞生長迅速、在生長過程中會向周圍組織、器官侵略,也就是會生長到腫瘤周圍器官和組織裡面去吸取營養,惡性腫瘤細胞因為掙脫了我們身體的控制,具有相對自主性,只要營養足夠就會一直複製、生長,所以很大一部分惡性腫瘤細胞會比較快速的長大,而且他吸收的是我們身體其他組織器官的營養,所以如果長癌的患者一般都會營養不良和消瘦,一些腫瘤細胞脫落下來還會隨著血液循環再繼續播散到其他組織和器官裡面去。可以理解成跟樹根一樣,大樹為了生根發芽會把自己的樹根一直扎往地底下各個方向吸水、吸取營養組織,等到自己結果後還可以把自己的種子播散到其他地方。腫瘤細胞這些特性都是建立在遺傳密碼也就是基因突變的基礎上,所以也可以通俗的理解成癌細胞已經不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可以他癌細胞當成是我們身體的寄生蟲,專門寄生在我們身體上吸取我們的營養讓自己茁壯成長,吸取營養後還會生出子子孫孫再傳播轉移到我們其他器官繼續生長繁殖。

腫瘤具體是良性還是惡性部分醫生通過檢查化驗結果可以判斷個8成,比如我們胃腸鏡醫生做久了有經驗了,看到一個腸息肉可以從息肉的大小、形態是否規則、顏色、軟硬程度、有無潰瘍形成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是否是惡性的。比如下面這種息肉有經驗的胃腸鏡醫生一看90%概率可以確定是良性的息肉,但眼睛看的總有看錯的時候,臨床上最後判斷腫瘤良惡結果是靠病理化驗結果。

所以惡性腫瘤是目前威脅我們人類健康的一大類疾病,目前臨床上對於惡性腫瘤的治療也在不斷的進步,特別是早期發現還沒轉移的惡性腫瘤手術治療效果還是很好的,晚期的惡性腫瘤現在也有靶向治療、基因治療,去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免疫治療等。但總體來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還是很好的,但臨床上早期惡性腫瘤並沒有明顯臨床表現和症狀,目前對於早期惡性腫瘤的發現還是靠常規體檢,如果經濟條件不差的話都提倡40歲以後每1-2年全面體檢一次,體現預防醫學早發現、早治療。

大概就是這樣。


消化內科葉醫生


具體需要看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細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