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繪畫中軀幹肥碩、四肢細弱的形象是寫實還是藝術創作手法?

🐰


說實話,看到這個問題時內心真的想“哈哈哈”,超寫實啊!這真的就是東方人“富裕”後的體型,沒有自我貶低的意思,也不必妄自菲薄。

這是“人種”造成的體態,人類世界中不僅有膚色差異,體型亦各具特色。

我們今天關注古代國畫中的比例、結構、造型,其實,是源自新的“審美觀”,它是受西方美學影響的“審美”。還是那句話,”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如果沒有古希臘的人物雕塑,沒有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健美運動”的興起,沒有看到西方人的“肌肉男”,我們不會有對八塊腹肌和馬甲線的關注,一切都“習以為常”的接受著,認定那“大腹便便”,”四肢細小”,”指尖纖纖”,就是“美”;“三寸金蓮”就是女人的“標準”。如今,人們真正的懂得了”美是什麼 ” ,它不僅是“約定俗成”,還應該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健康之美!不一定“五大三粗”的腱子肉就是“美”,也不一定“楊柳細腰”的骨感就不“美”,重要的是,健康快樂!

由於人種的體貌構成的限制,我們東方人的表層脂肪比西方人的多,因此,沒有特殊的“訓練和營養”的加強,到了一定的時段,我們的體型真的就是軀幹“中臃” ,這是由於腹部、內臟運動的少,因此更容易堆積脂肪,而四肢越發的看起來“細弱”。東方人不僅皮下脂肪相對“多”,皮膚也比西方人的皮膚細膩光滑,體毛相對也較少。我們是亞洲的黃皮膚系列,日光照射久了會被“曬黑”,呈棕色。而西方的歐洲白人系列,卻往往被日光的紫外線”曬”成“粉紅色”,他們自己也不喜歡那種“粉色”,因此,西方人”喜歡“棕色的美,認為”它”代表“健康”。

當我們開闊了眼界,見多了“不同”,我們曾經的固有觀念也會隨之改變,吸取精華,除去糟粕。想必再過若干年,後人回看歷史的時候,那種曾經的“大腹便便”和“弱不禁風”,以及”頭大身子小”的“不似尺”,都會消失不見。回看歷史,我們的古人真的很可愛,他們真實的還原了歷史,讓我們這些後人得見“從前”!感嘆時光。

在中國民間有“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的說法,意思是手的變化實在太多,結構和動態很難準確把握。而柳條的婀娜多姿的垂懸輕盈常常讓畫者一籌莫展,無從下手。在沒有力學、運動學、解刨學、以及繪畫透視的思維支撐時代,想創建一個符合科學觀的繪畫作品實在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勉為其難啦。古代的中國沒有“肌肉男”嗎?未必,只是畫家的可選範圍實在是極其有限,出行不便、身不由己。再者,如果我們用今天的眼光和標準去量度古人的畫,未免太不近人情,也缺失歷史觀。儘管我們的古畫透視和動態結構不能令現代人“滿意”,但它們絲毫不影響繪畫帶給觀眾的詩情畫意之美。


詩畫同源


古代繪畫人物,由於沒有透視關係理論和人體比例的系統學科,古代中國畫人物造像基本靠畫家臆測,隨心所欲的感覺畫出來的,人體造型比例失調是古代人物肖像常見現象,中國畫一直以寫意為境界,不強調物體人物的逼真效果。由於中國畫和中國書法一脈相承,繪畫作品中宣紙上完成後都要用毛筆提拔詩詞或者寓意,表明繪畫作品的年月日,作者名字等。都是軟筆書寫或者描繪,宣紙本身有滲水的特點,這本身限制了繪畫人物風景像精密寫實方向發展,古代人沒有空間,層次,比例和透視的概念,所以中國畫一直以水墨寫意的形式發展傳承,以淡雅樸素為特點,形成中國畫獨特風格。由於中國畫材料和技法的特點,視覺衝擊力沒有西畫強烈,同樣一副保存幾百年的作品,中國畫變黃變暗,色彩變淡。油畫則還有很強的色彩視覺效果。近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的興起,中國人才從西歐真正接觸到現代繪畫藝術的西洋畫,才有了硬筆素描,水粉畫,水彩畫,壁畫以及版畫油畫等寫實作品畫種傳入中國大陸。西洋畫是一種科學的繪畫,講究空間感,立體感,層次感,距離感,以及明暗關係,物體景物人物的相互影響,以及色彩色調的相互影響和協調統一,相互透視關係的視野整體概念。為了準確把握人體結構,把人體骨骼結構學和比例關係應用起來,更加科學準確地把握人體造型。比如新文化興起後,大批藝術精英到歐洲日本留學,日本接觸歐洲文化比中國早一些,在之前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傳統繪畫和中國畫有很深的淵源。徐悲鴻就是在這留學大潮學習西洋油畫藝術的佼佼者。學成歸來辦學併發揚光大,成為中國現代繪畫教育的開拓者,結合西洋畫和中國畫的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遺失在密林深處


敦煌壁畫有著大量的人物畫存世,我們來看一下裸上半身的“飛天”圖,還是符合人體造形的。


下圖為敦煌絹畫中的精品引路菩薩(唐.男觀世音),人體比例非常完美。而畫面中冉冉昇天的貴夫人造型有點誇張了。


我們還可以通過世俗題材去感受一下人物畫,如圖:



我們通過古代早期的人物畫已經可以瞭解到,就是“寫實”的追求。

唐宋時期的繪畫(工筆畫)是以寫實為主的,由於古人的服裝基本上是直通型,所以腰就顯得肥了點。而把女性的手畫的纖小細弱就不排除故意而為了,因為大手大腳的女性在古代屬於粗俗相,不符合貴人相貌特徵……我畫女性也喜歡修改大手大腳與胸部,儘可能的畫成美人狀。



客觀來講,傳統中國人物畫在唐伯虎後一代不如一代……清末的海派任伯年可以說是最後一個有成就的人物畫家了。

而現代的中西成合形式的人物畫,儘管在造型上提升了,卻又缺失了更為重要的筆墨魂……美人提酒來啦!


呂永亮


中國畫自肇始之初,便不以寫實為唯一目標。唐之前,寫實與寫意並存。唐人評論大李將軍與吳道子時曾有:“李將軍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而成”之說。顯然可以看出,李思訓與吳道子,是兩種不同的創作路數。李思訓走寫實的路,時間長,吳道子走寫意之路,所以快。

到了宋代,文人畫大興。繪畫更不以寫實為能事。古人作畫,強調錶現自己的情感和喜好。而古人的著裝衣袂飄帶,長袍大袖遮蔽了大部分的四肢。由於袍長袖大顯露於外的手足,當然給人細小的感覺。而軀體卻顯得偉岸。這是古人抓重點棄枝節的藝術手法。符合古人追求神意的標準。

另外,古人表現人物的手足,有一套獨特的方法。這在女性繪畫和佛教人物繪畫中,比較常見。他們的手足都展現出絕世的藝術之美。所以欣賞古畫,必須要清楚古人的審美視角。


雲淡風清29


我個人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將人物畫成這種形象,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審美。古時候,戰亂頻出,人們流離失所,生存是最大的問題。街面上滿是因吃不飽飯的飢餓人群,難得有胖子,更別說大腹便便了。所以,那時的審美是以胖為美,誰能夠大腹便便,說明是達官貴人,家中食物充裕,是一件讓人豔羨的事情。細眉鳳眼,也是古時人們對於面善有福之人的通常描述,認為這類人有福氣,不會帶來災禍。四肢短小,則是說畫中之人是上等人,無需參加苦力勞動,是人上之人,而非因勞作將四肢練習的粗狀。玉指纖纖亦是說,此人無需體力勞動,是通過勞心而治於人。


二是將人物畫成這種形象,也是因為國畫用紙的特性使然。中國畫是用筆墨在宣紙上作畫,宣紙容易洇墨,如果不能快速的畫,紙就會洇。而且人物畫,通常是比較細緻小巧,如果稍不小心洇墨,就會前功盡棄。所以,要求畫的要快,無法深入進行反覆的細緻刻畫。只能是按照畫者的主以意願突出主要內容,儘量把線條拉長少轉折,於是,便出現了長長的細眉鳳眼,圓潤的腹部弧線等等。一些細節無法體現,只能通過線條進行意的表達。


三是將人物畫成這種形象,還有一個原因是對結構的認知水平沒有達到。當時,沒有西畫傳進來,人們畫人物畫沒有透視法,對結構缺乏必要的瞭解。對人的骨骼沒有直觀的認識,畫者只能就著形而畫形,沒有各種透視關係和明暗。全憑畫者主觀的概括和提煉,人物畫是各個畫種裡最難的一種,不同於山水、花鳥等是靜態的,不像是人物五官、身形是各種動態的組合,極不易於掌握。毛筆也不能像油畫刀或是鋼筆、鉛筆一樣反覆刻畫,只能一筆成型,無法反覆。所以,只能是畫者追求寫意的多,寫實的少。這種少,根子出在技術上達不到,故而轉向寫意。久而久知,人們不再追求畫的像不像,而是有沒有意韻和節奏。不再用具像來衡量一幅人物畫的好與壞了。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妥之處,請各位師以指正!


陳曉輝美術館


古代繪畫中人物很多形象肥碩,四肢虛弱,手指纖纖。這是國畫人物寫意的體現,當然,也有寫實一些作品比如漁翁,柴夫等。當時,古代審美中富貴仙人等形象肥胖也代表著富貴。這是藝術審美取向。包括到我們近代,乃至現代,某些富貴,仙人形象也是略有誇張,大腹便便形象。這是一個民族對人物形象的認知,是一種藝術常規表現。



畫家孟玉峰


古人所繪既有寫實也有創作!


吹雪無痕1224


藝術來自生活,高於生活。

貴在似於不似之間。

為表現第一感觀的特徵,可以誇張變形,而神態更足,更欣賞者更廣闊的的思考空間。

現代一些漫畫取法於此,因誇張而更加神似。

這是一種藝術手段。


馨泉丁毅書法工作室


中國古代人物畫一般都注重傳神寫照。所謂傳神是突出人物性格和地位。一般主體人物都會有很強的人性表現,而隨從和次要人物則大多沒有太多的神情。加上古人服飾一般都不露手腳。這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所影響。

這和西方繪畫完全的注重人體比例結構完全不同。中國畫講意境之美,人物表達以神態服飾為主,四肢細弱甚至一筆帶過。所以中國繪畫所追求的是超越本質的心源之美,並非一味求真的現實之美。

古代繪畫的軀幹肥碩,四肢細弱形象是中國畫的傳統審美決定的是中國人追求精神意境之美的創作手法,而並非西方繪畫所追求的求真寫實的表現之美。


寧波宣和苑工筆畫


都不是,是中國傳統繪畫表現技術的欠缺,只能畫到這個水平,並非有意變形,但將錯就錯,反而別用一番韻致(藝術上,如李公麟、陳老蓮)。繪畫中,山水最容易,其次花鳥,這兩塊,中國傳統繪畫都能很寫實地表現好(所謂的散點透視其實也是缺陷)。但比較困難的走獸、人物,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缺陷就很明顯,對此,很多中國人會選擇性的盲視(民族自尊心?),不願意承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